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一”消費市場,見證中國經濟內生動力(走進市場看信心)
假日消費是觀察經濟活力的窗口。
這個(ge) “五一”假期,人們(men) 出遊意願強烈、消費熱情高漲,消費市場紅火。
“預計遊客會(hui) 多,但沒想到這麽(me) 多!”河南省洛陽市龍門石窟景區附近一家民宿的負責人李欣說,假期前半個(ge) 月,假日期間的房間就已預訂一空。
“堂食每天都滿座,用餐高峰期需要排隊等位。”在北京市朝陽區朝陽大悅城商場,某餐館工作人員陸俊說,“五一”假期接待顧客量明顯增加。
時令、品質、升級類商品銷售旺盛,特色、多元、體(ti) 驗型服務消費廣受青睞,創新、智慧、便捷式新型消費火熱……“五一”假期,消費市場“全方位”增長。
商務部、文化和旅遊部發布的數據顯示,“五一”假期,國內(nei) 旅遊出遊人次同比增長70.83%,實現國內(nei) 旅遊收入同比增長128.90%;全國重點零售和餐飲企業(ye) 銷售額同比增長18.9%。
中共中央政治局4月28日召開會(hui) 議強調,“乘勢而上,推動經濟實現質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長”“恢複和擴大需求是當前經濟持續回升向好的關(guan) 鍵所在”“要多渠道增加城鄉(xiang) 居民收入,改善消費環境,促進文化旅遊等服務消費”。
“五一”假期消費市場的亮麗(li) 成績單,折射出我國消費市場的蓬勃活力和巨大潛力,也見證了中國經濟強大的內(nei) 生動力。
銷售火熱,消費市場實現較快增長
5月2日,天氣晴好。北京市門頭溝區齋堂鎮葉脈山野露營地,歡聲笑語陣陣。
“既能帶孩子親(qin) 近自然,又能和朋友聚會(hui) 聊天,感覺很有意思。”從(cong) 北京市朝陽區自駕兩(liang) 個(ge) 多小時前來露營的遊客張佳說。站在露營地的草坪上,遠山遼闊起伏,白雲(yun) 綿延縈繞,如同一幅水墨畫卷。
接待遊客總量912.8萬(wan) 人次,同比增長198.2%,按可比口徑比2019年增長6.6%;實現旅遊總收入134.6億(yi) 元,同比增長752.3%,按可比口徑比2019年增長13.9%……“五一”假期,北京文旅消費強勁複蘇,旅遊收入、人數均超2019年同期水平。
商務部發布的數據顯示,“五一”假期,全國石油製品、汽車銷售額同比分別增長24.4%和20.9%;服裝、化妝品銷售額同比分別增長18.4%、16.5%;通信器材銷售額同比增長20.1%;家電銷售額同比增長13.9%。全國示範步行街客流量、營業(ye) 額同比分別增長121.4%和87.6%;餐飲休閑消費持續火熱,重點餐飲企業(ye) 銷售額同比增長57.9%。
文化和旅遊部數據中心測算,“五一”假期,全國國內(nei) 旅遊出遊合計2.74億(yi) 人次,按可比口徑恢複至2019年同期的119.09%;實現國內(nei) 旅遊收入1480.56億(yi) 元,按可比口徑恢複至2019年同期的100.66%。
今年以來,隨著一係列促消費政策落地見效,消費場景不斷拓展,消費預期持續改善,帶動市場銷售明顯回升,服務性消費穩步改善,消費整體(ti) 呈現恢複向好態勢。
國家統計局數據顯示,一季度消費增長明顯回升。社會(hui) 消費品零售總額114922億(yi) 元,同比增長5.8%。按經營單位所在地分,城鎮消費品零售額99664億(yi) 元,同比增長5.7%;鄉(xiang) 村消費品零售額15258億(yi) 元,同比增長6.2%。
“今年一季度,社會(hui) 消費品零售總額同比增長5.8%,相比去年四季度增長明顯;3月,社會(hui) 消費品零售總額同比增長10.6%,增速比1—2月加快7.1個(ge) 百分點。這些都表明消費在逐步回升和改善。”商務部研究院副研究員洪勇說。
“消費恢複向好的因素是多方麵的。”洪勇認為(wei) ,促消費政策接連出台,就業(ye) 形勢總體(ti) 穩定,為(wei) 居民收入和消費穩步恢複奠定堅實基礎。一季度,全國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0870元,比上年同期名義(yi) 增長5.1%,扣除價(jia) 格因素,實際增長3.8%,分別快於(yu) 上年全年0.1個(ge) 和0.9個(ge) 百分點。
消費對經濟增長的拉動作用明顯增強。一季度,最終消費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達66.6%,比去年全年明顯回升,是三大需求中拉動經濟增長最主要因素。
供給創新,新場景新模式加速湧現
“五一”假期,走進重慶兩(liang) 江國際影視城,一場大型夜間實景演出正在上演,遊客們(men) 身著傳(chuan) 統服飾,感受“巴渝文化”的魅力。“現在,很多景點不僅(jin) 可以看、玩、吃,還能沉浸式了解當地曆史文化,讓旅遊體(ti) 驗更加豐(feng) 富、更加立體(ti) 。”遊客孫偉(wei) 說。
在天津中心城區,“五一”假期,走進許多擁有百年曆史的老建築,遊客能在一係列文化藝術活動中感受曆史建築的新活力。“在老建築裏麵喝一杯咖啡,氛圍特別好。”遊客馬冰說。
從(cong) 實物商品到生活服務,從(cong) 線上購物到線下商場,這個(ge) “五一”假期,消費市場新場景、新體(ti) 驗湧現,激發了人們(men) 新的消費意願,也給消費市場注入新的活力。
智慧旅遊讓出遊更便利。4月29日早9時,在泰山景區天外村進山口,已有5000多名遊客陸續檢票進山。截至當日中午12時,泰山景區已接待進山遊客2.3萬(wan) 人,比2019年增長151%。為(wei) 更好保障遊客體(ti) 驗,泰山景區聯合美團實現分時段限量預約購票和重點區域預約遊覽,引導遊客分時入園、錯峰遊覽。截至4月29日中午,美團平台景點門票訂單量比2019年假期首日翻倍增長。
升級產(chan) 品成為(wei) 銷售新熱點。4月29日晚,2023國際消費季暨第四屆上海“五五購物節”正式啟動。在上海市楊浦區蘇寧易購五角場店,前來選購家電的消費者絡繹不絕。“一台綠色智能家電最多能補貼1000元,很實惠。”消費者郭悅一口氣預訂了3台空調。“五一”假期,蘇寧易購全國門店客流同比提升23%,綠色節能家電銷售同比增長56%,智能家電家居類商品銷售同比增長73%,門店5萬(wan) 元以上套購訂單同比增長65%。
“假期消費呈現明顯升級趨勢,新場景新模式不斷湧現,成為(wei) 我國消費需求升級個(ge) 性化、多樣化的一個(ge) 縮影。”中國貿促會(hui) 研究院市場研究部副主任張繼行說,當前,我國消費市場呈現恢複增長態勢,消費韌性強、潛力大、活力足的特點沒有改變,消費發展長期向好的基本麵沒有改變,消費提質升級的大趨勢沒有改變。相關(guan) 企業(ye) 加大優(you) 質產(chan) 品和服務供給,帶動相關(guan) 服務產(chan) 業(ye) 和消費市場全麵複蘇,助力消費升級。
政策發力,持續擴大內(nei) 需有後勁
“五一”假期,麵對旺盛的消費需求,政府搭台、政策發力,在“消費提振年”背景下,各地鉚足了勁兒(er) ,旅遊推介拚創意,商品促銷拚實惠,共同推動消費市場快速恢複。
“五一”假期,文化和旅遊部啟動“5·19中國旅遊日”主題月活動,推出各類文化和旅遊公益惠民措施。各地結合主題月活動,實行景區門票減免或打折,發放文化和旅遊消費券等。
5月3日,江蘇南通市中心的南大街商圈遊客熙熙攘攘。餐飲、購物、休閑……集合多種業(ye) 態於(yu) 一體(ti) 的商業(ye) 街,吸引了大量消費者前來體(ti) 驗。江蘇開展“蘇新消費·夏夜生活”夏季購物節活動,發放1.7億(yi) 元惠民消費券及5500萬(wan) 元數字人民幣紅包。
每月25號門票半價(jia) 、25周歲遊客半價(jia) 遊、水陸暢玩夜場搶鮮票……“五一”假期,深圳歡樂(le) 穀的一係列惠民優(you) 惠舉(ju) 措深受遊客喜愛。“今年‘五一’假期,深圳歡樂(le) 穀刷新單日最高接待紀錄。”深圳歡樂(le) 穀相關(guan) 負責人介紹,深圳歡樂(le) 穀“五一”假期累計接待遊客超過15萬(wan) 人次,創下了開園25年來同期曆史新高,同比2019年增長70%。
重慶舉(ju) 辦第八屆重慶文化旅遊惠民消費季,攜手平台發放文化和旅遊消費券;山東(dong) 淄博開行燒烤專(zhuan) 列、提供免費停車,吸引遊客到訪;北京八達嶺長城景區提前開園、常態化開放夜長城,迎接客流高峰;上海推出打卡點配置充電寶、軌道交通延時收班等服務……各地暖心舉(ju) 措,讓遊客感受出遊的美好,也激發了消費市場的潛力。
洪勇認為(wei) ,“五一”假期是全年消費的一個(ge) 重要節點。假期迸發的強烈消費熱情,充分彰顯了當前消費市場的信心,也有利於(yu) 全年持續擴大內(nei) 需。
“從(cong) ‘五一’假期消費可以看出,居民消費傾(qing) 向回升,意味著消費回暖的預期將持續向好。綜合各方麵因素來看,消費對於(yu) 經濟增長的‘主引擎’作用有望進一步增強。”張繼行認為(wei) ,一方麵,就業(ye) 逐步改善,3月全國城鎮調查失業(ye) 率明顯下降,有利於(yu) 增加居民收入、增強居民消費能力;另一方麵,消費新場景、新模式不斷湧現,有利於(yu) 激發新的消費意願。一季度,全國居民平均消費傾(qing) 向為(wei) 62%,比上年同期提高0.2個(ge) 百分點。從(cong) 中長期發展來看,我國正處在消費快速升級階段,消費前景長期看好。
今年是全麵貫徹落實黨(dang) 的二十大精神的開局之年。牢牢把握擴大內(nei) 需這個(ge) 戰略基點,建立和完善擴大居民消費的長效機製,不斷把中國大市場蘊含的消費潛力釋放出來,才能乘勢而上,推動經濟實現質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長。
《 人民日報 》( 2023年05月05日 01 版)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