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年窯火今重燃(護文化遺產 彰時代新義)
近日,在北京市門頭溝區龍泉鎮琉璃渠村的金隅琉璃文化創意產(chan) 業(ye) 園內(nei) ,琉璃燒製技藝非遺傳(chuan) 承人點燃窯火,傳(chuan) 承近千年、一度熄滅10年的窯火重燃。今後,這座窯廠將依照“原汁原味”的傳(chuan) 統工藝進行保護性生產(chan) ,這不僅(jin) 可為(wei) 古建修繕提供原材料,更可會(hui) 聚手工匠人傳(chuan) 承發展傳(chuan) 統技藝,推動非遺活化利用。
位於(yu) 琉璃渠村的琉璃製品廠是曆史悠久的琉璃官窯,曾為(wei) 故宮、天壇、頤和園等眾(zhong) 多古建築以及當代建築燒製琉璃製品,為(wei) 守護北京老城的亮麗(li) 天際線添磚加瓦。“五彩斑斕的琉璃塑造了壯麗(li) 的建築景觀,是中華優(you) 秀傳(chuan) 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堪稱‘琉璃之海’的紫禁城,顯示了琉璃建材工藝在明清時期取得的卓越成就。”故宮博物院院長王旭東(dong) 說。
2013年,隨著市場需求下降以及環保約束趨嚴(yan) ,琉璃製品廠關(guan) 停。2017年,《北京城市總體(ti) 規劃(2016年—2035年)》出台,提出推進包括西山永定河文化帶在內(nei) 的三大文化帶建設。作為(wei) 西山永定河文化帶上一個(ge) 重要節點,琉璃渠古窯承載的曆史文化價(jia) 值更加凸顯。
為(wei) 此,北京決(jue) 定恢複傳(chuan) 統琉璃生產(chan) 技藝,打造金隅琉璃文化創意產(chan) 業(ye) 園項目。老廠區蝶變為(wei) 集非遺文化國際交流及展覽、非遺研學、特色餐飲、民宿、文創辦公等於(yu) 一體(ti) 的綜合性文創園區。“我們(men) 結合西山永定河文化帶整體(ti) 布局,投資約1.9億(yi) 元,對原有老舊琉璃廠區進行全新的規劃和全麵的改造。”項目實施主體(ti) 北京金隅集團股份有限公司黨(dang) 委書(shu) 記、董事長薑英武介紹。
開窯儀(yi) 式現場,故宮博物院、北京市文物局、北京市門頭溝區政府與(yu) 北京金隅集團四方簽訂戰略合作協議,故宮博物院古陶瓷、明清官式建築保護研究工作站落戶園區,四方共同開展傳(chuan) 統琉璃燒製技藝的恢複性研究。
“過去,老師傅選料,先要看土的外觀。原料選好後運進窯廠露天堆放,要經三冬兩(liang) 夏方可使用。”北京市級琉璃燒製技藝傳(chuan) 承人趙長安介紹自己的經驗。為(wei) 了留住老手藝,園區對16個(ge) 舊窯進行了保護修繕,運用古法燒製工藝,實現千年琉璃燒造技藝的複原、傳(chuan) 承與(yu) 研究。園區還建立了琉璃燒造技藝非遺傳(chuan) 承基地,由琉璃燒製技藝非遺傳(chuan) 承人開展教、幫、帶、傳(chuan) 活動。
記者在現場看到,園區內(nei) 保留了多個(ge) 傳(chuan) 統的拱券式倒焰窯,窯磚上已烙下厚厚的黑色痕跡和發亮的堆積釉,這是700餘(yu) 年燒製曆史留下的印記。窯內(nei) 一坯一坯瓦件成排碼放,還原了燒窯前古法裝窯的流程。琉璃展廳內(nei) 還展出了眾(zhong) 多瓦件印章、曆史圖片,琉璃瓦擺出的故宮三大殿屋脊造型懸掛在半空。
除傳(chuan) 統古窯外,園區還保留了一口釉燒隧道窯,地麵鋪設的軌道和運送窯車也一並保留,同時還增設藝術展陳裝飾。“整個(ge) 園區也可以說是一座博物館,隨處可以感受傳(chuan) 統琉璃製作工藝。”園區負責人於(yu) 海燕說。
“讓收藏在博物館裏的文物、陳列在廣闊大地上的遺產(chan) 、書(shu) 寫(xie) 在古籍裏的文字都活起來。京西千年窯火重燃,這就是讓文物活起來的一個(ge) 典範。”中國文物學會(hui) 會(hui) 長單霽翔說。
《 人民日報 》( 2023年03月21日 11 版)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