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東:抓住創新“牛鼻子”,提升企業競爭力
原標題:抓住創新“牛鼻子”,提升企業(ye) 競爭(zheng) 力
3月15日,在德州恒豐(feng) 集團印染車間裏,機器轟鳴,千萬(wan) 支白色紗線在筒管上“起舞”,這裏正測試一項剛研發的植物印染新技術。
“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在參加江蘇代表團審議時強調,加快實現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是推動高質量發展的必由之路。近些年,我們(men) 緊緊抓住科技創新這個(ge) ‘牛鼻子’,企業(ye) 研發實力迅速提升。”全國人大代表、德州恒豐(feng) 集團高技能教練王曉菲紮進車間,查看植物染項目試紡情況。恒豐(feng) 集團整合多方研發力量,組建了山東(dong) 省新型紗線及麵料創新中心,致力於(yu) 新型紡織應用技術研發和成果轉化。企業(ye) 所在的德州市陵城區對全區紡織企業(ye) 進行資源整合,提供統一采購、信息谘詢等服務,加快新型紡織產(chan) 業(ye) 智能化、數字化轉型,助力企業(ye) 實現“老樹發新芽”。
企業(ye) 是科技創新主體(ti) ,山東(dong) 多措並舉(ju) 促進各類創新要素向企業(ye) 集聚。截至去年末,全省高新技術企業(ye) 總數突破2.6萬(wan) 家,入庫科技型中小企業(ye) 突破3.54萬(wan) 家,培育形成了一批具有國際競爭(zheng) 力的創新型領軍(jun) 企業(ye) ,培優(you) 壯大高新技術企業(ye) 和科技型中小企業(ye) 隊伍。
“我們(men) 投資了1.5億(yi) 元,這條生產(chan) 線改造後升級了鍍膜設備,具備國際先進的超白光伏導電膜玻璃基板的生產(chan) 能力,成為(wei) 世界先進、國內(nei) 首條TCO導電膜玻璃生產(chan) 線,可生產(chan) BIPV(建築光伏一體(ti) 化)綠色建築發電玻璃基板,為(wei) 碲化鎘、鈣鈦礦薄膜發電組件夯實基礎,填補國內(nei) 市場空白。”在金晶(集團)有限公司太陽能導電玻璃基板生產(chan) 車間裏,全國人大代表、金晶(集團)有限公司董事長王剛向記者介紹。金晶集團斥巨資在馬來西亞(ya) 、寧夏、淄博等地大力發展光伏導電膜、麵板背板及終端產(chan) 品,建設超白光伏壓花玻璃生產(chan) 基地,改造升級擴充在線TCO導電膜玻璃產(chan) 能,成為(wei) 世界上為(wei) 數不多的同時掌握在線鍍膜和離線鍍膜生產(chan) 技術的企業(ye) 。
“我們(men) 成立了工作專(zhuan) 班,加大力度推進馬來西亞(ya) 光伏基板和汽車天幕玻璃產(chan) 品的研發和生產(chan) ,並與(yu) 世界最大新型導電膜太陽能製造商簽署了戰略合作協議,爭(zheng) 取實現太陽能光伏玻璃訂單滿負荷,搶占綠色新賽道。”王剛說。
科技創新對經濟社會(hui) 發展的支撐和引領作用日益增強,也讓市民的日常生活更加便捷。在新明輝安全科技有限公司的智慧倉(cang) 庫裏,一排排超過十米的貨架將寬敞的內(nei) 部空間塞得滿滿當當。夾在貨架與(yu) 貨物之間的,是一塊塊兩(liang) 米見方的標準化托盤。3月15日下午,全國人大代表、新明輝安全科技有限公司總經理李輝來到智慧倉(cang) 儲(chu) 區,與(yu) 倉(cang) 庫管理人員對接貨品管理事宜。視角順著李輝的指尖收窄,聚焦到標準化托盤側(ce) 邊的一張條形碼上。李輝告訴記者,智慧倉(cang) 儲(chu) 配貨速度快的秘訣就藏在這張條形碼裏,掃描條形碼,貨物的出入庫時間、重量、規格、存儲(chu) 位置等信息都能一覽無餘(yu) 。
“我們(men) 現在所在的這個(ge) 倉(cang) 庫,還不是智慧倉(cang) 庫的完整形態。我們(men) 正在另一座倉(cang) 庫內(nei) 安裝全套的自動化配貨設備,再過幾個(ge) 月就能完工,到時候搭配我們(men) 自己研發的倉(cang) 儲(chu) 管理係統,自動化的AGV運貨機器人將取代工人和叉車,貨物周轉效率將大幅度提高。”李輝說。建設智慧倉(cang) 儲(chu) ,庫房和設備隻是一方麵,最核心的技術是軟件係統。倉(cang) 儲(chu) 係統能順利完成全麵升級,背後是不遺餘(yu) 力的研發投入。去年,公司的研發投入達到了5000萬(wan) 元,今年這個(ge) 數字將提升到8000萬(wan) 元。
向著新目標,山東(dong) 將持續強化企業(ye) 創新能力,開展數字化賦能、科技成果賦智、質量標準賦值專(zhuan) 項行動,打造更多優(you) 質中小企業(ye) 。同時,加強各方麵要素和政策保障,支持企業(ye) 建設“一企一技術”研發中心、工業(ye) 設計中心等研發機構和創新平台,力爭(zheng) 新增省“一企一技術”研發中心100家左右。(楊淑棟 賀瑩瑩 紀偉(wei) 通訊員 孫磊 陳蘭(lan) 蘭(lan) 趙新團 參與(yu) 采寫(xie) )
(責編:劉穎婕、邢曼華)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