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地方

生活需要更多詩意的瞬間(新語)

發布時間:2023-04-21 16:25:00來源: 人民網-人民日報

  去觀察、去思考、去書(shu) 寫(xie) ,讓寫(xie) 詩成為(wei) 追尋文學價(jia) 值、思考生活意義(yi) 的一種方式,也為(wei) 生活注入更多詩意

  “趕時間的人沒有四季,隻有一站與(yu) 下一站。”

  作者是誰?王計兵,一個(ge) 遠離故鄉(xiang) 的外賣員,一個(ge) 5年寫(xie) 了2000多首詩的文學愛好者。近來,《一個(ge) 人,也要活成一個(ge) 春天》等集結普通人詩歌作品的詩集出版上市,樸實的文字、濃烈的情感,讓人為(wei) 之感動、沉思。

  中國素有風雅頌的詩歌傳(chuan) 統,民間詩人是文學創作的重要作者。據統計,僅(jin) 在某短視頻平台上,目前就有約60萬(wan) 人在寫(xie) 詩。產(chan) 業(ye) 工人、快遞小哥、都市白領、田間菜農(nong) ……不管是值守流水線還是穿梭大街小巷,不管是伏案桌前還是行走在田埂,詩歌成為(wei) 他們(men) 的心靈寄托。

  詩歌不是遠去的風景,更不是孤芳自賞的盆景。一首《趕時間的人》,獲得數萬(wan) 點讚,2000萬(wan) 的閱讀量,被網友稱為(wei) “勞動者之歌”;一本出自農(nong) 村詩人的《月光落在左手上》,銷量超過10萬(wan) 冊(ce) ;一名自稱“隔花人”的“地攤詩人”,在社交平台上圈粉數十萬(wan) ……或許這些詩歌大多稚嫩,但簡單、本真的文字,往往能直擊心靈。不同職業(ye) 、年齡、性別的人,在日常生活中,共同選擇以詩歌的方式,發現和創造更多詩意的瞬間,在奔騰向前的時代,留下普通人的見證。

  有人說,在當下談論詩歌,似乎不合時宜。當短視頻的流行碰撞經典書(shu) 籍的閱讀,當人工智能一氣嗬成寫(xie) 出五言七律,人們(men) 是否還需要字斟句酌、賡續詩歌這一古老的文學傳(chuan) 統?

  是的,我們(men) 還需要詩歌。

  學生在視頻網站的評論區,用詩歌傾(qing) 訴青春的苦惱和甜蜜;上班族在手機備忘錄裏,用詩歌記錄工作的點滴、家庭的溫情;工人在視頻號裏朗誦自己的詩篇,用詩歌定格感悟和浪漫。通過這些包羅萬(wan) 象的主題、獨一無二的訴說,我們(men) 得以了解詩歌背後的個(ge) 體(ti) ,也得以傾(qing) 聽他人的聲音,感受更為(wei) 豐(feng) 富的精神世界。

  更重要的是,多元的創作群體(ti) 、豐(feng) 富的詩歌主題、熱情的文學討論,讓人看到詩歌的更多可能。從(cong) “為(wei) 你讀詩”“讀首詩再睡覺”等微信公眾(zhong) 號,到線上“鬥詩大會(hui) ”、讀詩直播,互聯網的新媒介新應用,形塑了詩歌生動的麵貌、吸引了大眾(zhong) 多樣的參與(yu) 。在文學的廣場上,需要有專(zhuan) 業(ye) 作家的筆觸,也需要有普通人的聲音,參差多態的聲部,構成了時代的合唱。

  去觀察、去思考、去書(shu) 寫(xie) ,讓寫(xie) 詩成為(wei) 追尋文學價(jia) 值、思考生活意義(yi) 的一種方式,也為(wei) 生活注入更多詩意。

(責編:李文治)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