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報看湖南|用事業激勵人才 讓人才成就事業
用事業(ye) 激勵人才 讓人才成就事業(ye) (培養(yang) 新時代文藝人才)
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指出:“中國文聯、中國作協要發揮文聯、作協係統的組織優(you) 勢,創新工作體(ti) 係”“用事業(ye) 激勵人才,讓人才成就事業(ye) ,廣泛組織動員各領域各層次各方麵文藝工作者投身黨(dang) 的文藝事業(ye) ”。我們(men) 約請3位來自文聯、作協係統的文藝工作者,結合他們(men) 的工作經驗,談談如何發揮文聯、作協的橋梁紐帶作用,建設溫馨的“文藝工作者之家”,形成不斷出精品、出人才的生動局麵。
——編 者
做好服務,激發創作活力
劉 煒
網絡文學是一種新興(xing) 文學樣式,其通俗易懂、充滿想象力的特點也接續了通俗文學的傳(chuan) 統。網絡文學既新穎又傳(chuan) 統,需要我們(men) 守正創新,在尊重創作規律的基礎上,創造性地借鑒傳(chuan) 統文學經驗,助力網絡作家成長成才。
幫助網絡作家成長,首先要搭建聯絡溝通平台。與(yu) 傳(chuan) 統文學相比,網絡文學創作者來自各行各業(ye) ,身份更加多樣化。將網絡作家組織起來,多交流、多學習(xi) ,共同在社會(hui) 公眾(zhong) 麵前“亮相”,既有助於(yu) 提高他們(men) 的創作水平,也能促進讀者對這一作家群體(ti) 的了解,讓網絡文學更好融入社會(hui) 發展大潮。這正是我們(men) 在2014年成立上海網絡作家協會(hui) 的初衷。在多年實踐中,我們(men) 在提升作家寫(xie) 作能力、加強作家溝通交流、增強作家身份認同等方麵積累了一些經驗。
夯實寫(xie) 作能力,才能湧現好作品。回溯新中國文學發展曆程,培訓班、研修班等形式為(wei) 培育作家隊伍發揮了積極作用。把這一經驗化用到網絡文學上,還需“量身定製”。通過調查,我們(men) 發現網絡文學創作者很多都有理工科背景,他們(men) 邏輯思維能力強,能夠像編程一樣精準架構故事,但在文學理論、文學技巧上存在短板,作品藝術性、思想性不足。為(wei) 提高網絡作家的寫(xie) 作能力,幫助他們(men) 開闊眼界、完善知識結構,上海網絡作協自成立以來牽頭舉(ju) 辦了多期培訓班、研修班,邀請專(zhuan) 家學者、業(ye) 內(nei) 資深人士授課,在知識層麵補短板,在寫(xie) 作層麵強本領,激發網絡作家的創作靈感。
網絡作家群體(ti) 中年輕人居多,學習(xi) 熱情高,對社會(hui) 熱點、流行元素、科技發展比較敏感,一旦完善了知識結構、掌握了寫(xie) 作技巧,就能迸發出巨大創作活力。我們(men) 不少培訓班、研修班報名火熱甚至“一票難求”,作家們(men) 還在課堂之外主動探討熱門網文類型,分析作品特色,相互碰撞靈感,形成研討學習(xi) 的“小課堂”。在共同學習(xi) 成長的氛圍中,上海網絡作家集體(ti) 參加了“紅色足跡”寫(xie) 作計劃,用鮮活生動的語言、構思精巧的故事描繪建黨(dang) 百年的壯闊曆程。
職稱評定和項目支持,能夠給網絡作家這一“新職業(ye) ”以社會(hui) 認同,增強他們(men) 的歸屬感和使命感。一方麵,我們(men) 探索了網絡作家職稱評定機製。在上海作協幫助下,經過廣泛調研,推出專(zhuan) 門麵向網絡作家的職稱評定辦法。如今,已有一批優(you) 秀作者通過了二級、三級職稱評定。另一方麵,我們(men) 建立起上海作協網絡文學簽約作者製度,從(cong) 網絡作協會(hui) 員中挑選若幹優(you) 秀代表進行簽約,每月給予一定津貼補助,鼓勵創作。此外,上海市文學發展基金會(hui) 還針對優(you) 秀網絡文學作品進行重點扶持,上海網絡作協會(hui) 員可以在出版、翻譯等方麵申請扶持經費。由此推動網絡文學的創作與(yu) 衍生,使之在更廣渠道、更大平台上和讀者見麵。
從(cong) 長遠角度來看,網絡作家的成長需要文學評論的支撐。任何一種有生命力的文學樣式發展都離不開專(zhuan) 業(ye) 化、高水準的文學評論。通過高質量的文學評論,讀者可以更好地理解網絡文學,作者也可以更好地理解讀者需要,理解文學價(jia) 值。上海網絡作協創辦的電子期刊《網文新觀察》,邀請專(zhuan) 家、作家和業(ye) 內(nei) 人士對網絡文學熱點話題、熱門作品進行點評,取得良好效果。“陝西北路網文講壇”作為(wei) 上海網絡作協的名片式項目,一直堅持邀請網絡文學作家、編輯、評論家等和讀者麵對麵交流,輔以線上直播,讓優(you) 秀網絡作家從(cong) 書(shu) 房中走出來,拉近讀者與(yu) 網絡文學的距離。通過線上線下活動,網絡作家有了更多吸收意見的窗口,網絡文學有了在公眾(zhong) 麵前亮相的舞台。
網絡文學和網絡作家協會(hui) 都很年輕,我們(men) 會(hui) 在不斷學習(xi) 、不斷成長的過程中,更好服務作家,用專(zhuan) 業(ye) 的精神和辦好“文藝工作者之家”的態度,不斷助力作家成長,推動精品佳作出現。
(作者為(wei) 上海網絡作家協會(hui) 會(hui) 長)
建強平台,出精品出人才
汪 洌
在文藝人才培養(yang) 方麵,文聯組織相較於(yu) 高等藝術院校、廣大文藝院團,有一個(ge) 突出作用,那就是搭建平台。我所在的廣東(dong) 省舞蹈家協會(hui) ,以搭建品牌活動平台為(wei) 抓手,推出作品,推出人才,推動舞蹈事業(ye) 發展。過去5年多時間裏,在廣東(dong) 舞協搭建的平台上誕生了1000多個(ge) 原創舞蹈作品,累計培訓舞蹈編創人才及各類舞蹈藝術骨幹2000餘(yu) 人次。
以舞蹈表演人才為(wei) 例。如今,社會(hui) 對舞蹈藝術的熱情高漲,舞蹈愛好者隊伍不斷壯大,優(you) 秀舞者也越來越多,但是高品質、專(zhuan) 業(ye) 化、個(ge) 性化展示的平台仍顯不足,優(you) 秀舞者與(yu) 廣大觀眾(zhong) 見麵的機會(hui) 還是不多。有鑒於(yu) 此,2020年廣東(dong) 舞協作為(wei) 發起單位,聯合江西、湖北、湖南、廣西、海南等地舞協,啟動了一場區域性的“舞林爭(zheng) 霸”——中南六省(區)十佳青年領軍(jun) 舞者展演。這一展演已連續舉(ju) 辦兩(liang) 屆,參加者都是六省(區)藝術院團的首席舞者和藝術院校的青年藝術骨幹。在這個(ge) 平台上,他們(men) 可以出演為(wei) 自己量身打造的原創作品,與(yu) 舞蹈同行高手過招、切磋技藝,獲得專(zhuan) 家評委麵對麵的點評指導,充分展示自己作為(wei) 舞蹈演員的藝術功底和個(ge) 人魅力,推開通往更多舞台的大門。
舞蹈藝術的發展不僅(jin) 依托於(yu) 舞蹈演員,也離不開高水平的編導人才。廣東(dong) 舞協主辦的廣東(dong) 省少兒(er) 舞蹈大賽至今已有14年曆史。得益於(yu) 這一平台,我們(men) 不僅(jin) 培育出許多少兒(er) 舞蹈精品,也逐漸培養(yang) 了一批優(you) 秀舞蹈編導、教學人才。所有進入決(jue) 賽的作品,都會(hui) 得到專(zhuan) 家指導修改,一遍遍打磨完善,以提升作品思想內(nei) 涵和藝術水準。經過這些實戰訓練,許多舞蹈編導的專(zhuan) 業(ye) 技能進步明顯,進而在學校、少年宮、藝術機構中更好發光發熱,發掘培養(yang) 更多好苗子。
創新展演平台、豐(feng) 富扶持方式,不僅(jin) 激發了人才的創作活力,也厚植了精品力作的成長土壤。廣東(dong) 舞協創辦的嶺南舞蹈大賽自2005年至今,已成功舉(ju) 辦7屆。隨著人們(men) 審美習(xi) 慣的變遷,我們(men) 也在不斷優(you) 化評選機製、拓寬傳(chuan) 播渠道。近年來,舞劇市場熱度不減,成為(wei) 都市人群文化消費的重要選項,而舞劇作品一般都是大團隊大製作,孵化成本很高。為(wei) 此,我們(men) 在嶺南舞蹈大賽中專(zhuan) 門設置了小舞劇組別,為(wei) 小體(ti) 量的舞劇創作提供空間,成為(wei) 優(you) 秀舞劇作品的孵化器和試驗田,推動了青年舞蹈編創人才隊伍建設。獲得中國舞蹈“荷花獎”、深受觀眾(zhong) 歡迎的舞劇《醒·獅》的雛形,就在這個(ge) 平台誕生。
麵對活力湧動的文藝實踐,如何把眾(zhong) 多基層文藝工作者、愛好者凝聚起來,增強組織吸引力?去年,我們(men) 舉(ju) 辦了新文藝群體(ti) 街舞創作人才培訓班,邀請知名舞蹈編導、專(zhuan) 家,圍繞街舞編創基本原理、舞蹈語言運用、舞台理論知識等課題進行培訓,為(wei) 街舞從(cong) 業(ye) 者傳(chuan) 授專(zhuan) 業(ye) 、高效、實用的舞蹈編創知識,提升編創實踐能力。這次培訓,也讓我們(men) 看到這些年輕人對舞蹈藝術的熱愛和執著。在結業(ye) 匯報演出時,他們(men) 用14個(ge) 街舞小品作業(ye) ,塑造鮮活人物形象,彰顯時代精神和家國情懷,展現青年特有的蓬勃朝氣和至真至純的創作熱情。這生動說明,培訓不僅(jin) 提升了他們(men) 的編導意識、精品意識,也增強了他們(men) 作為(wei) 文藝工作者的責任感和使命感。
人民需要是文藝的價(jia) 值所在,文藝人才也要在紮根人民、服務人民中得到淬煉和成長。近年來,我們(men) 針對廣場舞火熱但精品不多、一些作品審美品位不高的現象,組織舞蹈人才深入基層采風,編創了既有嶺南文化特色又有時代氣息和藝術水準、適合廣場鍛煉的藝術健康舞教材,在全省範圍內(nei) 開展誌願推廣服務。與(yu) 此同時,我們(men) 也持續關(guan) 注農(nong) 村少兒(er) 舞蹈素質教育,在農(nong) 村小學建立少兒(er) 舞蹈教室,培訓誌願者和教師骨幹,為(wei) 鄉(xiang) 村文化建設培養(yang) 人才。
搭建平台、用好平台,讓平台強起來托舉(ju) 人才強起來。在這個(ge) 過程中,我們(men) 也不斷完善組織建設、創新工作體(ti) 係,努力建設覆蓋麵更廣、凝聚力更強、專(zhuan) 業(ye) 度更高的舞蹈工作者之家。
(作者為(wei) 廣東(dong) 省舞蹈家協會(hui) 主席)
延伸手臂,擴展藝術“朋友圈”
梁向鋒
新時代新征程為(wei) 文藝繁榮發展和文藝人才成長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廣闊舞台。作為(wei) 團結聯係攝影工作者的文藝團體(ti) ,這些年來我們(men) 感受最深的,就是攝影工作者緊跟時代、心係時代的精神風貌和攝影作品聚焦時代、記錄時代的藝術追求。以時代為(wei) 紐帶,協會(hui) 組織才能更好地“做人的工作”;以時代為(wei) 契機,文藝工作者才能齊心協力不斷開創文藝新境界。
在第十三屆中國攝影金像獎評選中,湖南省攝影家協會(hui) 兩(liang) 名攝影家獲獎,這是湖南攝影界時隔11年再次獲得這一殊榮。獲獎的兩(liang) 位攝影家中,謝子龍為(wei) 近100名老中青全國勞動模範拍攝《光榮的勞動者》係列,懷著家國情懷創作《影話中國故事》;嚴(yan) 誌剛將鏡頭對準普通人的日常生活,以近30年的城市影像街頭紀實見證社會(hui) 的發展變遷。他們(men) 的創作,是從(cong) 躍動的時代脈搏中捕捉靈感、從(cong) 豐(feng) 富多彩的人民生活中開掘素材的生動實踐。
引導攝影工作者深入生活、紮根人民,離不開典型的示範、榜樣的力量。近年來,我們(men) 在攝影工作者中樹立了一批崇德尚藝、服務人民的典型代表。民俗攝影家劉啟後長年對花瑤挑花、瑤族嗚哇山歌、灘頭年畫等非物質文化遺產(chan) 進行記錄,為(wei) 挖掘、整理、保護、傳(chuan) 播民間文化遺產(chan) 作出貢獻。以他為(wei) 代表,越來越多的攝影家走進山林深處、田間地頭,走進地方曆史與(yu) 文化的富礦。再如,有著28年從(cong) 警經曆的“老公安”陽紅光,為(wei) 公安英模拍攝肖像,致敬英雄精神,在攝影界內(nei) 外產(chan) 生良好反響,激勵更多攝影工作者用情用力深耕題材。在前不久舉(ju) 辦的“好工人·向未來”湖南省職工攝影大賽中,就湧現出許多身在生產(chan) 一線的攝影愛好者。他們(men) 在自己最熟悉的領域裏,用鏡頭記錄、傳(chuan) 遞著愛崗敬業(ye) 、無私奉獻的精神。
如何發揮文藝力量助力地方發展,也是我們(men) 一直在思索的課題。2021年,我們(men) 組織湖南攝影工作者以“多彩瀟湘”為(wei) 主題,記錄和展示三湘大地的曆史巨變,創作了《大美瀟湘紅色文化影像長卷》《生態瀟湘綠色文化影像長卷》《人文瀟湘古色文化影像長卷》3條總長度達300米的影像作品。在此基礎上,我們(men) 今年還將舉(ju) 辦首屆“紅色·綠色·古色”多彩瀟湘攝影大賽,用鏡頭表現湖南的人文曆史和大美山水,用影像講好時代故事。
在讀圖時代,攝影作品具有先天的傳(chuan) 播優(you) 勢。特別是在文旅融合的背景下,許多攝影人成為(wei) 旅遊景點的“勘探者”,通過直觀、精美、視覺衝(chong) 擊力強的攝影作品,讓地方文旅資源得到更好推廣。近年來我們(men) 通過舉(ju) 辦攝影下鄉(xiang) 、攝影展覽、攝影大賽等形式,發揮圖像傳(chuan) 播的優(you) 勢,推動地方文旅融合發展。伴隨技術進步,我們(men) 還成立了VR(虛擬現實)影像專(zhuan) 業(ye) 委員會(hui) ,利用新興(xing) 的VR全景影像為(wei) 鄉(xiang) 村留影,讓人們(men) 直觀體(ti) 驗畫一樣美麗(li) 的綠水青山和村舍民宿,感受鄉(xiang) 村振興(xing) 帶來的巨大變遷。圖片、視頻、文字、音樂(le) 、動畫深度融合,影像藝術與(yu) VR技術深度融合,大大提高了交互性與(yu) 沉浸感,這樣的攝影作品成為(wei) 美麗(li) 鄉(xiang) 村、美麗(li) 湖南的一張亮麗(li) 名片。
如今,攝影工作者和愛好者人數眾(zhong) 多,這就需要我們(men) 不斷延伸工作手臂,擴展藝術“朋友圈”。一方麵團結凝聚廣大攝影工作者,為(wei) 優(you) 秀攝影人才提供更好成長環境,推動攝影隊伍新人輩出、薪火相傳(chuan) ;另一方麵也要向社會(hui) 普及攝影藝術,提高公眾(zhong) 的攝影水平和審美素養(yang) ,為(wei) 攝影愛好者提供觀摩學習(xi) 、提升技藝的機會(hui) ,推動攝影誌願服務向更廣更深更實的方向拓展。我們(men) 希望更多攝影人才湧現出來,用更多攝影佳作服務人民、回饋時代。
(作者為(wei) 湖南省攝影家協會(hui) 副主席)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