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地方

人民日報丨習近平總書記多次給基層幹部群眾回信:向著新目標 奮楫再出發

發布時間:2023-03-27 15:36:00來源: 人民網-人民日報

 

  原標題:

  黨(dang) 的十八大以來,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多次給基層幹部群眾(zhong) 回信,殷殷囑托激勵了每一名奮鬥者、追夢人

  向著新目標 奮楫再出發(守望·特別策劃)

  黨(dang) 的十八大以來,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多次給各行各業(ye) 幹部群眾(zhong) 回信,勉勵大家心係祖國、誌存高遠、腳踏實地,在奮鬥中創造精彩人生,為(wei) 全麵建設社會(hui) 主義(yi) 現代化國家、實現中華民族偉(wei) 大複興(xing) 的中國夢積極貢獻智慧和力量。

  細讀每一封回信,感受到的是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對各行各業(ye) 蓬勃發展的殷殷期許。這份期許已成為(wei) 源源不斷地匯聚於(yu) 人們(men) 心中的奮鬥新動能。讓我們(men) 攜起手來,向著新目標,奮楫再出發,踏上充滿光榮和夢想的新征程。

  ——編者

  奮力攻關(guan) 加強原創

  ——要實現科研跨越發展,基礎研究就要更具前瞻性

  在南京大學仙林校區現代工程與(yu) 應用科學學院地下一層的超淨間實驗室裏,有個(ge) 3米多高、形狀有些奇怪的大型裝備。乍一看,像穿著銀色外衣的珊瑚,伸出或長或短的觸角;仔細分辨,這些腔體(ti) 又像一個(ge) 個(ge) 太空艙,連在一起組成了一個(ge) 小型“空間站”。

  “這個(ge) 大家夥(huo) 叫‘四探針掃描隧道顯微鏡’,由我們(men) 自主設計和搭建,腔內(nei) 是真空環境,就像太空一樣沒有任何氣體(ti) ,可以最大限度形成電子元器件不受外界幹擾的環境。”學院教授袁洪濤手拿遙控手柄,接通電路、按下開關(guan) 、前後操控,隻見一輛“小車”沿著既定軌道在“太空艙”之間行駛,車上搭載著新型場效晶體(ti) 管,接受不同腔體(ti) 內(nei) 的掃描探針觀測。這是袁洪濤團隊5年來一直攻堅的科研項目。

  2022年,黨(dang) 的十八大以來從(cong) 海外學成歸國到南京大學工作的120名青年學者代表給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寫(xie) 信,匯報教書(shu) 育人、科研創新等方麵工作感悟。2022年5月18日,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在回信中強調:“希望同誌們(men) 大力弘揚留學報國的光榮傳(chuan) 統,以報效國家、服務人民為(wei) 自覺追求”。“總書(shu) 記的殷切囑托,激勵著我們(men) 迎難而上,向著具有變革性的原創研究發起攻關(guan) 。”作為(wei) 青年學者代表之一,袁洪濤堅定地說。

  場效晶體(ti) 管是組成CPU的一種最基本電子元器件,越精細越集成,運算單元就越多,電腦的運算速度就越快。這台掃描隧道顯微鏡的功能,是在原子尺度下觀測新一代場效晶體(ti) 管的原子結構、電子結構和物理特性,為(wei) 研究其最基本的工作原理提供原子尺度的視角。袁洪濤說,世界上最先進的場效晶體(ti) 管已達到2納米,要實現科研的彎道超車、跨越發展,基礎研究就要更具前瞻性。然而,這並不容易——不僅(jin) 要坐得住冷板凳,還要有不怕重來的勇氣。

  “光搭建這個(ge) 顯微鏡設備就花了2年時間,如果算上前期研發設計,總共花了5年,直到去年10月才正式投用。”袁洪濤介紹,這台國內(nei) 首創的顯微鏡,分為(wei) 真空腔部分、器件傳(chuan) 送裝置、真空生成、電學測試和針尖測試等,有上萬(wan) 個(ge) 不同零件,都是他和團隊成員們(men) 一個(ge) 零件一個(ge) 零件地摸索組裝起來的。

  在原子尺度下觀測電子元器件,對信號的靈敏度要求極高——要看得清、看得準,就要降低噪聲給精密測試帶來的幹擾。袁洪濤說,團隊嚐試了電磁屏蔽、機械降噪、電源係統優(you) 化等5個(ge) 方麵、數十套方案,經曆了上萬(wan) 次反複比對。“我們(men) 每周工作100個(ge) 小時以上,無論酷暑還是嚴(yan) 寒,大家都堅守在不能開空調的屏蔽室內(nei) ,緊盯測試過程,餓了就幾頓並作一頓,累了就趴在桌子上休息。”

  去年底,實驗迎來重要突破:袁洪濤團隊發現,在外加電流作用下,微觀尺度下的新型場效晶體(ti) 管原子的排列會(hui) 重新組裝。這一發現,打破了人們(men) 對這一類電子元器件的常規理解。“將個(ge) 人價(jia) 值和國家需要相結合,是很有成就感的事。總是感到時不我待,科學研究必須爭(zheng) 分奪秒。”袁洪濤說。

  傳(chuan) 道授業(ye) 教書(shu) 育人

  ——不斷提升專(zhuan) 業(ye) 素養(yang) ,一步一個(ge) 腳印走好為(wei) 學為(wei) 師之路

  一邊漫步在蜿蜒的海岸,看海浪潮起潮落;一邊學習(xi) 基岩海岸、海蝕階地等專(zhuan) 業(ye) 知識……北京師範大學地理科學學部教授王多雲(yun) 把《地質學與(yu) 地貌學》課堂搬到了戶外,書(shu) 本上抽象的專(zhuan) 業(ye) 術語變得鮮活立體(ti) ,“優(you) 師計劃”師範生、地理科學專(zhuan) 業(ye) 學生熊國錦聽得入神。

  “聽著老師的精彩講解,感覺自己離成為(wei) 一名好老師還有很長的路要走,我要不斷提升專(zhuan) 業(ye) 素養(yang) ,學習(xi) 教學方法。”熊國錦說。

  2022年9月7日,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給北京師範大學“優(you) 師計劃”師範生回信,對他們(men) 寄予殷切期望:“珍惜時光,刻苦學習(xi) ,砥礪品格,增長傳(chuan) 道授業(ye) 解惑本領,畢業(ye) 後到祖國和人民最需要的地方去”。

  熊國錦說,他們(men) 將牢記總書(shu) 記的囑托,強化專(zhuan) 業(ye) 知識學習(xi) ,為(wei) 將來成為(wei) 一名好老師打下堅實基礎。

  “大學二年級,對地理科學的理解隻能算剛入門。乍一翻開《地質學與(yu) 地貌學》等專(zhuan) 業(ye) 書(shu) 籍,第四紀、節理、層理等一係列陌生名詞讓我心裏直打鼓。到底能不能學好學透,心裏沒底。”熊國錦說,但一上課顧慮就打消了。老師們(men) 學養(yang) 深厚、視野開闊,講課生動有趣,大自然的奇偉(wei) 和瑰麗(li) 躍然紙上。

  “大自然是一本活的地理書(shu) ,要讀萬(wan) 卷書(shu) ,更要行萬(wan) 裏路。”熊國錦在王多雲(yun) 老師的課堂上對這句話有了更深的理解。“王老師還帶著我們(men) 開展地質實地考察。當我手持地質錘和指北針,行走在勘察現場時,地質運動演化史一下子變得清晰起來。”

  在北師大,像王多雲(yun) 老師一樣科學嚴(yan) 謹、春風化雨的老師有很多。他們(men) 教學生知識,更教學生將來如何為(wei) 師。

  在《教師核心素養(yang) 與(yu) 專(zhuan) 業(ye) 發展》一課上,老師讓同學們(men) 按照興(xing) 趣分組,交流探討教師思想政治、職業(ye) 道德、人文精神等方麵的素養(yang) 。熊國錦在課上學得認真,聽得入神。“這不是一個(ge) 簡單的隨堂作業(ye) ,這些素養(yang) 與(yu) 我們(men) 的成長發展和將來的教學工作息息相關(guan) 。”熊國錦說,“比如跨學科教學,將不同學科的信息、視角、理論進行整合,以解決(jue) 單一學科難以解決(jue) 的問題。就拿地理科學來說,如何用地圖講好中國故事,上好地理大思政課?如何將地圖中的山川大河,與(yu) 古代的詩詞歌賦相對應,讓傳(chuan) 統文化和地理科學相互促進?這樣的探索和思考會(hui) 帶給學生更多啟發。”

  “學校為(wei) 我們(men) 提供了平台,在學習(xi) 之餘(yu) ,我還參加了學校社團、誌願活動等。”熊國錦說,他擔任了北師大珠海校區山海學社副社長,與(yu) 同學們(men) 一起努力,提升教學技能。

  “繪製地圖是地理老師的‘絕活’,如何簡練精準畫出常用的地形地圖?唯熟能生巧!我們(men) 經常用小黑板練習(xi) ,一遍又一遍,爭(zheng) 取日有所進。”熊國錦說。

  寒假時,熊國錦帶著鄉(xiang) 鎮學校課後服務的課題返鄉(xiang) ,“我們(men) 利用課題組成員來自不同地區的優(you) 勢,調研了多所鄉(xiang) 鎮中小學,詳細了解了學校師生們(men) 的真實想法,對我們(men) 做好課題研究幫助很大。”

  “一輩子做老師,一輩子學做老師。必須腳踏實地,一步一個(ge) 腳印走好為(wei) 學為(wei) 師之路。”熊國錦說。

  用心用情 奉獻事業(ye)

  ——立足平凡崗位,傳(chuan) 播真善美,匯聚更多向上向善力量

  周末,早上7點剛過,安徽黃山風景區南大門換乘中心就熱鬧起來。走下玉屏索道,拾級而上,來到放繩工李培生的住所,遠遠看見門外掛了一塊牌子,上麵寫(xie) 著“中國好人李培生工作室”。

  這個(ge) 時候,李培生和徒弟王年豐(feng) 已經完成了玉屏景區的清潔工作,回到住所休息。“去年8月28日,工作室掛牌成立,成員為(wei) 我所在的園林開發分公司天都綜合部的5名放繩工。”李培生說。

  2022年8月13日,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給黃山風景區工作人員李培生、胡曉春回信,希望他們(men) “繼續發揮好榜樣作用,積極傳(chuan) 播真善美、傳(chuan) 遞正能量,帶動更多身邊人向上向善”。

  “我一直在琢磨,怎樣更好地貫徹落實總書(shu) 記的囑托。眼下,我不僅(jin) 要做好工作職責以內(nei) 的事,還要發揮帶頭作用,和大家一起把黃山建設得更美好。”李培生說。

  說罷,李培生回到電腦前,繼續忙碌當天的工作。前不久,他再次當選安徽省人大代表。常年行走於(yu) 懸崖峭壁之間,守護著黃山的潔淨與(yu) 美麗(li) ,保護生態環境就是李培生最為(wei) 關(guan) 注的領域。今年的安徽省兩(liang) 會(hui) ,他把及時處理農(nong) 村垃圾、杜絕產(chan) 品過度包裝等建議帶到了現場。

  迎客鬆下,遊人如織。距離迎客鬆僅(jin) 25米的房間外牆壁上,掛著“中國好人胡曉春工作室”的牌匾。房間裏,黃山風景區第十九任守鬆人胡曉春正坐在桌前,認真填寫(xie) 當班日記。

  “去年10月,迎客鬆迎來第五次全麵‘體(ti) 檢’,結果顯示:頂芽飽滿,長勢良好。當前迎客鬆已經度過了休眠期,隻要不出現凍雨等惡劣天氣,不會(hui) 有什麽(me) 問題。”胡曉春說。

  即便如此,每兩(liang) 小時一次巡檢,他從(cong) 不落下。當天上午,《迎客鬆日記》裏就有了三條記錄。

  去年8月,工作室掛牌成立,之後又多次進機關(guan) 、進企事業(ye) 單位、進校園宣講,胡曉春越來越忙,也越來越有幹勁兒(er) 。“有了這些宣講機會(hui) ,我們(men) 可以把更多的人帶動起來,進而激發更多向上向善的力量。”胡曉春說。

  現在,一向靦腆的胡曉春更願意走出工作室,把迎客鬆、黃山美景、黃山的人文曆史和自然風光介紹給來自五湖四海的遊客。

  每到節假日,就是他最忙的時候。“雖然少了很多陪伴家人的時間,但是讓遊客們(men) 乘興(xing) 而來,滿意而歸,這是一種更大的幸福。”胡曉春說。

  一根繩、一座山,二十多年奉獻;一個(ge) 人、一棵鬆,十餘(yu) 載陪伴。在李培生和胡曉春的帶動下,黃山風景區湧現出一批又一批的守山人。他們(men) 不懼風雨,守護這片綠水青山;不計名利,匯聚向上向善的力量。

  潛心科研 服務社會(hui)

  ——隻有真正把科技轉化成生產(chan) 力,才能更好地服務國家、造福人民

  “胡院士,您最初的夢想是什麽(me) ?”2022年青少年高校科學營活動上,一名高中生向北京科技大學教授胡正寰提問。

  “為(wei) 國家作貢獻,是我的基本出發點。我的畢生追求,就是把軸類零件軋製技術轉化為(wei) 生產(chan) 力。”胡正寰聲音洪亮、語氣堅定。懷著這一信念,出生於(yu) 1934年的胡正寰已在軸類零件軋製技術研究與(yu) 應用領域工作了60餘(yu) 年。他帶領團隊在27個(ge) 省份推廣零件軋製生產(chan) 線300餘(yu) 條,開發投產(chan) 零件500多種,已累計生產(chan) 600多萬(wan) 噸。

  2022年4月21日,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給北京科技大學老教授回信,強調:“繼續發揚嚴(yan) 謹治學、甘為(wei) 人梯的精神,堅持特色、爭(zheng) 創一流,培養(yang) 更多聽黨(dang) 話、跟黨(dang) 走、有理想、有本領、具有為(wei) 國奉獻鋼筋鐵骨的高素質人才”。

  “隻有真正把科技轉化成生產(chan) 力,才能更好地服務國家、造福人民。”胡正寰說。

  如今,他與(yu) 團隊的工作又有新進展。去年6月,團隊成員王寶雨研究員主持負責的“大型軸類楔橫軋製機器人化生產(chan) 線及其應用示範”項目取得重要階段性成果。

  近年來,胡正寰還參加了不少麵向青少年的活動。去年的青少年高校科學營活動中,胡正寰為(wei) 高中生們(men) 做了1個(ge) 多小時的講座,不僅(jin) 介紹軸類零件軋製技術,還分享了自己的成長經曆、人生體(ti) 會(hui) ,鼓勵同學們(men) 把個(ge) 人追求與(yu) 國家需求結合起來。

  “胡院士已經80多歲了,仍堅守科研一線,讓我很敬佩。”聽完講座,高中生張北辰說。北京科技大學青年教師鄭振華說:“有些內(nei) 容胡老師講過多次,但每次他還會(hui) 精心修改,提前準備,把內(nei) 容過了一遍又一遍,這份嚴(yan) 謹、認真令人感動。”

  胡正寰對科研和育人的投入,也影響帶動了更多教師。上學期,北京科技大學啟動了“嚴(yan) 謹治學,甘為(wei) 人梯”師德講堂,首場報告會(hui) 便由胡正寰講授。他勉勵青年教師們(men) 樹立遠大追求,還要注重身體(ti) 健康。報告會(hui) 結尾,他回顧了自己和妻子用個(ge) 人積蓄為(wei) 母校捐款300萬(wan) 元、成立“胡正寰餘(yu) 雪子教育基金”的初衷:鼓勵青年學生潛心科研、服務社會(hui) 。

  總書(shu) 記的殷殷囑托激勵了每一名奮鬥者、追夢人。曆史的長河波瀾壯闊,正是一代又一代人的接續奮鬥,創造了今天的中國。讓我們(men) 攜起手來,以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回信精神為(wei) 指引,用愚公移山的誌氣、滴水穿石的毅力,腳踏實地,埋頭苦幹,奮力把宏偉(wei) 藍圖變為(wei) 美好現實。

(責編:李文治)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