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學武代表:支持打造“專技河南” 推動人口紅利向人才紅利轉變
人民網鄭州3月7日電(肖懿木)“作為(wei) 從(cong) 事傳(chuan) 統工藝創作和傳(chuan) 承的基層代表,這些年我感受到了企業(ye) 的快速發展和對人才的迫切需求。”全國人大代表、唐白瓷燒製技藝非物質文化遺產(chan) 傳(chuan) 承人李學武說道。
技能人才是支撐中國製造、中國創造的重要力量。黨(dang) 的十八大以來,黨(dang) 和國家高度重視技能人才隊伍建設,激勵更多勞動者特別是青年一代走技能成才、技能報國之路,為(wei) 全麵建設社會(hui) 主義(yi) 現代化國家提供有力技能人才保障。
“職業(ye) 教育是麵向生產(chan) 實際、經營和服務的教育,是與(yu) 經濟產(chan) 業(ye) 結合最緊密的教育類型。”從(cong) 複轉軍(jun) 人到工藝美術大師,李學武非常認同發展職業(ye) 教育的重要性。李學武認為(wei) ,近年來,我國技能人才隊伍建設駛入了“快車道”。以河南為(wei) 例,2021年河南印發《高質量推進“人人持證、技能河南”建設工作方案》,截至2022年底,河南共432.3萬(wan) 人接受職業(ye) 技能培訓,實現曆史性突破。
今年全國兩(liang) 會(hui) ,李學武提交了《關(guan) 於(yu) 支持河南打造“專(zhuan) 技河南”,將洛陽、鄭州等地打造成國家“專(zhuan) 技之都”的建議》。李學武建議,支持河南在全國打造“專(zhuan) 技河南”品牌,將洛陽、鄭州等地打造成國家“專(zhuan) 技之都”,同時打造國內(nei) 一流、世界知名的職業(ye) 教育名校,做好文化傳(chuan) 承,提升人才層次,推動人口紅利向人才紅利轉變,以人才第一資源激發和轉化創新第一動力。
李學武表示,在缺乏雙一流高等院校的情況下,河南應充分發揮職業(ye) 技術教育優(you) 勢,做強教育培訓主體(ti) ,創新教學模式與(yu) 方法,施行“現代學徒製”和“現場工程師”培訓計劃,強化名師帶徒、匠心傳(chuan) 承,建設“雙師型”“一體(ti) 化”教師隊伍。同時,整合職業(ye) 教育資源,引入世界優(you) 秀師資力量,在先進製造業(ye) 成規模的洛陽、鄭州等地建設一批優(you) 秀高等職業(ye) 院校和優(you) 質專(zhuan) 業(ye) ,融入世界先進的職業(ye) 技術教育理念,培養(yang) 世界領先的高技能人才,最終實現向全國輸出優(you) 秀專(zhuan) 業(ye) 技術人才。
“學必期於(yu) 用,用必適於(yu) 地”是職業(ye) 教育的靈魂。作為(wei) 唐白瓷燒製技藝非物質文化遺產(chan) 傳(chuan) 承人,李學武深知隻有不斷固本培基,強化人才的培養(yang) 力度,豐(feng) 富引育渠道,才能進一步傳(chuan) 承、弘揚、活化優(you) 秀傳(chuan) 統文化。對此,李學武建議,在政府持續加大職業(ye) 教育經費投入的同時,整合資源,切實保障職業(ye) 技術教育經費投入,確保職業(ye) 技術教育能高質量可持續發展。特別是企業(ye) 界,應積極與(yu) 高校共建產(chan) 業(ye) 學院,推進產(chan) 教融合、校企合作,共同培養(yang) 在數量、質量、結構方麵與(yu) 現代產(chan) 業(ye) 發展目標相匹配的產(chan) 業(ye) 工人。
“2022年,我們(men) 和洛陽職業(ye) 技術學院建立了校企合作,開辦了牡丹瓷技術專(zhuan) 業(ye) ,每年招收60人,專(zhuan) 業(ye) 技術課程由我們(men) 的工藝大師親(qin) 自教授,企業(ye) 和學校共同為(wei) 社會(hui) 培養(yang) 輸送技術人才,企業(ye) 也建立了專(zhuan) 門的用人製度,讓人才能夠留下來。”李學武呼籲,要積極營造崇尚技能、尊重人才的良好社會(hui) 氛圍,加快完善、落實專(zhuan) 技人才的激勵政策,點燃更多年輕人學習(xi) 、鑽研技能的熱情,最終將河南打造成專(zhuan) 技人才的寶庫,世界專(zhuan) 技之都。
“希望更多學子能夠成為(wei) 高技能人才,乘著新時代職業(ye) 教育的東(dong) 風,逐漸成長為(wei) 有技能、有學曆、綜合素質高的能工巧匠,為(wei) 實現中華民族偉(wei) 大複興(xing) 提供高素質人才隊伍!”李學武說。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