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魯縣:反季種植帶富2萬農戶
初春時節,走進通遼市開魯縣開魯鎮飛機場村設施農(nong) 業(ye) 小區劉雲(yun) 華家的暖棚,一片綠意盎然。大小不一、頂花帶刺的黃瓜綴滿秧架。劉雲(yun) 華一會(hui) 兒(er) 摘瓜,一會(hui) 兒(er) 除葉、落蔓、打杈,忙得不亦樂(le) 乎。
劉雲(yun) 華說,她去年臘月初十栽的黃瓜苗,今年3月就能摘黃瓜賣了。“隔一天摘一次,一天能出300斤至400斤。剛開始兩(liang) 塊八一斤,現在是兩(liang) 塊錢一斤,目前這個(ge) 一畝(mu) 地的棚子已經掙了一萬(wan) 多塊錢了。”說起收入,劉雲(yun) 華喜上眉梢。她說,黃瓜一直能賣到7月份,7月末拉秧,8月中旬再栽上草莓柿子,一個(ge) 暖棚一年兩(liang) 茬能收入5萬(wan) 元到6萬(wan) 元。
人勤地不懶,四季無閑田。飛機場村以“黨(dang) 支部+合作社+基地+農(nong) 戶”的發展模式種植反季大棚蔬菜,讓村集體(ti) 經濟“壯”起來,村民腰包“鼓”起來。目前,全村共有大棚518座,其中暖棚82座,年可實現產(chan) 值100多萬(wan) 元,村集體(ti) 經營性收入達50多萬(wan) 元,群眾(zhong) 戶均增收2萬(wan) 元。
飛機場村的大棚裏果實累累,而吉日嘎郎吐鎮孟家屯村的春棚香瓜小區秧苗移栽現場也一派繁忙。40多位村民正在移栽香瓜秧苗、扣二層拱膜。他們(men) 分工明確、配合默契。因為(wei) 有了春棚小區,群眾(zhong) 又多了條“來錢道兒(er) ”。村民張麗(li) 昆告訴記者,在這裏幹活每天能掙140元。
孟家屯村是遠近聞名的香瓜特色種植專(zhuan) 業(ye) 村。20多年來,這個(ge) 村一直把發展香瓜產(chan) 業(ye) 作為(wei) 強村富民的甜蜜事業(ye) 緊緊抓在手上,小香瓜在北京、遼寧、吉林等地的一些大市場小有名氣。今年,孟家屯村變一家一戶單打獨鬥為(wei) 集中集約經營,村集體(ti) 整合20戶村民的100畝(mu) 土地,新建44座春棚,統一品種、統一管理、統一銷售。
69歲的村民董玉學以帶地入股的形式把自家的12畝(mu) 地交由村集體(ti) 經營管理,他感覺省心、省力又增收:“一畝(mu) 地村集體(ti) 給1300塊錢流轉費,我們(men) 現在已拿到了500塊錢現金,剩下的800塊錢入股村集體(ti) 。到時大棚純利潤的5%給我們(men) 分紅,一畝(mu) 地一年估計能收入1600到1700塊錢,我感覺這樣比較實惠。”
打反季牌,算增收賬。孟家屯村黨(dang) 支部書(shu) 記董玉波介紹,春棚小區的建設,可以有效縮短土地閑置期,提高土地綜合利用率和產(chan) 出率,讓每座大棚都成為(wei) 村集體(ti) 和群眾(zhong) 雙增收的“聚寶棚”。“頭茬栽香瓜,二茬栽草莓柿子。種植戶棚均收入可達到1萬(wan) 多元,村集體(ti) 預計收入65萬(wan) 元左右,同時能解決(jue) 60人的務工問題,每人務工增收8000元左右。”董玉波邊指揮村民扣膜,邊算著增收賬。
近年來,開魯縣按照“區域化布局、規模化種植、標準化生產(chan) 、產(chan) 業(ye) 化經營、品牌化銷售”的發展理念,大力發展以暖棚、春棚為(wei) 主的設施農(nong) 業(ye) ,反季節種植各種果蔬搶占市場“鮮”機、種出高收益,讓“菜籃子”成為(wei) 農(nong) 業(ye) 增效、農(nong) 民增收的“錢袋子”。目前,全縣設施農(nong) 業(ye) 麵積已經發展到1.2萬(wan) 餘(yu) 畝(mu) ,帶動2萬(wan) 餘(yu) 農(nong) 戶反季種植致富。(記者 郭洪申 通訊員 吳月麗(li) 胡建華)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