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漢東西湖:以府河之為貢獻長江之治 以梧桐之名喚醒生態之雨
“推窗見綠,出門見水,四季見花。”如今,這樣的生活對於(yu) 武漢市東(dong) 西湖區馬池二村的居民和周邊市民而言已然成為(wei) 現實。而一年前,這裏還曾是城市邊緣地帶,人居環境亟待改善。
這樣的變化得益於(yu) 武漢市東(dong) 西湖區“梧桐雨”片區“一盤棋”的生態規劃綜合治理思路。作為(wei) 東(dong) 西湖北部重要的生態屏障,“梧桐雨片區”規劃實施範圍約430公頃,沿府河岸線綿延8公裏同步啟動六大治理工程。去年以來,沿府河東(dong) 西湖38.5公裏岸線,遵循西段保護、中段修複、東(dong) 段利用的原則,通過一係列生態修複綜合治理和配套設施建設,將曾經的城市“背麵”變“封麵”,讓“半城繁華半城景,人城境業(ye) 和諧生”成為(wei) 現實,讓“綠色青山變金山銀山”,推進了綠色發展,促進了生態價(jia) 值的轉化。
變廢為(wei) 寶 讓土壤喝“中藥”
車行至武漢市東(dong) 西湖區宏圖路盡頭,遠遠望見了府河大堤,轉入新修建的碧水大道,“梧桐雨”三個(ge) 字映入眼簾,拾階而上的疊級擋土籠牆利用廢棄混凝土塊砌築而成,高大的法桐樹在風中搖曳。
“這裏曾是建築垃圾堆埋場及消納場,大量的廢棄混泥土被就地取材,利用到了‘梧桐雨’片區的建設中。”武漢市規劃設計有限公司副總經理楊逸介紹。
不僅(jin) 是就地取材,東(dong) 西湖轄區內(nei) 藥企的中藥渣在這裏也變廢為(wei) 寶。步行走進府河岸邊,一股淡淡的中藥味彌漫空氣中。楊逸解釋,這是因為(wei) 土壤裏堆放了大量中藥渣。
“通過給土壤喝的‘中藥’,讓原本因為(wei) 長期堆放垃圾、渣土而導致缺乏營養(yang) 的土壤,變得適合植物的存活。”現場工作人員解釋,“東(dong) 西湖區內(nei) 有大型中藥材加工企業(ye) ,我們(men) 就近取材,將企業(ye) 每周生產(chan) 剩下的中藥渣運來摻拌在土壤中,成為(wei) 了土壤的改良劑。”
府河大堤兩(liang) 岸,8公裏法桐林連綿而去,一片片青桐樹、泡桐樹成片栽植,這也是該項目取名為(wei) “梧桐雨”的重要原因之一。“這裏種植了3150棵高大法桐,而其中大部分都是因城市道路改造需要移栽的法桐。”楊逸介紹,這些法桐與(yu) 既有近27000株喬(qiao) 木一起,經過重新規劃調整,共同形成高低錯落、疏密相宜的秋色生態林帶。
讓放錯了地方的“垃圾”,在“梧桐雨”實現了循環利用。據該項目建設方估算,通過土方場內(nei) 平衡、樹木回收使用等措施,項目至少節省了近千萬(wan) 元建設成本。
引水通渠 讓“碧水留,清水流”
興(xing) 城先須治水,治水首在護湖。理水,是“梧桐雨”片區建設的重要內(nei) 容之一。
行至“杜鵑溪穀”區,隻見涓涓細流從(cong) 層層石塊上順流而下,從(cong) 一片水塘中流往下一個(ge) 水塘。沿路的成片杜鵑花苗剛栽種,等待陽光和雨水的洗禮,綻放花朵。
不要小看這一個(ge) 個(ge) 大小不一的水塘,該項目規劃設計師許義(yi) 文介紹,這是將流入府河前的中水(經過處理的生活汙水、工業(ye) 廢水、雨水等,水質介於(yu) 清潔水和汙水之間)通過跌水淨化和水中種植的微生物、植物等雙重過濾,淨化後的水可以用於(yu) 片區內(nei) 綠化灌溉和水體(ti) 補給等。
而雨水在“梧桐雨”也大有用處。許義(yi) 文解釋,該項目利用雨水和原本地形打造蓄水池,其中種上水生植物,既形成了濕地,又能通過實施海綿工程,雨水調蓄有效應對洪澇災害,而且通過初雨截流管網的建設,實現了雨水淨化收集再利用。
同時,結合東(dong) 西湖區引水濟湖工程,該項目將府河和黃潭湖水域連通,藍綠交織,構建生態補水網絡,實現區域內(nei) 活水循環。
“梧桐雨”片區通過實施排、蓄、連、用四大工程,積極打造區域生態水網,建立濕地生態係統,實現“碧水流,清水流”的十裏清澈畫卷。
綠色發展 宜居宜業(ye) 產(chan) 業(ye) 興(xing)
不負綠水青山,方得金山銀山。
記者在梧桐雨體(ti) 育中心看到,遊泳館、籃球館、羽毛球、網球館、擊劍館、模擬射擊館等運動場館一應俱全。楊逸介紹,這些場館正式運營後,將服務周邊各年齡段的居民,兼顧青年運動健身、少兒(er) 體(ti) 育培訓、老年人休閑運動,進一步完善社會(hui) 公共文化體(ti) 育設施體(ti) 係,充分滿足周邊居民體(ti) 育健身需求。
不僅(jin) 是水更清、樹更綠,市民在“賞林”時,也能“享樂(le) ”。
除了常規的運動項目,引入兼顧生態保護和利用的複合型生態產(chan) 品,發展林下經濟,將生產(chan) 、生活、生態有機融合。田園牧場、鳥語林、馬術場地、森林探險、叢(cong) 林泵道、XC越野等,林下運動和休閑場地也為(wei) 市民遊玩健身提供了更多選擇。
美好環境 幸福生活共同締造
留住原居民、保住煙火氣、遷出汙染產(chan) 業(ye) 、引入生態產(chan) 業(ye) ……馬池二村人居環境項目通過“微更新”手法,實現了美好環境和幸福生活共同締造。
“街道幹部和規劃師一起,發動80%以上的居民共同參與(yu) 建設,挨家挨戶上門,一對一、點對點溝通規劃實施方案,充分尊重和吸納當地居民意見和需求。”武漢市規劃設計有限公司建築設計師吳巍介紹,通過踐行“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為(wei) 人民”的理念,在設計之初就積極聽取居民意見,並帶動村民自主創業(ye) ,實現經濟創收。
據悉,“梧桐雨”生態修複綜合治理工程、碧水大道憩地工程、碧水大道道路聯通工程、將軍(jun) 路泵站、梧桐雨體(ti) 育中心、馬池二村片人居環境整治,六大工程同步推進,共同構成府河梧桐雨片區生態運動休閑板塊。
從(cong) 曾經的城市遺忘之地、消極之地,雜亂(luan) 之地轉身為(wei) 生態新風尚、城市展示麵、府河新品牌,“梧桐雨”的蝶變,是武漢市東(dong) 西湖區堅持共抓長江大保護、加強流域綜合治理和統籌經濟發展的生動實踐,努力實現“生態變、城區變、生活巨變;生態變、產(chan) 業(ye) 變、經濟巨變;生態變、觀念變、麵麵巨變”。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