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地方

做好文物保護,讓更多文化遺產“活”起來

發布時間:2023-05-22 10:31:00來源: 河北日報

 

  “避暑山莊的文化很深厚,建築構思精美,是我國的重要文化遺產(chan) 。”“園林文化是幾千年中華文化的瑰寶,要保護好,同時挖掘它的精神內(nei) 涵,這裏麵有我們(men) 中華優(you) 秀傳(chuan) 統文化基因。”“要讓更多文物和文化遺產(chan) 活起來,營造傳(chuan) 承中華文明的濃厚社會(hui) 氛圍。”親(qin) 切的話語,彰顯著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對文物和文化遺產(chan) 保護利用的深沉情懷。

  牢記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囑托,河北省委、省政府堅持全麵係統保護好文物和文化遺產(chan) ,讓更多文物和文化遺產(chan) “活”起來,為(wei) 加快建設經濟強省、美麗(li) 河北,奮力譜寫(xie) 中國式現代化建設河北篇章注入不竭的精神動力。

  傳(chuan) 承精神,讓文化遺產(chan) 穿越時空活在當下

  2013年7月11日至12日,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在河北省調研指導黨(dang) 的群眾(zhong) 路線教育實踐活動時表示,西柏坡我來過多次,每次都懷著崇敬之心來,帶著許多思考走。多重溫我們(men) 黨(dang) 領導人民進行革命的偉(wei) 大曆史,心中就會(hui) 增添很多正能量。

  5月,西柏坡峰巒疊翠,巍峨挺拔。走進西柏坡紀念館,一張張定格曆史的照片,一件件飽含紅色記憶的革命文物,引領參觀者穿越時空,追尋紅色曆史,接受紅色革命精神的洗禮。

  以紅色革命遺址、遺跡、遺物和紀念場所等為(wei) 重要內(nei) 容的文化遺產(chan) ,記錄和承載著中國共產(chan) 黨(dang) 波瀾壯闊的革命曆史和偉(wei) 大精神。河北作為(wei) 紅色資源大省,全省有不可移動革命文物和參照革命文物管理的文物1800多處,革命題材專(zhuan) 題博物館、紀念館39家,國有館藏革命文物2.6萬(wan) 多件(套)。

  為(wei) 用好這些紅色資源,傳(chuan) 承革命精神,河北省出台全國首個(ge) 規範革命文物保護利用的省級地方性法規;完成全省革命文物資源核查,先後公布河北省第一批、第二批革命文物名錄;組建了河北省革命文物專(zhuan) 家庫……

  除紅色文化資源外,燕趙大地還有古建築、古遺址、古墓葬、石窟寺、摩崖造像、石刻等豐(feng) 富的文化遺產(chan) 。據統計,全省登記的不可移動文物33943處,其中,世界文化遺產(chan) 4處,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91處……這些豐(feng) 厚的文化遺產(chan) ,為(wei) 賡續傳(chuan) 承民族精神提供了多層次物態載體(ti) 。

  文物是凝固的,曆史是鮮活的。

  5月10日,第十四屆清代宮廷史學術研討會(hui) 在承德避暑山莊博物館舉(ju) 辦,與(yu) 會(hui) 專(zhuan) 家學者圍繞“清盛世民族團結研究”等,闡釋了中華民族團結統一的內(nei) 生動力。“隻有深刻理解文化遺產(chan) 中蘊含的哲學思想、人文精神、價(jia) 值理念,才能準確提煉並展示中華優(you) 秀傳(chuan) 統文化的精神標識,把文物承載的文化力量釋放出來。”承德博物館副館長韓莉說。

  科技賦能,讓文化遺產(chan) “活”起來

  激光雷達無人機、三維定位測量儀(yi) 器,手持終端,拍照登記、坐標定位、文字記錄,當場將原始信息上傳(chuan) 至數字化綜合信息管理平台……這是雄安新區文物考古工作者運用科技創新,對曆史文物和曆史風貌進行保護和記錄的一個(ge) 場景。

  雄安新區考古工作者的實踐隻是河北省科技賦能文物保護的生動縮影。保護好、傳(chuan) 承好曆史文化遺產(chan) 是對曆史負責、對人民負責。省委書(shu) 記、省人大常委會(hui) 主任倪嶽峰多次要求強化文物保護利用和文化遺產(chan) 保護傳(chuan) 承,“要加強文物保護,按照修舊如舊原則,做好古城牆、古街巷、古民居、古橋梁等修繕保護工作,切實保留古城曆史風貌。”

  “調查勘探的數據,實時上傳(chuan) 至數字化綜合信息管理平台,並依據保存狀況、科學價(jia) 值劃分相應保護等級,做出文物保護規劃。”南陽遺址考古隊項目負責人、河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研究館員雷建紅介紹,通過調查全麵掌握了雄安新區文物遺存總體(ti) 分布情況,為(wei) 文化遺產(chan) 保護勾勒出空間框架,為(wei) 延續曆史文脈留下“雄安記憶”。

  以科技賦能,河北省持續推進文物保護工作。對獻縣漢墓群和磁縣北朝墓群兩(liang) 處國保單位的大量古墓葬開展無人機安全巡查;實施河北省文物建築數字化項目,共完成987處文物保護單位的數字信息采集工作,開發完成“河北省文物保護單位數字化平台”,為(wei) 文物保護維修、展示利用和安全監管等提供數據支撐……科技保護水平和研究闡釋能力的提升,讓更多文物和文化遺產(chan) “活”起來。

  “活”起來的曆史文化資源更迷人,“火”起來的傳(chuan) 統文化才更入心。當下,河北立足自身資源稟賦,堅持保護優(you) 先,有序開發利用,星羅棋布的曆史遺珍和文化資源,深情地講述著河北故事,延續著曆史文脈。

  “承德避暑山莊古樸典雅,太迷人啦!”5月19日,承德避暑山莊卷阿勝境殿“正色山川又見盛華”——避暑山莊古建築數字化複原藝術展上,唐山遊客安長喜高興(xing) 地說。

  展覽通過多種數字化表現形式,對避暑山莊17處園林遺址進行曆史原貌複原,讓已經消失在曆史長河中的古老建築換一種方式“複活”。“對避暑山莊著名景觀進行藝術再現,不僅(jin) 可以更好地保護文化遺產(chan) ,對文化遺產(chan) 的進一步利用也能起到推動作用。”承德市文物局總工程師陳東(dong) 說。

  避暑山莊古建築數字化複原藝術展隻是河北省推動文化遺產(chan) “活”起來的一個(ge) 範例。近十年間,河北省博物館展覽數(包括基本陳列和臨(lin) 時展覽)達到5000個(ge) 左右,共接待觀眾(zhong) 2.6億(yi) 人次。這些展覽既挖掘館藏文物的文化內(nei) 涵,又不斷吸納數字時代的諸多新技術、新成果,讓燕趙大地豐(feng) 富的文化遺產(chan) 煥發出勃勃生機。

  文旅融合,讓文化遺產(chan) 更好地惠及民生

  5月19日,“中國旅遊日”河北省主會(hui) 場活動在讚皇縣嶂石岩景區舉(ju) 辦,活動主題為(wei) “這麽(me) 近,那麽(me) 美,周末到河北”。近年來,河北省深入推進文旅深度融合發展,充分挖掘文化資源價(jia) 值,促進文旅融合,打造精品文旅線路,讓曆史文化遺產(chan) 更多惠及廣大群眾(zhong) 。

  周末,前往正定長樂(le) 門至陽和樓路段,看夜巡遊活動震撼上演;在正定南門廣場,欣賞電音節火熱開唱;到榮國府,沉浸式體(ti) 驗紅樓夢文化……已經成為(wei) 不少石家莊市民休閑度假的首選模式。“秉持正確的古城保護理念,正定縣將恢複古城風貌與(yu) 旅遊開發深度融合,走出了一條古城保護與(yu) 現代旅遊相得益彰的發展之路。”正定縣文化廣電體(ti) 育和旅遊局局長王鵬介紹。

  近年來,正定共計獲國家文物局批準立項的文物本體(ti) 保護項目15項、文物“三防”工程13項、實施考古發掘項目1項、公布實施國保單位保護規劃7處;建設正定博物館、城牆博物館、元曲博物館等;對隆興(xing) 寺等7個(ge) 重點區域進行綜合提升,24項古城保護工程全部完工;完成城區12條旅遊道路改造提升,最大程度便民惠民利民……

  傳(chuan) 承曆史文脈,既要推進文物合理適度利用,又要處理好城市改造開發和曆史文化遺產(chan) 保護利用的關(guan) 係,使文物保護成果更多惠及人民群眾(zhong) 。

  河北省搶抓京津冀協同發展、雄安新區建設等重大機遇,紮實推進京張體(ti) 育文化旅遊帶、長城文化旅遊帶、大運河文化旅遊帶等,依托沿線豐(feng) 富的自然和人文資源,激活各類資源要素,推動文旅融合,讓沉睡的曆史文化資源“活”起來。

  今年一季度全省共接待遊客1.17億(yi) 人次,實現旅遊收入1222.2億(yi) 元,同比分別增長98.3%和121.3%。整個(ge) 5月,全省文旅係統聚焦“這麽(me) 近,那麽(me) 美,周末到河北”主題,以“主題日、主題周、主題月”的形式,推出六大類700餘(yu) 條旅遊惠民措施,不斷滿足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

  推動文化遺產(chan) “活”起來,用時尚方式創新表達,讓傳(chuan) 統文化融入百姓生活、惠及民生發展。

  走進河北博物院文創展廳,記者看到以中山國銅山字形器圖案設計的背包、絲(si) 巾等,給人一種古老而時尚的感覺。“我們(men) 依托豐(feng) 富館藏資源,開發文創產(chan) 品千餘(yu) 種,把文物知識普及到日常生活中,不僅(jin) 促進了文旅消費再升級,也為(wei) 提升‘文化河北’形象作出了積極貢獻。”河北博物院藝術設計部主任曹雪說。

  為(wei) 進一步拓展河北文物旅遊新形式,去年,河北省推出《跟著文物遊河北》智慧語音導覽圖,收錄精品文物點位471處,以革命文物、長城、大運河等為(wei) 主脈絡,回溯河北曆史文脈,飽覽河北風物勝景,為(wei) 深度體(ti) 驗“文華河北”循跡導航,讓廣大人民群眾(zhong) 共享文物保護新成果。

  文物,記錄過去,映照當下,啟迪未來。它們(men) 承載著的傳(chuan) 統文化和民族精神,始終滋養(yang) 著我們(men) 的精神家園。推動文旅深度融合,挖掘文物精神價(jia) 值,講好中國故事、河北故事,讓中華文脈綿延不絕、永續傳(chuan) 承。(記者劉萍、史曉多)

(責編:李文治)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