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地方

武漢市江漢區:黨建紮根“家門口” 暢通基層治理“神經末梢”

發布時間:2023-04-28 11:15:00來源: 人民網-湖北頻道

  編者按:黨(dang) 的二十大報告提出,完善社會(hui) 治理體(ti) 係。作為(wei) 社會(hui) 治理的基本單元,社區和諧穩定不僅(jin) 關(guan) 乎每個(ge) 居民的幸福指數,更影響著國家治理體(ti) 係和治理能力的現代化進程。隨著社區的優(you) 勢和重要性日益凸顯,如何努力實現群眾(zhong) 對美好生活的向往?本網聯合武漢市江漢區推出共話江漢基層治理同心圓係列報道,探尋社區基層治理的奧秘。

  每平方公裏多達2.58萬(wan) 人,武漢市江漢區是湖北省麵積最小、人口密度最高、經濟密度最高的城區。

  社區作為(wei) 社會(hui) 治理的基本單元,是黨(dang) 和政府聯係、服務居民群眾(zhong) 的“最後一公裏”。早在2020年5月江漢區就出台文件,提出“讓支部建在小區上”,開展“家門口黨(dang) 建紮根工程”,將基層黨(dang) 組織的“神經末梢”紮根到城市治理的“基礎單元”,推動黨(dang) 的組織體(ti) 係和基層治理體(ti) 係深度融合,用繡花功夫解決(jue) 城市治理頑疾。

  近日,本網記者走進江漢區居民小區,探尋資源沉到“家門口”、服務送到“家門口”、議事就在“家門口”帶來的治理之變。

  資源沉到“家門口” 共管共治擰成“一股繩”

  社區雖小,卻連著千家萬(wan) 戶。

  2020年6月起,湖北省全麵發動機關(guan) 企事業(ye) 黨(dang) 員幹部常態化下沉社區。江漢區就是5個(ge) 深化黨(dang) 員幹部下沉和增強社區服務功能示範點之一。截至目前,該區184個(ge) 機關(guan) 企事業(ye) 單位、1.4萬(wan) 名在職黨(dang) 員下沉一線。1.84萬(wan) 名居住地報到黨(dang) 員或以小區成立臨(lin) 時支部、或以特長成立服務團隊,實現平時服務居民,戰時迅速響應。

  為(wei) 更好的幫群眾(zhong) 解決(jue) 實際問題,該區組建了“一長三員”隊伍,從(cong) 街道、下沉單位中選派黨(dang) 員擔任社區網格長、兼職網格員,網格長帶領兼職網格員、專(zhuan) 職網格員、樓管員一同入樓棟、進樓宇,全麵熟悉網格人、事、地。

  “樓道防盜門經常壞,又不知道去哪找人維修!”花樓水塔街華中社區下沉單位、武漢市糧油儲(chu) 備有限公司兼職網格員康佳煒在一次“敲門行動”中,聽到居民心聲。他迅速組織召開議事協商會(hui) ,協調購買(mai) 、更換。

  按照要求,網格長每周到網格不少於(yu) 3次、12個(ge) 小時,兼職網格員深入網格不少於(yu) 2次、8個(ge) 小時。江漢區委組織部相關(guan) 負責人介紹,“要讓下沉單位、黨(dang) 員變成社區居民的‘熟’人,做到‘認得到人、敲得開門、說得上話’。”

  服務送到“家門口” 及時回應“急難愁盼”

  隨著社區的優(you) 勢和重要性日益凸顯,如何努力實現群眾(zhong) 對美好生活的向往?

  3年來,針對不同空間布局、居民群體(ti) 結構,江漢區持續探索不同工作模式和服務載體(ti) ,從(cong) 群眾(zhong) 的“急難愁盼”入手,精準精細破解小區治理難題。

  通過創設區級業(ye) 委會(hui) 幫輔中心,江漢區批量孵化紅色業(ye) 委會(hui) ,對重難點小區派出專(zhuan) 職執行秘書(shu) ,推行“四議”工作法,全麵提升業(ye) 委會(hui) 建設水平。如今,全區小區業(ye) 委會(hui) 組建率達88.1%,業(ye) 委會(hui) 成員中黨(dang) 員比例達50.5%。

  啟動物業(ye) 城市改革,將多個(ge) 鄰近老舊小區“組團打包”,市政服務與(yu) 物業(ye) 服務“內(nei) 外打通”,健全街區社區小區一體(ti) 協同、管理服務治理一體(ti) 推進的長效機製。借助“街區+社區”老舊小區長效運營模式,2022年,該區老舊小區專(zhuan) 業(ye) 物業(ye) 覆蓋率達80.4%。

  老舊小區治理進入良性循環,社區工作人員從(cong) 疏通管道、清運垃圾等繁冗的事務中解脫出來,釋放更多服務居民的寶貴時間。社區幹事把退休年審、低保補貼、老年卡辦理等服務搬進了小區黨(dang) 群服務驛站,為(wei) 居民提供“家門口”的服務。

  截至目前,該區已標準化建設213個(ge) 小區黨(dang) 群服務驛站,邀請城管、公安、規劃、市場監管等力量巡回入駐,合力推動1.27萬(wan) 套曆史遺留“問題房”登記辦證、104個(ge) 老舊小區舊貌換新顏。

  議事就在“家門口” 居民成治理“主角”

  廣大居民是社區主體(ti) ,提升居民的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是社區治理工作的落腳點。

  3年間,江漢區最大程度優(you) 化重合無形的網格與(yu) 有形的居民小區重合,全覆蓋建立592個(ge) 小區黨(dang) 支部,吸納2294名群眾(zhong) 威信高、熱心小區治理的居民黨(dang) 員擔任樓棟黨(dang) 小組長、黨(dang) 員中心戶,紮緊織密基層黨(dang) 組織體(ti) 係。

  武漢市江漢區沁園春小區居民丁秀娟就是三年前當選為(wei) 小區黨(dang) 支部書(shu) 記的,“社區治理,需要大家一起出謀劃策,讓群眾(zhong) 唱主角,群眾(zhong) 的事群眾(zhong) 說了算。”

  依靠社區的“七點半議事廳”平台,沁園春小區成立了業(ye) 主委員會(hui) ,坑窪的小區路麵變成了平整的柏油路,雜亂(luan) 的中心花壇變身成為(wei) 居民休閑娛樂(le) 的場所,一部部電梯拔地而起……

  黨(dang) 的引領嵌入小區治理,喚醒居民的“主人翁”意識。橫堤社區的“鄰裏夜話”、西橋社區的“小區治理月月談”……通過搭建共謀共建的平台載體(ti) ,該區共籌集各方資金2000餘(yu) 萬(wan) 元,推動老舊小區加裝44部電梯、新增110個(ge) 電動自行車棚、升級改造446個(ge) 充電樁,解決(jue) 一大批居民身邊的痛難點問題。

(責編:李文治)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