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長白丨在車間裏,探秘膠片電影背後的故事
放映機、膠片盒、大熒幕……這些與(yu) 膠片電影密切相關(guan) 的物件,曾是幾代人對於(yu) 電影的最初記憶。如今,隨著數字技術的發展,膠片電影已漸漸遠離公眾(zhong) 視野,但留下的美好回憶仍舊伴我們(men) 前行。
近日,中國現存最早、最完整的電影洗印工業(ye) 遺址——長春電影製片廠舊址博物館洗印車間免費向公眾(zhong) 開放。長影洗印車間是長影電影生產(chan) 後期衝(chong) 洗底片、印製大批拷貝的工作場所,是全國洗印電影拷貝的重要生產(chan) 基地。2012年,數字技術逐步替代膠片後,洗印車間停止生產(chan) 。
“《十月圍城》《神話》這些電影在我們(men) 這洗印後,運送至全國各大院線放映。像《英雄兒(er) 女》《劉三姐》等經典影片也是從(cong) 這裏走出。”在吉林省長春市的長春電影製片廠舊址博物館洗印車間展區,曾經的配光師羅勇向遊客講述著長影洗印車間的光輝歲月。
長影洗印車間展區複原了洗片大廳、印片室、洗片暗室、配光室等工作場所,展現原底衝(chong) 洗、底片鑒定、樣片製作等工藝流程,以電影工業(ye) 文化遺址的新身份,默默講述著新中國電影事業(ye) 發展的故事。“在咱這展區裏,可以回味膠片電影洗印工藝的主要流程。”羅勇自豪地說。
“這是井岡(gang) 山4401洗片機,經過它可以完成院線電影的大批拷貝。”“這台是技巧印片機,早期電影畫麵中變大變小的特效便通過它來完成。”……漫步在展區內(nei) ,羅勇對一台台機器如數家珍。“別看現在這些機器安靜了下來,但是經過簡單維護,這些機器還能夠正常使用。”羅勇帶著記者走到一處小房間,房間裏的書(shu) 櫃擺滿了各類設備的說明書(shu) 。“基本上每台設備的說明書(shu) 我們(men) 都保存著,通過洗印車間也可以一窺我國電影技術的發展。”
步入配光1室,羅勇的腳步慢了下來。微風吹動窗簾,溫暖的光線透過窗子照射在地板上,在這間十餘(yu) 平的房間裏,羅勇工作了三十餘(yu) 載春秋。“電影是由成百上千的鏡頭組成的,但是每個(ge) 鏡頭的曝光條件不一樣,映到底片上的顏色等都會(hui) 不一樣,配光工作就是按照導演的想法調整每個(ge) 鏡頭,讓色彩、密度統一。”羅勇站在機器旁繪聲繪色介紹,“通常,配光師是最早看到膠片影像的人。在膠片電影的主流歲月,當時一天能給近千個(ge) 鏡頭配光。”
在一旁的底片剪接室,一個(ge) 工作台吸引了眾(zhong) 多遊客的目光。約一米長的桌子上,一台機器上放置了顏色不一的膠片。“這分別是畫底和聲帶底片,我們(men) 常說的‘剪片子’,包括剪輯軟件上經常能看到的圖標‘剪刀’,在這便能有最直觀的感受。”羅勇介紹,通過剪片機,借助刀片和接片藥水,包含畫麵和聲音的膠片被剪切拚接,再經過印片機印到一個(ge) 正片上,音畫實現合成。“時代在進步,現在剪輯很方便,通過手機軟件便可輕鬆剪輯,融入了老百姓的生活。但當時主要得依靠這些專(zhuan) 業(ye) 設備完成。”
展區內(nei) ,來自全國各地的遊客駐足觀摩,拍照留念。來自山東(dong) 的遊客劉先生表示,“平時愛看電影,在這裏了解了膠片電影生產(chan) 背後的工藝流程,無論機器還是場所,都充滿著故事。”長影洗印車間主任技師陳剛介紹,為(wei) 了讓參觀者能對膠片電影洗印有著更直觀的感知,長影洗印車間展區在盡可能保留原址原貌的基礎上,適當調整部分設備的位置,力求在有限的空間裏呈現更豐(feng) 富的信息。
長春電影製片廠是新中國第一家電影製片廠,被譽為(wei) “新中國電影的搖籃”。近年來,長影在傳(chuan) 播電影文化的同時,原貌修複修繕了長影混錄棚、攝影棚、第十二放映室等諸多工業(ye) 遺址。2020年,長影舊址博物館入選第四批國家工業(ye) 遺產(chan) 。“如今,長影開創了紅色教育遊、電影研學遊和電影工業(ye) 遊相結合的綜合性電影文旅模式,以獨具特色的方式促進文化和旅遊的繁榮發展。”長影集團相關(guan) 負責人介紹。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