護“科創幼苗”長成“小巨人”
憑借“一招鮮”發展起來的科技型中小微企業(ye) ,是我國開辟新領域、塑造新優(you) 勢的生力軍(jun) 。但這些“科創幼苗”在成長初期,往往由於(yu) 體(ti) 量小、抗風險能力弱,麵臨(lin) 著較高淘汰率。如何幫助科技型中小微企業(ye) 走穩、走好成長之路,迅速從(cong) “小散弱”長成專(zhuan) 精特新“小巨人”?
位於(yu) 武漢市江岸區的岱家山科創城,擁有200多家科技型中小微企業(ye) ,是一片創新活力湧動的科技創新試驗田。
如何讓“金點子”順利轉化成“金項目”?
——“標準先行”助力突破“信任危機”
相比鋁製、銅製天線,用宏觀石墨烯材料製成天線,散熱性能高4倍,傳(chuan) 輸信號更好。用宏觀石墨烯材料製作石墨烯集流體(ti) 鋰電池,則能大幅提升電池的安全性和能量密度。
正是瞄準宏觀石墨烯材料的巨大潛力,2019年底,來自武漢理工大學的教授團隊憑借技術優(you) 勢,創辦科技公司,入駐岱家山科創城。
該公司初生迎來的是一場意料之外的“信任危機”。
“在當時,宏觀石墨烯技術的產(chan) 業(ye) 化應用在國內(nei) 尚屬藍海,競爭(zheng) 者極少。”市場總監王飛飛說,但恰恰由於(yu) 賽道太“新”,不少客戶對這個(ge) 新材料的性能持觀望態度。更為(wei) 致命的是,由於(yu) 國家標準、行業(ye) 標準和地方標準均未出台,企業(ye) 產(chan) 品與(yu) 同類競爭(zheng) 者孰優(you) 孰劣缺乏“裁判”。王飛飛和同事們(men) 拿著專(zhuan) 利證書(shu) 、實驗數據挨家挨戶向客戶“科普”,但“有意向的多,下訂單的少”。
對於(yu) 科創型小微企業(ye) ,從(cong) 投入研發到產(chan) 品生產(chan) ,周期普遍約一年。前期科研投入遲遲無法“回血”,讓公司一度出現資金鏈緊張。
“既然是藍海,就不能隻盯著企業(ye) 本身,必須騰出手來培育市場。”2021年,了解到企業(ye) 的難處後,岱家山科創城的質量服務專(zhuan) 員及時介入,一邊引導企業(ye) 轉變思路,一邊請來武漢市標準化研究院的專(zhuan) 家通過線上線下近10次交流,指導企業(ye) 建立企業(ye) 標準。
半年後,一份圍繞宏觀石墨烯材料相關(guan) 部件的產(chan) 品質量製定的企業(ye) 標準發布,這迅速成為(wei) 斬獲客戶的“法寶”。
2021年,公司營業(ye) 額為(wei) 300多萬(wan) 元,去年飆升至3000多萬(wan) 元。
如何解決(jue) 項目“拔節”時“資源缺鈣”?
——“借智高校”助力邁過“轉型陣痛”
“今年一季度,公司合同額比去年同期翻了一倍多。”4月28日,梳理公司近期經營數據,某環保公司總經理李恒心裏的石頭落了地,“這說明,公司首次轉型度過了陣痛期。”
該公司以研發生產(chan) 國內(nei) 首創的“高空噴淋降塵係統”起家。2019年,發覺數字經濟蘊含廣闊機遇,李恒推動公司從(cong) 智慧噴淋的設施設備供應商向智慧城市服務集成商轉型。
盡管做足了準備,但轉型的坎坷,還是超出想象。
2020年,公司承接了一個(ge) 園林板塊的智慧城市服務項目。項目建設中,遇到數據傳(chuan) 輸難題,而時間窗口隻有3個(ge) 月。
岱家山科創城的企業(ye) 聯絡員了解到這一情況後,以園區作為(wei) 平台,協助公司聯係武漢大學的教授團隊。企業(ye) 有市場,缺技術支撐;高校有技術,缺市場驗證,一次雙贏互利的合作就此達成。此後,公司與(yu) 該團隊形成深度合作,持續推進技術升級。
“中小微企業(ye) 在發展壯大過程中,遲早會(hui) 麵臨(lin) 轉型升級。”李恒坦言,在“拔節”的關(guan) 鍵階段,這些科創項目由於(yu) 自有資金少、企業(ye) 名氣小等因素,常患上“資源缺鈣”,極易導致轉型失敗。“此時,企業(ye) 能否依托外力,匹配到所需資源,十分關(guan) 鍵。”
目前,在岱家山科創城的牽線搭橋下,該公司已與(yu) 多所高校的科研團隊形成穩定合作,幫助企業(ye) 解決(jue) 階段性的技術難題,同時了解技術前沿動態,校正轉型方向。
“在智慧城市服務集成領域,我們(men) 已形成城建、園林、產(chan) 業(ye) 園和小區四大業(ye) 務板塊。”李恒說,該公司正朝著智慧城市綜合運營服務商的方向,邁出轉型步伐。
如何讓初創企業(ye) 發展思路更清晰?
——“成長規劃”助力加速“走出繈褓”
去年12月,武漢某機電製造公司從(cong) 岱家山科創城加速器“畢業(ye) ”,在園區外購買(mai) 了一棟近3000平方米的廠房,作為(wei) 生產(chan) 基地,並將研發中心留在岱家山科創城。
這意味著,該公司已經走出科創企業(ye) “最脆弱”的初創期,進入茁壯成長的新階段。
總裁徐傳(chuan) 仁坦言,自2015年入駐岱家山科創城,公司能快速成長,園區為(wei) 企業(ye) 量身定做的“成長規劃”,功不可沒。
對於(yu) 科技型中小微企業(ye) 而言,“點歪技能樹”就猶如走進“死胡同”,尋找正確的發展戰略尤為(wei) 重要。
岱家山科創城建立了園區專(zhuan) 精特新企業(ye) 培育庫。該公司入庫後,岱家山科創城的企業(ye) 聯絡員結合該企業(ye) 在水利水電位移傳(chuan) 感器領域的技術優(you) 勢,幫其規劃了一條從(cong) 市級創新型中小企業(ye) 到省級專(zhuan) 精特新中小企業(ye) ,再到國家級專(zhuan) 精特新“小巨人”企業(ye) 的晉級之路。
“申報專(zhuan) 精特新企業(ye) 的過程,其實也是不斷根據國家、省市層麵的發展現實需要,調整企業(ye) 發展思路的過程。”徐傳(chuan) 仁認為(wei) ,這能確保企業(ye) 的“自然生長”不偏離國家發展的主航道。事實證明,將企業(ye) 發展融入國家發展的洪流,能加速企業(ye) 壯大。
“我們(men) 用了8年走出‘繈褓’,速度超出預期。”徐傳(chuan) 仁說。
在這條“晉級”之路上,岱家山科創城定期為(wei) 公司組織測評打分,並針對企業(ye) 發展的薄弱點,安排人力資源、市場拓展、知識產(chan) 權等九大類服務專(zhuan) 員為(wei) 其“補課”。
今年4月,該入選湖北第五批省級專(zhuan) 精特新中小企業(ye) 。徐傳(chuan) 仁說,去年年產(chan) 值上千萬(wan) 元,比上一年增長一倍多,產(chan) 品遠銷南亞(ya) 、非洲等國家和地區。(王成龍 鄧根福)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