天津市河西區優化居家養老服務圈:小病不出社區 15分鍾步行半徑
“這段時間做完理療,我現在買(mai) 菜拎個(ge) 四五斤的東(dong) 西不費勁了,健康師還指導我自己在家怎麽(me) 鍛煉,你看我現在多精神!”在天津市河西區越秀路街道居家養(yang) 老服務中心的康複理療室,74歲的吳沛書(shu) 阿姨剛剛做完康複治療,正在和小管家尹貴然交流這兩(liang) 天在健康講堂上學到的醫療知識。
“我現在每天早上起來就在門口小花園、文化中心的廣場遛遛彎,然後來這吃早飯,做個(ge) 理療,午飯後還能回家睡個(ge) 午覺,再溜達著來參加活動。”聽著平平淡淡的一天,之前對老人來說卻是困難重重:吳阿姨的頸椎、胸椎年輕時受過傷(shang) ,2018年胸椎又經曆了一次骨折,以前一直自己在家休養(yang) ,摸索著鍛煉,康複得並不好。而因為(wei) 行動不方便,買(mai) 菜做飯這樣的日常小事都成了大問題,全靠退休前的同事“接短兒(er) ”。
“2021年5月20日,這個(ge) 日子我記得特別清楚。”這一天,越秀路街成立了居家養(yang) 老服務中心,建起了老年食堂,吳阿姨吃飯的問題迎刃而解;配備了康複理療室,有專(zhuan) 業(ye) 醫師幫助提供健康服務;開設了健康課堂,每天都有專(zhuan) 家來給老人科普養(yang) 生常識,指導大夥(huo) 兒(er) 科學鍛煉;還有寬敞明亮的活動室,變著花樣的興(xing) 趣活動小組……吳阿姨報名參加了“手機幫”、剪紙班、手工編織課,精神頭越來越好,身體(ti) 也一天天好起來:“今天老師課上講的是腦卒中怎麽(me) 預防,上次講的是走出新冠疫情後怎麽(me) 保養(yang) ,活動時還有小管家帶著我們(men) 做遊戲,玩腦筋急轉彎,鍛煉了頭腦和反應能力,對我們(men) 來說都特別有用。”
今年,服務中心更新了食堂的菜譜,菜品花樣更多了,還增加了小炒。“食堂做的清蒸鰈魚特別好,春節時我家的年夜飯、年貨都是在這定的,管家們(men) 還幫我送上門,真是太方便了。” 聊天中吳阿姨提到,“疫情防控期間,多虧(kui) 了小管家小尹送菜送飯上門,有時候沒事路過還上樓來看看我,陪我聊天,幫我幹幹活,真是比親(qin) 人還親(qin) 。”
河西區深挖細研“老年人養(yang) 老服務布局圖”,依據70歲以上老年人最適宜步行時長和距離,劃定了0.7公裏的服務半徑,合理設置街級、社區級居家養(yang) 老服務中心,傘(san) 形設置居家養(yang) 老服務站,由點及麵、集點成網。目前全區布局居家養(yang) 老服務中心45個(ge) ,總麵積達2.8萬(wan) 平方米,並在全區14個(ge) 街級居家養(yang) 老服務中心同步配建社區衛生服務站或健康驛站,31個(ge) 社區級居家養(yang) 老服務中心同步配建社區衛生服務站或健康驛站。完善了“15分鍾服務圈”,實現了老年人“小病不出社區”的願望。
在養(yang) 老服務中心大廳裏的LED屏上,河西區養(yang) 老服務中心工作人員吳浩打開新升級的養(yang) 老管理服務智慧平台,進入“適老化場景展示”模塊,一一點開河西區、街、社區的電子地圖,適老化公園、樓道休息椅、入戶改造的位置、數據、場景一目了然,完成戶數、安裝項目數、改造金額、補貼情況全部可查。(記者 廖晨霞)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