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地方

人民日報海外版:以銅之名盡顯千年風流

發布時間:2023-03-27 14:45:00來源: 人民網-人民日報海外版

  原標題:以銅之名盡顯千年風流

  3月1日,中國大運河博物館,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chan) 銅雕技藝代表性傳(chuan) 承人朱炳仁將其熔銅作品——《千浪卷雪》捐贈給博物館進行永久收藏。彎曲的波浪,流動的浪花,藍色綠色的波紋交織在一起……有著5000多年曆史的青銅文化與(yu) 2000多年曆史的大運河所蘊含的生生不息,被朱炳仁“解形熔意”的熔銅技藝展示出來。

  這場名為(wei) “大熔景行”的個(ge) 展,用朱炳仁的話說,是大半輩子的藝術心血。《稻可道,非常稻》《萬(wan) 泉歸海》《清蓮合和》《青花係列》《木幻生金》《宋畫迷宮》《圖騰》《庚彩銅牛》……68件(組)熔銅藝術珍品,盡顯銅的幻化與(yu) 豐(feng) 富。

  熔銅藝術是一種“無模可控鑄造成型”技術,是朱炳仁在2006年鑄造常州天寧寺寶塔時的意外收獲。“無模”使銅液自然流淌而解形,“可控”使銅液在藝術家的掌控中熔意。它的無模可控性使得藝術家的理念能進入到熔銅的過程,將抽象的形態與(yu) 具體(ti) 的意象交融。在熔銅工藝中,朱炳仁對銅與(yu) 銅合金的配方進行研究,改變熔銅的熔鑄條件,如溫度、助溶劑、凝結溫差、溶液的流動性等,再將不同銅體(ti) 進行疊合、組構、焊接、氧化、表麵處理形成熔銅體(ti) 。即通過同時對環境、空間、速度、溫度、時間和銅本身介質配方的把控,產(chan) 生出大量千變萬(wan) 化的熔銅景象,人們(men) 能從(cong) 中感受到色彩、節奏、空間等藝術張力。他的第一幅熔銅藝術作品《闕立》被國家博物館收藏。

  本次展覽分為(wei) “同源”“蘊生”“不息”三部分,正如朱炳仁所言,生命與(yu) 生存始終貫穿在這些作品中。

  《稻可道,非常稻》呈現的是一片金黃色的稻田,每根稻穀都有自己的形態,巨大的裝置設計下,呈現出風吹麥浪的靈動,容易讓人聯想到豐(feng) 收的喜悅。這個(ge) 作品借用了《道德經》的“道可道,非常道”,體(ti) 現出朱炳仁近年來對人類生存和發展環境的思考,水稻不僅(jin) 是中國主要的糧食作物,還形成了悠久的稻耕文化。水稻作為(wei) 一個(ge) 文化符號與(yu) 老莊哲學中的“道”互為(wei) 隱喻,讓人體(ti) 悟到“道法自然”的妙意。

  朱炳仁的不少作品通過禪意、道這些極具中國文人氣質的審美方式來呈現意境。如《木幻生金》熔銅藝術壁畫,將銅與(yu) 未經雕琢的原木相融合,經過土的包容、水的淬煉,最後在1000多攝氏度的高溫洗禮下,幻化出銅魂鐵魄的滿樹華蓋。木與(yu) 銅共生共長,兩(liang) 者渾然天成,木幻生金,古木逢春,生生不息的生命力成為(wei) 朱炳仁對“天有五行,分時化育,以成萬(wan) 物”的感知和呈現。

  作為(wei) 百年銅藝世家“朱府銅藝”的第四代傳(chuan) 人,朱炳仁並沒有限於(yu) 傳(chuan) 統題材,而是致力於(yu) 中西對話、古今對話,賦予古老的鑄銅藝術現代性,因此也有評價(jia) 認為(wei) ,他開啟了“熔現實主義(yi) ”的新流派。

  展覽中有一組“青花銅”的作品,觀眾(zhong) 可以走進展區親(qin) 手觸摸,感受人與(yu) 銅的連接。朱炳仁借鑒了元青花瓷的梅瓶、玉壺春瓶等器型的特點,但紋飾上並未采用傳(chuan) 統青花瓷的紋飾,而是由熔銅形成紋路和自然的孔洞。在上色過程中,傳(chuan) 統的瓷釉手法無法在銅體(ti) 上附著,朱炳仁則使用了獨創的庚彩工藝。

  庚彩通過彩料的滲化、迭加、融匯、渲染、拋磨、熔煉,形成多層流暢肌理。在朱炳仁研創的工藝中,庚彩與(yu) 熔銅一樣,具有不可控性。他通過對彩料的配方、載體(ti) 的把控,產(chan) 生出大量千變萬(wan) 化的色彩肌理。庚彩最大的特點就是富有節奏、和諧且多變,工藝的製作過程又給色彩營造出了有厚度、或粗糙或光滑的質感。

  重現經典並不是照搬,青花瓷是中國傳(chuan) 統文化的典型代表之一,但朱炳仁對材質、工藝、創作乃至展出方式的嚐試都賦予了青花新的生命力,借用印象派手法實現了今人與(yu) 古人的對話。

  “讓銅回家”。對於(yu) 綿延5000多年的銅文脈,朱炳仁在2007年選擇了打造“江南銅屋”的方式去延續。銅屋裏陳設著2000多件藝術品,既有氣勢恢宏的銅壁畫也有銅壺、銅花瓶等實用性極強的家居用品,每當看到被參觀者們(men) 摸得發亮的銅擺件露出內(nei) 裏的黃銅色時,朱炳仁非但沒有因此而生氣,反而麵露喜色,他覺得那是大眾(zhong) 對銅文化的認可。

(責編:李文治)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