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科幻電影揚帆“走出去”
共攜勇氣希望,奔向浩瀚宇宙。4月12日,中國科幻電影《流浪地球2》在俄羅斯上映。它是俄羅斯近20年來首次在國際載人航天日、俄羅斯宇航節之際推出的中國電影,引發當地觀眾(zhong) 熱烈反響。今年1月,這部影片已實現國內(nei) 與(yu) 海外多地同步上映,並一度躋身北美周票房前十。
近年來,以《流浪地球》等影片為(wei) 代表,中國科幻電影湧現出一批高品質佳作,不僅(jin) 在國內(nei) 取得優(you) 秀口碑與(yu) 可觀票房,還在海外市場收獲積極反響。不少國外影迷的目光正逐漸從(cong) “中國武俠(xia) ”轉向“中國科幻”,他們(men) 借此進一步了解到中國人對宇宙的認知、對未來的想象,以及對人與(yu) 科技關(guan) 係的思考,也看到了在科幻電影這一源於(yu) 西方的電影類型中獨特的中國表達。
彰顯中國文化內(nei) 核與(yu) 科技實力
中國科幻文藝走過百年發展曆程。20世紀前期,科幻小說曾長期作為(wei) 啟蒙事業(ye) 的一部分,承擔著普及科學、傳(chuan) 播知識的責任,助推了中國科幻文藝的發展。電影技術日漸普及後,20世紀30年代至50年代,中國電影人創作出《六十年後上海灘》《十三陵水庫暢想曲》等具有時代氣息的科幻電影。20世紀80年代起,又有《錯位》《合成人》《大氣層消失》等別具一格的科幻電影問世。21世紀以來,《長江七號》《未來警察》等帶有科幻元素的影片陸續登陸院線。這些以科幻為(wei) 主題或帶有科幻元素的作品,為(wei) 中國科幻電影的啟蒙與(yu) 發展奠定了基礎。隨著中國綜合國力顯著提升,科技水平取得長足進步,中國科幻文藝愈加釋放出令人矚目的文化想象力與(yu) 創造力。
科幻電影“走出去”,優(you) 質的、凸顯中國文化特色的內(nei) 容是基礎,科技實力和原創氛圍是關(guan) 鍵。當代中國科幻電影人在創作過程中,自覺聘請相關(guan) 領域的科學家、工程師作顧問,廣泛融匯來自現代科學與(yu) 工程技術的學科資源和創意靈感,嚴(yan) 謹展示基於(yu) 科學理論與(yu) 科幻設定的科技造物。科技的硬核,讓科幻電影有了耐得住推敲的內(nei) 在邏輯和富有說服力的細節設計。
主創者嫻熟運用電影視聽語言,善於(yu) 在作品中營造壯美感和崇高感,以藝術且美的方式展現現代科學的宏觀視野或中國重大科技成果,帶領觀眾(zhong) 在宇宙視域下觀照人類命運共同體(ti) ,激發情感共鳴。比如,在影片《獨行月球》中,主人公獨孤月與(yu) 袋鼠在名為(wei) “廣寒宮”的月球軌道空間站做最後的告別。“廣寒宮”這個(ge) 名字雖古已有之,在此處則取自中國玉兔號月球車在月麵上開展巡視探測的區域名稱,以此致敬中國探月工程。可以說,科學探索、審美追求與(yu) 思想情懷的融合,大大提升了中國科幻電影的文化內(nei) 涵,這種融合的普適性進而增強了作品的國際傳(chuan) 播力。
中國科幻電影的價(jia) 值表達凝聚著中國文化內(nei) 核。比如,《流浪地球2》沒有將主人公塑造為(wei) “以一己之力逆天改命”的孤膽英雄,而是與(yu) 眾(zhong) 人休戚與(yu) 共、患難相助的人類命運共同體(ti) 中的一員。引發諸多觀眾(zhong) 強烈共鳴的“三百勇士引爆月球”的情節,正是從(cong) 古至今為(wei) 中國人所崇尚的集體(ti) 英雄主義(yi) 情懷的外化。再比如,麵對人類社會(hui) 遭遇的共同危機,《流浪地球》係列給出“帶著地球去流浪”的答案。這不僅(jin) 讓影片充盈著“為(wei) 有犧牲多壯誌,敢教日月換新天”的豪邁氣概,更體(ti) 現出中國人血脈中的故土情懷與(yu) “麵朝星辰大海”的開疆拓土之間達成的動態平衡。
在世界科幻電影史上,表現跨物種的情感聯結,比如人與(yu) 外星生命等建立感情,可謂經典主題。當代中國科幻電影善於(yu) 創造性轉化中外文藝作品構思。在《獨行月球》中,獨孤月與(yu) 同樣被遺忘在月球上的一隻袋鼠結為(wei) 夥(huo) 伴。為(wei) 了讓太陽能月球車獲得能源供給,他與(yu) 袋鼠結伴一路向西追趕太陽。這個(ge) 段落既化用了科幻作家傑弗裏·蘭(lan) 德斯小說《追趕太陽》的情節,又致敬了《山海經》中“誇父逐日”的神話。在全片最為(wei) 浪漫的畫麵中,我們(men) 看到袋鼠拉著車在月球表麵奔馳,隨後飛躍隕石坑,留下一個(ge) 以地球為(wei) 背景的壯麗(li) 剪影。這一段也讓許多“科幻迷”聯想到科幻電影《E.T.外星人》的經典片段。東(dong) 方的細膩溫情,交織著對全球“科幻迷”熟悉主題的巧妙變奏,為(wei) 中國科幻影片增色許多。
打造更加成熟的電影工業(ye) 體(ti) 係
中國科幻電影穩步出海,成熟的產(chan) 業(ye) 生態是支撐。過去幾十年間,中國科幻文藝的探索與(yu) 發展,為(wei) 中國科幻電影培育了市場。中國電影製作日臻精良,更為(wei) 中國科幻大片的問世提供了有力的產(chan) 業(ye) 支撐。正是在這樣的土壤中,《流浪地球》係列的出現具有了可能。
電影是一種視聽藝術,成熟的、經得起觀眾(zhong) 挑剔的製作水準,是作品能否成功“走出去”的硬指標。《流浪地球》製片團隊向國外成熟的電影工業(ye) 體(ti) 係借鑒運作經驗,因地製宜建立起工業(ye) 流水線式的分工協作體(ti) 係與(yu) 標準化流程管理機製,從(cong) 而順利完成這一規模龐大、技術密集程度高的係列影片。首部《流浪地球》拍攝完成後,主創團隊就和北京電影學院聯合成立電影工業(ye) 化實驗室。在《流浪地球2》拍攝過程中,實驗室成員專(zhuan) 門記下各環節的不足,“錯處集”打印後足足有50厘米厚。中國當代科幻電影人追求的目標已經從(cong) “製作出精美的單一鏡頭”轉向“有流程、有管理地製作出幾千個(ge) 不錯的鏡頭”,以期建立起日趨完善的中國科幻電影工業(ye) 體(ti) 係。
《獨行月球》也達到了較高的工業(ye) 水準。為(wei) 模擬真實的月麵粉塵,攝製組將200噸石頭磨成沙子鋪設在攝影棚,並在6000平方米的影棚內(nei) 全實景搭建了一座月球基地。全片近2000個(ge) 特效鏡頭中,難度最高的當數袋鼠角色的製作。視效團隊使用了2500台分布式並行集群計算係統的算力來解決(jue) 近景別、高精度的袋鼠形象渲染問題,打造出毛發量多達5000萬(wan) 根的栩栩如生的袋鼠形象。這一數字生物角色的製作精度、仿真度和藝術感都達到當前國際一流水準。
在高水平製作水準之外,成熟電影工業(ye) 體(ti) 係下的主流商業(ye) 電影還具有類型疊加、類型複合的特性。如果說《流浪地球》是科幻片與(yu) 災難片的複合,《獨行月球》就是在科幻、災難類型之上,又疊加了“開心麻花”團隊招牌式的喜劇類型。巧妙疊加兩(liang) 種或多種影片類型,也能夠助推電影收獲更廣泛的觀眾(zhong) 群體(ti) 。
當前,中國科幻電影的工業(ye) 化之路仍在起步階段,還有許多需要學習(xi) 和提升之處。比如,道具模型儲(chu) 備的規模擴充與(yu) 形態拓展,道具與(yu) 置景的可持續循環利用,對藝術電影的創造性吸納,科幻知識產(chan) 權的跨媒介開發與(yu) 價(jia) 值放大,產(chan) 業(ye) 鏈上下遊協作配套機製的建設,以及跨行業(ye) 、跨領域的協同聯動發展,等等。在前行道路上,中國科幻電影人仍需廣泛吸收借鑒國際先進經驗、學習(xi) 先進技術,進一步推動中國科幻電影產(chan) 業(ye) 高質量發展。
中國科幻電影的價(jia) 值內(nei) 核與(yu) 藝術表達,深深紮根於(yu) 我們(men) 腳下的土地,傳(chuan) 承著中國的悠久曆史與(yu) 文化。中國科幻電影的水準提升與(yu) 跨國傳(chuan) 播,有賴於(yu) 融合互鑒下中國電影工業(ye) 化體(ti) 係建設的整體(ti) 發展。相信中國科幻電影、科幻文藝將不斷綻放生機與(yu) 活力,向世界講述更加豐(feng) 富、更為(wei) 動聽的中國故事。
(作者單位:首都師範大學文學院)
《 人民日報 》( 2023年05月14日 07 版)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