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動水稻產業數字化建設
人在海南,輕點鼠標,幾千公裏外的黑龍江水稻主產(chan) 區長勢如何?產(chan) 量、種植麵積、進出口量、價(jia) 格指數有什麽(me) 波動?一張圖像便可盡收眼底。這樣的場景不是設想,如今已在大數據的支持下成為(wei) 現實。
前不久,在海南三亞(ya) 舉(ju) 行的2023中國種子大會(hui) 暨南繁矽穀論壇上,國內(nei) 首個(ge) 水稻全產(chan) 業(ye) 鏈大數據應用服務平台——國家水稻全產(chan) 業(ye) 鏈大數據平台正式上線啟用。
據了解,國家水稻全產(chan) 業(ye) 鏈大數據平台由農(nong) 業(ye) 農(nong) 村部基本建設項目支持,中國水稻研究所牽頭建設。平台聚焦水稻產(chan) 業(ye) 數據生成、采集、存儲(chu) 、加工、分析、服務,打通水稻生產(chan) 、儲(chu) 備、市場、貿易、消費和科技全產(chan) 業(ye) 鏈,將深化大數據在水稻產(chan) 業(ye) 領域的應用,推動我國水稻產(chan) 業(ye) 數字化、信息化建設。
“依托國家水稻產(chan) 業(ye) 技術體(ti) 係構成的全國性專(zhuan) 家網絡和創新體(ti) 係,我們(men) 因地製宜在東(dong) 北、華北、西北、長江中下遊、西南以及華南等六大稻作區,黑龍江、安徽、江西、河南等19個(ge) 省份,布置代表性數據采集點30餘(yu) 個(ge) ,對主產(chan) 區稻米產(chan) 業(ye) 全環節數據進行長期監測。”技術支持方浙江托普雲(yun) 農(nong) 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智慧農(nong) 業(ye) 研究院院長朱旭華介紹,平台采集的所有數據經過統一數據標準、跟蹤數據來源、解析數據維度、確認關(guan) 鍵指標等環節後,才能進入水稻全產(chan) 業(ye) 鏈數據庫,進而促進水稻數據高價(jia) 值轉化。
這段時間,海南大學林學院副教授周世豪奔走在田間地頭。在幫扶之餘(yu) ,他常常拿出手機,向水稻種植戶介紹國家水稻全產(chan) 業(ye) 鏈大數據平台的手機應用“知稻”。“大家下載後,坐在家裏也可以隨時掌握田間情況。”通過手機應用能找市場、看行情,還能線上谘詢專(zhuan) 家,身邊的水稻種植戶紛紛掃碼下載。周世豪告訴記者,平台功能齊全又實用,在推廣過程中很受種植戶歡迎。
中國水稻研究所科技信息中心副主任徐春春介紹,基於(yu) 當前產(chan) 業(ye) 鏈主要環節信息缺乏、不對稱,產(chan) 業(ye) 鏈上下遊關(guan) 鍵環節對外依存度較大等現實問題,平台建設了5大分析模型、10套業(ye) 務應用係統、1個(ge) 綜合門戶以及手機應用,實現對水稻不同業(ye) 務場景的科學分析。同時,精準連接終端用戶,提供水稻製種考種、病蟲草害等智能識別、遠程防控指導、市場行情供需、新品種試驗示範等服務。
“就拿病蟲害來說,平台可以通過對水稻病蟲害、自然災害發生及防治情況數據等進行分析,統計出年度病蟲害的發生次數,分析出哪一年病蟲害、自然災害發生數量最多,集中在什麽(me) 時間、什麽(me) 區域。”中國水稻研究所種質庫負責人魏興(xing) 華說,分析結果可以為(wei) 水稻生產(chan) 提供更精準的指導,從(cong) 而提高水稻產(chan) 量和質量。截至目前,平台水稻相關(guan) 各類資源目錄已更新至153項,數據超1500萬(wan) 條,數據總量比發布時新增180餘(yu) 萬(wan) 條。
“平台上線後,會(hui) 定期發布權威性的水稻相關(guan) 指數報告,提升整體(ti) 產(chan) 業(ye) 服務水平和能力。未來,平台還將打造數字生產(chan) 全覆蓋、科技能力全轉化、服務網絡全對接的水稻數字生態體(ti) 係,形成由政府、企業(ye) 、科研院所、農(nong) 戶等多主體(ti) 共建、共享、共贏、開放的綜合服務平台。”徐春春說。
《 人民日報 》( 2023年05月24日 10 版)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