擴大治水“朋友圈” 確保一江清水向東流
原標題:擴大治水“朋友圈” 確保一江清水向東(dong) 流
今年,是全麵貫徹黨(dang) 的二十大精神的開局之年。正在召開的全國兩(liang) 會(hui) 上,如何更好地將黨(dang) 的二十大製定的一係列戰略部署落實到新征程中,成為(wei) 代表委員們(men) 熱議的話題。
黨(dang) 的二十大報告提出,必須牢固樹立和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站在人與(yu) 自然和諧共生的高度謀劃發展。“加快推進長江、黃河全流域建立生態保護補償(chang) 機製”“進一步支持四川築牢長江黃河上遊生態屏障”……這次全國兩(liang) 會(hui) ,從(cong) 四川代表團的全團建議和政協委員的聯名提案中,均能看到與(yu) 此相關(guan) 的意見建議。
本期“黨(dang) 媒連連看”,四川日報全媒體(ti) 記者與(yu) 雲(yun) 南日報、湖北日報記者聯動,邀請全國政協委員、中國科學院成都生物研究所副所長陳槐和全國人大代表、雲(yun) 南省昭通市委書(shu) 記蘇永忠,全國人大代表、武漢市自然資源保護利用中心副主任亢德芝,聚焦“築牢長江上遊生態屏障”主題,以“水環境治理”為(wei) 切入點,共話長江大保護,確保“一江清水向東(dong) 流”。
聊行動談收獲
水環境質量,三省均有“好消息”
陳槐從(cong) 事生物多樣性保護工作多年,“築牢長江上遊生態屏障”一直是他關(guan) 注的重點。陳槐說,媒體(ti) 報道去年四川203個(ge) 國考斷麵中,水質優(you) 良斷麵達202個(ge) ,占比99.5%,優(you) 良率位居全國前列,“新聞裏麵有句話我印象深刻:水環境質量創20年來最好水平。”
陳槐說,取得這樣的成績,是四川築牢長江上遊生態屏障的堅實一步。“從(cong) 頂層設計到高位推動,從(cong) 精準治理到有效監管,這些年四川做了大量工作。”陳槐介紹,比如四川先後印發實施“十四五”長江、黃河、赤水河等流域生態環境保護規劃;與(yu) 重慶聯防聯治,推動瓊江、銅缽河、南溪河達標;與(yu) 甘肅、青海、陝西協同治理跨界河流,共護上遊水生態安全。
蘇永忠介紹,保護修複方麵,昭通重點在“種、退、關(guan) ”上下功夫,“以‘種’讓全域增綠,全市森林覆蓋率從(cong) 2021年的47.8%增至2022年的50.1%;以‘退’暢通河道,全市累計清理整改和退出小水電站324座;以‘關(guan) ’固土修複,赤水河流域關(guan) 閉煤礦23座、砂石料場116個(ge) 。”
“通過努力,我們(men) 實現了‘兩(liang) 個(ge) 100%’和‘一江清水出昭通’的成效。”蘇永忠介紹,“兩(liang) 個(ge) 100%”指全市14個(ge) 地表水國控斷麵水質達標率達100%,19個(ge) 縣級及以上集中式飲用水水源地水質達標率100%。“一江清水出昭通”就是境內(nei) 393條長江幹支流,出境斷麵水質基本穩定保持在Ⅱ類以上。
“說到長江大保護,我腦海中出現‘江水東(dong) 流、水清岸綠、江豚逐浪’的美好畫麵。”亢德芝也是從(cong) 一則新聞開始分享自己的觀點,“2月28日,農(nong) 業(ye) 農(nong) 村部舉(ju) 行新聞發布會(hui) 宣布,長江江豚種群數量已達1249頭,實現了曆史性的‘止跌回升’。”亢德芝認為(wei) ,江豚是長江水環境的“天然檢測員”,其數量“止跌回升”反映了長江水環境的不斷改善。
“2022年,湖北省繼續把修複長江生態環境擺在壓倒性位置,協同推進降碳、減汙、擴綠、增長。長江保護修複提檔升級。”亢德芝列出數據,深入實施長江高水平保護十大攻堅提升行動,累計整治長江入河排汙口9067個(ge) ,新增植樹造林231萬(wan) 畝(mu) 、濕地修複4萬(wan) 畝(mu) ,長江幹流出境水質保持在Ⅱ類,“江豚逐浪”的美景再次呈現在世人麵前。
聊創新談規劃
深化跨省合作,推進長江生態係統修複
“近年來,我們(men) 以問題為(wei) 導向,針對製度機製、截汙治水、共建共享等方麵的薄弱環節,提出了‘五抓’措施。”蘇永忠說,這“五抓”分別是抓組織領導、抓汙染防治、抓保護修複、抓普法宣傳(chuan) 和抓問題整改。這其中有很多創新舉(ju) 措,比如深入開展“一個(ge) U盤下達河長令”行動。在產(chan) 業(ye) 上,突出一個(ge) “禁”字,嚴(yan) 禁高汙染、高排放項目落地,決(jue) 不要帶汙染的GDP。
“在推進長江上遊生態保護治理的過程中,群眾(zhong) 參與(yu) 感、獲得感、幸福感大幅提升。”蘇永忠舉(ju) 了兩(liang) 個(ge) 例子,一是農(nong) 村環境衛生條件大幅改善,通過“兩(liang) 汙”治理,大部分農(nong) 村地區都能享受到和城區一樣的環境衛生服務;二是大力發展竹子、花椒、獼猴桃等生態特色農(nong) 業(ye) ,促進群眾(zhong) 大幅增收。
“雖然長江大保護初見成效,但長江流域水環境麵臨(lin) 的各種風險依然嚴(yan) 峻。”亢德芝認為(wei) ,長江流域各地要堅持久久為(wei) 功,進一步多措並舉(ju) 治理長江水環境。“建議進一步實施最嚴(yan) 格的水環境保護,讓‘母親(qin) 河’休養(yang) 生息。”亢德芝提出,應該持續深化水環境綜合治理,繼續堅持十年禁漁,深入推進長江生態係統修複、生物多樣性恢複;加快建立長江全流域橫向生態保護補償(chang) 機製,推動全流域協同保護、全社會(hui) 共同參與(yu) 。“長江濕地是我國最大的人工和自然複合的濕地生態係統,也是我國濕地資源最豐(feng) 富的地區之一。”亢德芝還提出,應該進一步抓好長江濕地保護,“建議在武漢設立長江沿線濕地保護修複國家重點實驗室。”
談及未來如何更好推進工作,陳槐講到了四川的創新做法。比如現在很受關(guan) 注的基層河湖管護“解放模式”。這種探索發源於(yu) 雅安的解放村,以河流為(wei) 單元,向中小河流、鄉(xiang) 村河湖延伸到“最後一公裏”,將清理整治從(cong) 一個(ge) 點推向整條河、全流域。這種方式激發了群眾(zhong) 參與(yu) 河湖保護治理的自覺性、積極性,實現了基層河湖管護從(cong) “要我做”到“我要做”的轉變。“這其中,群眾(zhong) 的參與(yu) 感和獲得感是很強的。”陳槐說,四川正在深化跨省合作,擴大流域治理“朋友圈”,進一步確保出川清水向東(dong) 流,“我相信,今後四川在‘築牢長江上遊生態屏障’方麵一定更加出色。”
□四川日報全媒體(ti) 記者 吳浩 張庭銘 雲(yun) 南日報記者 期俊軍(jun) 段芃 瞿姝寧 雷桐蘇 湖北日報記者 楊宏斌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