勇攀航天科技高峰(中國道路中國夢)
1962年大學畢業(ye) 後,我來到國防部五院一分院(現為(wei) 中國運載火箭技術研究院)總體(ti) 設計部,成為(wei) 一名總體(ti) 設計員。1965年至1970年,我參加了“長征一號”火箭研製,承擔總裝等設計工作。
“長征一號”是我國首枚空間運載火箭。研製時,經過近兩(liang) 年的設計和充分的地麵試驗,我們(men) 相繼解決(jue) 了“排焰順暢和結構耐熱”“分離時箭體(ti) 姿態穩定”等多個(ge) 關(guan) 鍵技術,為(wei) 發射成功奠定了堅實基礎。1970年4月24日,“長征一號”運載火箭托舉(ju) “東(dong) 方紅一號”衛星進入太空,拉開了中華民族探索宇宙奧秘、和平利用太空、造福人類的序幕。
還記得當年的一條標語:“一定要在不遠的將來,趕上和超過世界先進水平”。數十年來,中國航天人堅持自主創新,潛心科研攻關(guan) 。如今,我們(men) 的火箭,已實現從(cong) 串聯到捆綁、從(cong) 一箭一星到一箭多星、從(cong) 常溫推進劑到低溫推進劑、從(cong) 發射衛星到發射空間站和深空探測器的跨越。
2020年,在“東(dong) 方紅一號”衛星成功發射50周年前夕,我們(men) 11位參與(yu) “東(dong) 方紅一號”任務的老科學家給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寫(xie) 了一封信,表達了對實現中國夢、航天夢的堅定信心。當年4月23日,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給我們(men) 回信指出:“當年,你們(men) 發憤圖強、埋頭苦幹,創造了令全國各族人民自豪的非凡成就,彰顯了中華民族自強不息的偉(wei) 大精神。老一代航天人的功勳已經牢牢銘刻在新中國史冊(ce) 上。”這是對航天人無私奉獻精神的肯定和莫大鼓舞,收到回信後我們(men) 都非常激動。
我在中國運載火箭技術研究院工作了46年。2008年退休後,除了參加 “兩(liang) 彈一星”精神宣傳(chuan) 、給研究生們(men) 授課,我還繼續發揮餘(yu) 熱,盡己所能支持一線工作。我欣喜地看到,曾和我們(men) 一起工作的年輕人成長迅速。他們(men) 負責研發的長征五號、長征七號和長征八號係列火箭,成功發射了載人航天、月球探測、火星探測等航天重大工程的航天器,在研發速度、技術水平、發射成功率等諸多方麵,可謂青出於(yu) 藍而勝於(yu) 藍。
不久前,幾位年輕設計師拿著一張火箭發射成功後、我們(men) 試驗隊切蛋糕慶賀勝利的照片,問我為(wei) 什麽(me) 要寫(xie) 上“成功是硬道理”6個(ge) 大字。我說,這句話是上級領導在該型號首飛前提的要求。當時盡管研製隊伍非常努力,但首飛失敗了。記得那天晚上,大家立刻投入“歸零”工作。通過分析數據,我們(men) 確定了故障原因,搞清了故障機理。經過300多天的努力,火箭再次飛行取得了成功。作為(wei) 航天人,我們(men) 有責任向黨(dang) 和人民交上滿意的答卷,敢於(yu) 堅持、敢於(yu) 勝利是我們(men) 義(yi) 無反顧的選擇!
無論何時,不斷創新、奮勇拚搏,才能成功。我相信,新一代航天人能夠解決(jue) “別人有的我們(men) 要做得比他們(men) 好,他們(men) 沒有的我們(men) 也要有”的問題。牢記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的囑托,大力弘揚“兩(liang) 彈一星”精神,敢於(yu) 戰勝一切艱難險阻,勇於(yu) 攀登航天科技高峰,加強原創性、引領性科技攻關(guan) ,我們(men) 探索太空的腳步一定能邁得更穩更遠,早日實現建設航天強國的偉(wei) 大夢想。
(作者為(wei) 中國運載火箭技術研究院原一部總體(ti) 組設計員,曾任某型號總設計師,本報記者餘(yu) 建斌采訪整理)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