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征程·江淮行丨下好科創先手棋 “安徽第一城區”再出招
前不久,科創包河再添新動能。
在第二屆中國(安徽)科技創新成果轉化交易會(hui) 專(zhuan) 項活動上,合肥工業(ye) 大學與(yu) 國盾量子、科大擎天、合肥市種子基金正式“牽手”,共同設立安徽冠盾科技有限公司。未來,冠盾科技將紮根合肥市包河區,推動車聯網量子通信加密這一前沿技術的產(chan) 業(ye) 化。
包河,地處合肥主城區東(dong) 南、八百裏巢湖之濱,因風景秀麗(li) 的包河而得名。近年來,這裏的GDP持續“領跑”全省縣(市、區),是不折不扣的“安徽第一城區”。
不少區域經濟專(zhuan) 家總結過包河的成功之道。據觀察,無論哪個(ge) 版本,都對科技創新著墨頗多。誠然,“領跑”背後,科創發揮著至為(wei) 關(guan) 鍵的驅動作用。
奮進新征程,在安徽打造具有重要影響力的“科技創新策源地”時代背景下,包河更是把科創視作一步先手棋。
“科技創新,是包河轉型發展的現實之需、必由之路。”合肥市委常委、包河區委書(shu) 記程雪濤告訴記者,走創新驅動發展之路,“包河有資源、有基礎。”
眾(zhong) 所周知,這裏匯聚了中國科大、合工大等創新核心資源,集聚了622家國家高新技術企業(ye) ,數量位居全市城區第一。此外,包河積極建設科技成果“轉化池”,去年轉化落地科技成果近400項,技術合同登記交易額300億(yi) 元。在2022年度全國科技創新百強區排名中,包河居第25位、同比前進5位。
新征程上,包河將使出何種招式下好科技創新先手棋呢?
“政府推動”是第一招。
在剛剛過去的4月,最新版的《包河區促進經濟高質量發展若幹政策》出爐,明確對科技創新的諸多領域實施激勵:對獲得國家級製造業(ye) 創新中心、企業(ye) 技術中心、工業(ye) 設計中心(企業(ye) )的企業(ye) ,一次性獎補100萬(wan) 元;對持牌金融機構全國性總部落地包河的,獎補2600萬(wan) 元;對成功上市的企業(ye) ,獎補300萬(wan) 元……
真金白銀之外,包河還把目光鎖定在人才身上。
“我們(men) 樹牢‘人才是第一資源’理念,不斷建強人才承載平台,創優(you) 人才發展生態,完善人才服務政策。”程雪濤說,如今,包河已經形成環境引人、科教引人、產(chan) 業(ye) 引人、服務引人的人才局麵,全區各類人才超過17萬(wan) 人。
政府推動的同時,“載體(ti) 聯動”同樣重要。此為(wei) 第二招。
5年前的2018年,中關(guan) 村協同發展投資有限公司落子包河,開建中關(guan) 村在長三角區域的首個(ge) 項目——中關(guan) 村協同創新智匯園。
5年後的今天,園區的“成績單”足夠吸睛。
通過導入中關(guan) 村產(chan) 業(ye) 資源和生態服務體(ti) 係,這裏吸引了74家企業(ye) 入駐,其中高新技術企業(ye) 30家、“獨角獸(shou) ”企業(ye) 2家。更具現實意義(yi) 的是,園區企業(ye) 分布的“賽道”,與(yu) 合肥市、安徽省的產(chan) 業(ye) 發展方向高度契合。
在包河,類似的創新載體(ti) 還有不少。全區共計擁有省級以上眾(zhong) 創空間和孵化器8家、省級新型研發機構9家。
包河的第三招,是“企業(ye) 主動”。
新能源汽車和智能網聯汽車,是安徽重點打造的十大新興(xing) 產(chan) 業(ye) 。
激光雷達,被譽為(wei) 智能網聯汽車的“眼睛”,是汽車實現自動駕駛的前提。以往,這雙“眼睛”的體(ti) 積甚大,往往以一頂“大帽子”的樣子出現在車頂。今天,它的體(ti) 積,變得隻有一個(ge) 成年人手掌大小。“變戲法”的,就是位於(yu) 包河的高新技術企業(ye) 北科天繪。
科創企業(ye) 多、創新成效好,是包河的一大亮點。這一點,從(cong) 當地上市企業(ye) 分布中也能得到印證。截至目前,包河的科創板上市公司數量占全區上市企業(ye) 總數的23%,占比遠超全省。
……
2023年是全麵貫徹落實黨(dang) 的二十大精神的開局之年。對於(yu) 包河而言,今年是機遇與(yu) 挑戰並存的一年。
一方麵,盡管GDP在省內(nei) 連續多年“領跑”,但與(yu) 南京、杭州另外兩(liang) 座長三角副中心城市的主城區相比,差距仍然存在;另一方麵,在安徽打造具有重要影響力“三地一區”的背景下,各界都對“第一城區”給予更大期望。
肩扛重責,踏上新征程,包河勢正勁。
“實現自身發展、作出更大貢獻,關(guan) 鍵在創新驅動。”程雪濤直言,科技創新也是包河破解空間緊、升級難發展桎梏的“鑰匙”。
圍繞科技創新,包河區提出,通過強化企業(ye) 創新主體(ti) 地位、搶抓合肥科創金融改革試驗區政策機遇、加強與(yu) 各方合作對接等舉(ju) 措,“做強高能級科創引擎”,並明確,力爭(zheng) 2023年淨增國家高企200家、“專(zhuan) 精特新”企業(ye) 10家,國家級科技型中小企業(ye) 入庫800家以上。
方向明、路徑清、目標實,接下來便是重中之重的實踐環節……
“安徽第一城區”將為(wei) “科技創新策源地”建設作出怎樣的新貢獻?令人期待!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