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活”水灌良田助農增收
“慧”耕田疇間,沃野土生“金”。近年來,呼和浩特市清水河縣積極推進“高標準農(nong) 田+智慧農(nong) 業(ye) ”,構建現代農(nong) 業(ye) 發展新格局,讓“旱能灌、澇能排”、穩產(chan) 高產(chan) 的高標準農(nong) 田成為(wei) 夯實糧食豐(feng) 收安全的基石。
從(cong) 2021年開始,位於(yu) 該縣宏河鎮高茂泉村的內(nei) 蒙古合利農(nong) 牧業(ye) 專(zhuan) 業(ye) 合作社,大力推進水肥一體(ti) 化項目,實現無人值守自動灌溉節水70%以上,節肥30-50%,節約人力時間成本50%以上。
清水河縣耕地麵積為(wei) 97萬(wan) 畝(mu) ,其中坡梁旱地麵積89.6萬(wan) 畝(mu) ,水澆地麵積僅(jin) 7.4萬(wan) 畝(mu) ,既無“黃河之水天上來”的有利地勢,也沒有“昨夜新雷催好雨”的得天獨厚,屬典型的黃土高原丘陵溝壑區和旱作雨養(yang) 農(nong) 業(ye) 縣。2019-2022年,該縣推進以高效節水為(wei) 主的高標準農(nong) 田建設,建成高標準農(nong) 田3.2萬(wan) 畝(mu) ,旱田變成了良田,丘陵溝壑變成了沃野千裏,增強了農(nong) 田防災抗災能力,探索出一條山坡丘陵地區現代農(nong) 業(ye) 發展道路。
堅持做好“水文章” 因地施策建良田
缺水少雨是製約農(nong) 業(ye) 發展的難點,做好“水文章”是高標準農(nong) 田建設的核心。清水河縣聚焦高效節約,利用地下水、地表水、天上水“三水”,依據不同地形地貌和資源條件實施高標準農(nong) 田建設。
建設智慧化平台,用好“地下水”。2021年在高茂泉村建設智慧農(nong) 田2000畝(mu) ,引入農(nong) 業(ye) 智慧化管理模式,建成地下管網、智能水肥一體(ti) 化、中控室雲(yun) 平台和田間氣象數據采集傳(chuan) 輸及高清視頻監控的“四維一體(ti) ”管理係統。建成後,可實現“四化”管理功能:一是水肥管理數字化,能夠根據數據計算模型自動進行施肥灌溉操作;二是生產(chan) 管理數字化,同步形成生產(chan) 檔案,實現標準化種植管理;三是生態監測數字化,可實現遠程在線監測化肥、農(nong) 藥用量及殘留和農(nong) 作物生長情況;四是物品投入公開化,實現農(nong) 產(chan) 品生產(chan) 源頭到流通各環節的全程可追溯,有效保障了農(nong) 產(chan) 品質量安全。
科學引水入田,用好“地表水”。2019年在宏河鎮聚寶莊村建設5000畝(mu) 高標準農(nong) 田,利用擋陽橋水庫水資源,將庫區水通過3.9公裏管道高位提升147米,在庫區西岸建設高位儲(chu) 水池,實施農(nong) 田節水灌溉,既充分利用了現有水資源,又減少了對地下水的超采。項目建成後,將渾河西岸2000多畝(mu) 撂荒地提檔升級為(wei) 高標準農(nong) 田,將分散的2000多畝(mu) 旱坡地變成規模化的產(chan) 業(ye) 基地,項目區重要農(nong) 產(chan) 品供給和農(nong) 業(ye) 綜合生產(chan) 能力實現跨越式提升。
有效蓄集降水,用好“天上水”。2021-2022年在城關(guan) 鎮、宏河鎮建成軟體(ti) 集雨水窖補灌田7500畝(mu) ,建設容積30m3、集雨麵150m2的軟體(ti) 集雨水窖1228套,並配套提水係統167套,開展了幹旱坡梁地軟體(ti) 集雨水窖補灌技術示範。集雨水窖具有不破壞耕地、不破壞環境、施工工藝簡單等優(you) 勢,每年可蓄集雨水1.5-2次,在影響作物產(chan) 量相對嚴(yan) 重的出苗期、抽穗期或灌漿期,通過節水補灌延長作物抗旱時間15-20天,提高自然降水利用率30%左右,保證了作物穩產(chan) 豐(feng) 收。
堅持社會(hui) 化服務引領 管好用好高標準農(nong) 田
清水河縣從(cong) 高標準農(nong) 田建設開始就引入社會(hui) 化、專(zhuan) 業(ye) 化企業(ye) ,在項目組織實施、長效管護、生產(chan) 服務“三大環節”全部采用公司化運營模式,把專(zhuan) 業(ye) 的事情交給專(zhuan) 業(ye) 的人做,發揮了社會(hui) 化服務的引領作用。
在項目組織實施中,縣農(nong) 牧和科技局成立高標準農(nong) 田建設管理辦公室,同時抽調發改、水務、自然資源等多部門人員,對項目實施進行行政管理。在項目具體(ti) 實施中,由國有農(nong) 業(ye) 公司——內(nei) 蒙古中清農(nong) 業(ye) 發展有限公司組織實施。在項目長效管護上,實施區塊管理,由中清農(nong) 業(ye) 發展有限公司統一管理,由村股份經濟合作社或龍頭企業(ye) (合作社)進行具體(ti) 管理,便於(yu) 高位儲(chu) 水池、配電設備等公共設施高效運行和日常維護。
在農(nong) 業(ye) 生產(chan) 服務中,由中清農(nong) 業(ye) 發展有限公司統一組織開展“耕、種、防、收、售”農(nong) 業(ye) 生產(chan) 全程社會(hui) 化服務,引導規模化經營、循環式利用、標準化生產(chan) ,項目核心區規模經營比例達到60%以上。
堅持畝(mu) 均效益優(you) 先原則 加快農(nong) 業(ye) 高效發展
堅持效益優(you) 先、生態優(you) 先,建成區全麵推行密植,改種耐密型高產(chan) 品種、改粗放施肥為(wei) 配方施肥等標準化生產(chan) 技術,實現精準控水、控肥、控藥、控膜,實現農(nong) 藝、農(nong) 技、農(nong) 機集成和良種、良法、良田配套,在綜合效益上實現“三個(ge) 提高”:一是糧食生產(chan) 能力提高。通過高標準農(nong) 田項目的建設,渾河西岸高標準農(nong) 用地玉米畝(mu) 均增產(chan) 100公斤以上。二是農(nong) 民收入水平提高。龍頭企業(ye) 、合作社通過土地流轉、服務帶動、入股合作等方式,建基地、帶農(nong) 戶,開展訂單種植和科技創新,有效提高了農(nong) 民收入水平。一方麵,通過社會(hui) 化服務的開展,農(nong) 民在水、肥、藥等方麵的投入和耕種收等方麵的支出平均每畝(mu) 節約資金約130元;另一方麵,隨著生產(chan) 標準化水平提升,每畝(mu) 作物產(chan) 出收入增加約240元。三是生態環境質量提高。高標準農(nong) 田建設充分利用庫區水源,有效緩解了地下水下降趨勢。同時,注重減肥減藥、綠色發展,化肥同比減少3.45%以上,畝(mu) 均減少地膜用量3.5公斤,進一步降低了農(nong) 業(ye) 麵源汙染,守牢了首府南翼生態安全屏障。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