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論文寫在太行山上
“現在我們(men) 培育的蘋果樹連過去大樹的一個(ge) 樹枝都比不上,這種‘矮砧密植’模式,能夠把更多的光合產(chan) 物分配到果實上,而不是長到樹幹上,提高了果實產(chan) 量。”近日,在河北省順平縣大悲鄉(xiang) 北大悲村,河北農(nong) 業(ye) 大學園藝學院果樹專(zhuan) 家邵建柱向大家介紹了他們(men) 的水果試驗示範園。
北大悲村地處太行山淺山丘陵地帶。過去,因耕地少、灌溉條件差,糧食作物種植收益低,村民隻能靠天吃飯。如今,漫山的蘋果樹整齊劃一,苗木間水肥灌溉管道縱橫連接,各種溫度濕度檢測儀(yi) 器科技感十足。
“太行山農(nong) 業(ye) 創新驛站”:來了不走的專(zhuan) 家
“2012年,我從(cong) 村裏流轉了1000多畝(mu) 山地,搞林果種植,但因沒技術、缺經驗,砸了很多錢也沒聽見個(ge) 響兒(er) 。”順農(nong) 果品現代農(nong) 業(ye) 園區負責人焦金同說。
2017年,保定市委、市政府與(yu) 河北農(nong) 業(ye) 大學正式簽訂《農(nong) 業(ye) 科技創新戰略合作協議》,決(jue) 定通過政府、高校、企業(ye) 、農(nong) 民“四方聯手”,深化雙方合作“六個(ge) 一”機製,即每個(ge) 縣(市、區)確定一個(ge) 具有優(you) 勢特色並能帶動全市的主導產(chan) 業(ye) 、拿出一筆專(zhuan) 項經費、明確一個(ge) 企業(ye) 或園區作為(wei) 產(chan) 業(ye) 承接平台、對接河北農(nong) 大一個(ge) 專(zhuan) 家團隊、建設一個(ge) 科技研發推廣中心、培育一批農(nong) 業(ye) 科技人才,堅持產(chan) 業(ye) 鏈、學科鏈、人才鏈、創新鏈、服務鏈“五鏈合一”的“四六五”服務運行模式,共同打造“太行山農(nong) 業(ye) 創新驛站”,走出一條科技助力農(nong) 業(ye) 產(chan) 業(ye) 發展的新路徑。
作為(wei) 第一批“太行山農(nong) 業(ye) 創新驛站”,河北農(nong) 業(ye) 大學在政府牽線搭橋下,選中了焦金同的果木園區。有了河北農(nong) 業(ye) 大學專(zhuan) 家教授的技術加持,憑借科技種植、科學管理,如今這裏的林果已達3500多畝(mu) ,產(chan) 量達550噸,產(chan) 值達600萬(wan) 元。昔日的荒山變成了金山銀山,也成了附近村民的“聚寶盆”。
“在這幹活也不累,幹一個(ge) 月3000多塊錢。”在園區幹活的村民張聯合高興(xing) 地說。
水果品質優(you) ,便於(yu) 機械化管理,三年能產(chan) 果,四年就到盛果期。在河北農(nong) 大專(zhuan) 家教授的精心指導下,采用“矮砧密植”法栽培的果樹品種迅速推廣,目前僅(jin) 在保定市,就推廣了不下10萬(wan) 畝(mu) ,帶動了更多山區縣的林果種植。
“農(nong) 業(ye) 創新驛站的出現,改變了以往與(yu) 農(nong) 戶分散對接送技術的傳(chuan) 統模式,真正把政府、企業(ye) 、專(zhuan) 家(學校)、農(nong) 民擰成了一股繩,形成了緊密的利益共同體(ti) 。”河北農(nong) 業(ye) 大學黨(dang) 委副書(shu) 記王英說。
“你看這個(ge) 山上的果園,就是我們(men) 一點點開出來的。”每年要來曲陽縣西旦溝“太行山農(nong) 業(ye) 創新驛站”30多次,一呆就是半個(ge) 多星期,被山裏的太陽曬得黝黑的河北農(nong) 業(ye) 大學副教授李中勇說,“六年的時間,光在這裏培育的學生就達300人次。”
據介紹,河北農(nong) 業(ye) 大學發動15個(ge) 學院、45個(ge) 專(zhuan) 業(ye) 、400餘(yu) 名教師,4300餘(yu) 名學生精準對接“太行山農(nong) 業(ye) 創新驛站”建設。農(nong) 業(ye) 創新驛站引進了很多農(nong) 業(ye) 發展新理念、新技術,孕育出“農(nong) 業(ye) 4.0”高度智能化管理模式,100多項新技術、新成果率先在農(nong) 業(ye) 創新驛站轉化落地,科技貢獻率達到80%以上,有效推動了農(nong) 業(ye) 高質量發展。
“博士農(nong) 場”:把實驗室搬到田間地頭
保定市阜平縣,一排排鴿舍沐浴在陽光下熠熠生輝。
走進鴿舍,一組組大鴿籠被隔成了一個(ge) 個(ge) 小“單間”,每個(ge) “單間”裏都住著一公一母兩(liang) 隻鴿子。鴿子是“一夫一妻製”,在傳(chuan) 統模式下,一對親(qin) 鴿一般哺育兩(liang) 隻乳鴿,是“2+2”的生產(chan) 模式。在河北農(nong) 大專(zhuan) 家的研究培育下,阜平硒鴿采用了“2+3”的模式,即一對親(qin) 鴿帶三隻乳鴿,產(chan) 量提高了50%。
“我們(men) 正在全力攻克肉鴿產(chan) 業(ye) ‘卡脖子’問題及關(guan) 鍵性技術問題,讓肉鴿的產(chan) 量和營養(yang) 價(jia) 值進一步提升。”河北農(nong) 業(ye) 大學教授臧素敏說,她正在帶領“博士農(nong) 場”團隊進行不同品種鴿產(chan) 肉、產(chan) 蛋、繁殖、抗病等鑒定挖掘、建立育繁推一體(ti) 化種鴿生產(chan) 經營模式等工作。
如今,阜平硒鴿產(chan) 業(ye) 園每年可向市場提供30萬(wan) 對優(you) 質肉種鴿,1200萬(wan) 隻肉鴿,這裏不僅(jin) 飼養(yang) 著全國首個(ge) 通過國家資源遺傳(chuan) 委員會(hui) 審定的肉鴿原種“天翔一號”,還囊括了包括肉鴿飼料加工、鴿糞加工、中草藥種植、特色餐飲、觀光旅遊、食品深加工等在內(nei) 的一係列產(chan) 業(ye) 元素,提供就業(ye) 崗位2000個(ge) 。
“我們(men) 的目標是通過草莓品種雜交,篩查出適合日光溫室栽培的新品種,它既具備日韓係品種口感好、產(chan) 量高的特性,又具備歐美係品種耐運輸、抗逆性強的優(you) 良特性。”河北農(nong) 業(ye) 大學副教授齊永誌說。
“保定市為(wei) 我們(men) 博士團隊提供了良好的研發和工作條件,企業(ye) 也為(wei) 博士開展研發提供了良好的平台。”齊永誌說,他們(men) 團隊正搶抓機遇,緊緊圍繞產(chan) 業(ye) 發展急需解決(jue) 的問題開展技術研發。
“博士農(nong) 場”作為(wei) 農(nong) 業(ye) 創新驛站的延伸,是保定著眼於(yu) 加快推動傳(chuan) 統農(nong) 業(ye) 向都市現代農(nong) 業(ye) 轉型升級的專(zhuan) 業(ye) 化創新創業(ye) 平台。“博士農(nong) 場”以博士或博士團隊等高層次人才為(wei) 技術依托,聚焦新品種、新技術、新工藝、新設備、新產(chan) 品,打造農(nong) 業(ye) 科技創新要素聚集地、科技成果轉化示範園和特色產(chan) 業(ye) 發展引領區。
據悉,保定目前已創建51家“博士農(nong) 場”,其中科研攻關(guan) 型21家、成果轉化型27家和企業(ye) 孵化型3家。“博士農(nong) 場”總規模12.95萬(wan) 畝(mu) ,投資15.58億(yi) 元,形成技術標準(規程)61個(ge) ,培育引進新品種164個(ge) ,推廣先進適用技術80個(ge) ,申請專(zhuan) 利104個(ge) ,累計培訓3.8萬(wan) 人次,帶動經營主體(ti) 1136家,帶動大學生就業(ye) 395人。
農(nong) 業(ye) 科技創新是新農(nong) 村建設和鄉(xiang) 村振興(xing) 戰略的重要抓手。6年間,保定各縣市、區,特別是貧困地區通過創建農(nong) 業(ye) 創新驛站,實施特色產(chan) 業(ye) 扶貧,走出了一條科技扶貧的創新之路。農(nong) 業(ye) 創新驛站涵蓋蔬菜、果品、糧食、食用菌、中藥材、苗木、盆景、食品加工、文創農(nong) 旅等10大類35個(ge) 特色農(nong) 業(ye) 產(chan) 業(ye) ,覆蓋863個(ge) 建檔立卡貧困村,全市約14萬(wan) 戶30萬(wan) 人通過驛站輻射帶動實現了脫貧致富。
聚焦15個(ge) 農(nong) 業(ye) 特色優(you) 勢產(chan) 業(ye) ,河北省共創建了300個(ge) 農(nong) 業(ye) 創新驛站,產(chan) 業(ye) 類型涵蓋糧食蔬菜、果品等36個(ge) 特色農(nong) 產(chan) 品;創建區域涉及全省11個(ge) 設區市、辛集市、定州市和雄安新區,實現了省域內(nei) 的全覆蓋,發展勢頭良好。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