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地方

普法“搬”上網 法治潤人心(法治頭條)

發布時間:2023-04-14 09:12:00來源: 人民網-《人民日報》

  “大家好!‘我’是《中華人民共和國電子商務法》!”

  “刷好評、刷銷量、刪差評可不是小事,電子商務經營者不得以虛構交易、編造用戶評價(jia) 等方式進行虛假或者引人誤解的商業(ye) 宣傳(chuan) ,欺騙、誤導消費者。”

  “下麵讓我考考你們(men) ,作為(wei) 電子商務經營者需要什麽(me) 條件?”

  …………

  從(cong) 事電商運營的邱秋(化名)正通過網絡觀看電子商務法的普法動畫。“動畫裏的‘電子商務法’擬人形象十分有趣,普及的法律知識也非常實用。”邱秋說。

  這樣的網絡普法案例不勝枚舉(ju) 。

  “2022全國互聯網法律法規知識雲(yun) 大賽”吸引超220萬(wan) 人報名參賽,競賽訪問量逾1.64億(yi) ;全國建立以普法為(wei) 主要任務的微博、微信公眾(zhong) 號、客戶端、視頻號等超過3萬(wan) 個(ge) ;教育部全國青少年普法網注冊(ce) 學校超過21萬(wan) 所,用戶數1.78億(yi) ……一個(ge) 個(ge) 數字,折射出網絡普法工作的成效。近年來,網信、司法行政、教育等部門協同合作,深入推進網絡普法,讓法律知識、法治理念進網絡並通過網絡更加深入人心。

  精選普法內(nei) 容

  聚焦人民群眾(zhong) 關(guan) 心關(guan) 注的問題

  提升人民群眾(zhong) 的法治觀念,培育健康向上、文明法治的網絡生態環境,普法內(nei) 容的選取尤為(wei) 重要。

  “習(xi) 近平法治思想的實踐意義(yi) ,集中體(ti) 現在深刻論述了全麵依法治國的根本遵循、戰略布局、重點任務、重要保障,為(wei) 深化全麵依法治國實踐指明了方向、路徑和動力。”

  …………

  這天,華東(dong) 師範大學馬克思主義(yi) 學院的學生正通過“民主與(yu) 法製網”,集體(ti) 觀看一場主題為(wei) “習(xi) 近平法治思想是全麵依法治國的根本指導思想”的視頻報告會(hui) 。

  近年來,各地各部門、各網絡平台始終把習(xi) 近平法治思想作為(wei) 網絡普法的首要政治任務。《學法時習(xi) 之》《法治護我心》等網絡專(zhuan) 欄、“小故事彰顯思想偉(wei) 力”等微視頻大賽,以生動形式宣傳(chuan) 習(xi) 近平法治思想。

  網絡普法還關(guan) 注法治建設中的重要成果、熱點問題,比如民法典的頒布實施。

  大學生徐玉在某網絡平台的“熱搜榜”看到“水墨動畫《民法典版成語新說》”,點開之後,發現這一集的主題是“未成年人打賞‘網絡主播’,能否追回?”

  “一日,少年來到集市,一名賣藝人正在變戲法。少年和朋友們(men) 被吸引,看著表演一邊叫好,一邊掏出銀錢打賞,出手闊綽。突然人群中衝(chong) 出一名婦人,說道:‘這錢是家裏留著買(mai) 牛的,快拿回來。’”

  “民法典第一百四十五條第一款:限製民事行為(wei) 能力人實施的純獲利益的民事法律行為(wei) 或者與(yu) 其年齡、智力、精神健康狀況相適應的民事法律行為(wei) 有效;實施的其他民事法律行為(wei) 經法定代理人同意或者追認後有效。”

  …………

  精美的畫麵製作,充滿趣味的故事情節,加上專(zhuan) 業(ye) 的普法講解,讓徐玉看得津津有味。

  近年來,網絡法律製度建設加速推進,網絡立法“四梁八柱”基本構建,有關(guan) 部門針對網絡建設實際,廣泛宣傳(chuan) 網絡法律法規:開展“網絡安全法實施五年來”專(zhuan) 題活動;啟動全國網絡普法行,相關(guan) 微博話題閱讀量超4.2億(yi) 次;圍繞利用網絡傳(chuan) 播違法和不良信息、侵害個(ge) 人信息權益、電信網絡詐騙等人民群眾(zhong) 關(guan) 心關(guan) 注的問題,發布網絡法治典型案事例,以案釋法做好普法工作。

  “法言法語”轉化為(wei) “網言網語”

  群眾(zhong) 參與(yu) 感、體(ti) 驗感、獲得感不斷提升

  近年來,“互聯網+普法”將單向式法治宣傳(chuan) 轉變為(wei) 互動式、服務式、場景式傳(chuan) 播,專(zhuan) 業(ye) 化的“法言法語”轉化為(wei) 通俗易懂的“網言網語”,群眾(zhong) 的參與(yu) 感、體(ti) 驗感、獲得感不斷提升。

  “小區裏大廣告牌好多,高空拋物也有聽說。廣告是物業(ye) 幫你賺錢的正常操作,共有部分廣告利潤業(ye) 主也有收獲。”

  “不幸遇到‘空投’,沒有抓住凶手,可疑住戶和物業(ye) 通通別想走。”

  …………

  不久前,一首民法典普法主題歌曲走紅網絡。“這首歌旋律輕盈明快,歌詞朗朗上口,讓人聽過之後就會(hui) 忍不住跟著哼唱。加上MV中有趣的動畫形象,讓人在輕鬆的氛圍裏學習(xi) 到民法典知識。”北京市民周遊說。

  近年來,各地各部門、各網絡平台大量運用圖解、短視頻、網絡直播、H5互動問答等形式,創作出優(you) 秀網絡普法產(chan) 品,不斷增強網絡普法吸引力感染力,如“中國普法”微信公眾(zhong) 號在每年的憲法宣傳(chuan) 周、民法典宣傳(chuan) 月等重要時間節點,都組織開展趣味答題活動,2022年全年參與(yu) 答題總數達17億(yi) 多人次。

  “不瞞您說,猜燈謎我最擅長了。您隨便出,難不住我。”

  “喲?那我出一個(ge) 。”

  “您說!”

  “‘慢慢走路’,打一法律名詞。”

  “法律名詞?猜不著。”

  “緩刑(行)!”

  …………

  天津市民竇綺正拿著手機,觀看一場名為(wei) “法治燈謎”的相聲表演,幽默的語言讓竇綺在輕鬆的氛圍中了解到法律知識。這是天津市委網信辦等部門結合地方特色,利用“津雲(yun) ”新媒體(ti) 平台的品牌欄目“津雲(yun) 社”,推出的普法相聲秀。

  不隻是天津,各地紛紛推出特色網絡普法項目。浙江義(yi) 烏(wu) 線上開通“商城雲(yun) 法”大講堂,結合義(yi) 烏(wu) 商城實際案例,圍繞買(mai) 賣合同等方麵進行普法;江蘇淮安推出“西遊法治”普法品牌,創作《沙僧誤入刷單騙局》等動漫短劇80餘(yu) 期;重慶《網信說法》欄目緊扣網絡熱點,推出多部爆款普法微視頻……

  提升網絡普法針對性

  著力做好重點群體(ti) 的普法工作

  提升全社會(hui) 的法治氛圍,必須提升網絡普法對象的針對性,著力做好領導幹部、青少年、互聯網企業(ye) 人員等重點群體(ti) 的普法工作。

  “一次,小A參加學校組織的長跑比賽,在加速追趕過程中,不小心被學校塑膠跑道上的凸起絆倒,導致右手臂骨折。”

  “事發後,小A家長發現,學校操場塑膠跑道開裂、凸起導致小A被絆倒,要求學校承擔全部責任。”

  “法院認為(wei) 學校未能盡到教育、管理職責,應對小A的傷(shang) 害後果承擔主要賠償(chang) 責任。”

  …………

  這個(ge) 故事出自北京海澱區人民法院推出的《未保典型案例漫畫手冊(ce) 》,在各網絡平台科普未成年人保護相關(guan) 法律知識。這也是北京市護航未成年人健康成長的特色品牌活動“互聯護苗”的一部分。據介紹,目前,該活動已累計推出70餘(yu) 項活動,總點擊量突破22億(yi) 次。

  近年來,各地各部門遵循青少年身心發展規律,貼近青少年學習(xi) 生活實際,通過普法微綜藝、兒(er) 童普法話劇、網絡普法故事廣播、網絡普法雲(yun) 課堂等豐(feng) 富多彩的形式開展法治宣傳(chuan) 教育,逐步形成了政府、社會(hui) 、學校、家庭相結合的青少年網絡法治宣傳(chuan) 教育格局。比如,中國網絡社會(hui) 組織聯合會(hui) 舉(ju) 辦“E路護航·E路平安”青少年網絡保護活動,新疆成立46支大學生網信普法誌願服務隊,開展網絡普法進校園活動。

  “根據網絡安全法規定,國家推進網絡安全社會(hui) 化服務體(ti) 係建設,由誰負責開展網絡安全認證、檢測和風險評估等安全服務?”

  “根據個(ge) 人信息保護法,由誰負責統籌協調個(ge) 人信息保護工作和相關(guan) 監督管理工作?”

  …………

  青海西寧某局幹部張清(化名)正使用“法宣在線”手機APP,通過模擬習(xi) 題進行網絡學法。

  近年來,廣西、重慶、青海等地均開展針對領導幹部的“互聯網+”普法,不少地方還要求全體(ti) 領導幹部參與(yu) 法律知識網絡考試。

  此外,針對重點行業(ye) ,各地各部門也有針對性舉(ju) 措。中央網信辦舉(ju) 辦網信領域重點法律法規培訓班、互聯網從(cong) 業(ye) 人員培訓班等;廣東(dong) 廣州相關(guan) 部門走訪互聯網企業(ye) 350餘(yu) 家次,深入了解互聯網企業(ye) 普法需求,組織專(zhuan) 家進行針對性普法;四川指導省內(nei) 429家網站平台常態化開展“依法辦網”活動……

  做好網絡普法工作的統籌、抓好重大主題宣傳(chuan) 、打造網絡普法特色活動、加強長效機製建設……各地各部門齊發力,共同提升全社會(hui) 網絡法治意識和素養(yang) ,讓辦事依法、遇事找法、解決(jue) 問題用法、化解矛盾靠法在網絡空間蔚然成風,讓網絡法治建設進一步助力增強全民法治觀念、培育全社會(hui) 法治信仰。

(責編:李文治)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