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地方

人民日報看湖南|一位年輕人的回鄉故事

發布時間:2023-05-25 11:06:00來源: 人民網-人民日報

  一位年輕人的回鄉(xiang) 故事(逐夢·走進美麗(li) 鄉(xiang) 村)

  位於(yu) 湘西北的桑植縣,是一個(ge) 美麗(li) 迷人的地方。湛藍的天空下,群山像浪濤一般湧向遙遠的天際,村村寨寨散落在這一片綠色的海洋裏,亮如絲(si) 絛的澧水一路歡快地流淌。

  這裏,是一片紅色熱土,是賀龍元帥的故鄉(xiang) ,也是紅二方麵軍(jun) 長征的出發地。在革命年代,桑植不足10萬(wan) 人口,卻先後有5萬(wan) 多人參加革命,6000多人參加長征,7000多人為(wei) 新中國的成立獻出寶貴的生命。前些日子,我踏上這片古老的土地,走村串戶,感受這片土地在新時代煥發的無窮活力。我在這裏聽到了很多故事,遇到了很多人,其中,活躍在鄉(xiang) 村振興(xing) 第一線的芙蓉橋村村支書(shu) 王亞(ya) 婕的故事,讓我印象尤為(wei) 深刻。

  一

  王亞(ya) 婕搬回芙蓉橋村的時候,正好是2014年年底。

  那時候,26歲的王亞(ya) 婕已經在長沙生活了6年。她在那裏念完了大學,成了家,生了孩子,並且有了一份穩定的工作。離開偏僻的村落,成為(wei) 城市的一員,由此改變下一代的命運——生活的路徑,仿佛一直在按她預想的進行。

  2014年的一個(ge) 晚上,王亞(ya) 婕打開電視機,裏麵正播放湘西十八洞村精準扶貧後麵貌一新的畫麵,那漂亮的吊腳樓、寬敞的瀝青路、遊人的笑臉、壓彎枝條的水果,都讓王亞(ya) 婕羨慕不已。

  那一瞬間,她心裏好像有根線頭被人猛地拉了一下,十八洞村無論地形地貌還是風土人情,都和故鄉(xiang) 芙蓉橋村相差無幾。但是,經過精準扶貧,十八洞村已經美麗(li) 蝶變了!

  其實,故鄉(xiang) 芙蓉橋村也在變。母親(qin) 經常打電話給她,告訴她村裏又修路了,又架橋了……每次她聽了,隻是“嗯”一聲。在她看來,芙蓉橋村除了是她的故鄉(xiang) ,有她的親(qin) 人居住,其他的事情都模糊了,因為(wei) 她離開村莊太久了。

  站在電視機前的王亞(ya) 婕,突然想起了故鄉(xiang) ,芙蓉橋村在她的眼前變得漸漸清晰。就在這一刻,她萌生了回鄉(xiang) 發展的念頭。

  回鄉(xiang) 後,王亞(ya) 婕開了家移動代辦店。她原來的工作就是做營銷,在這方麵有經驗。沒多久,生意就火起來了,最好時一個(ge) 月有1萬(wan) 多元的收入。

  她想先這樣幹幾年,等手裏有了錢,再辦個(ge) 企業(ye) ,帶著村子裏的父老鄉(xiang) 親(qin) 一起致富,也算是為(wei) 村裏幹了件實事。

  不久,芙蓉橋村開會(hui) ,王亞(ya) 婕被村民們(men) 推選為(wei) 村文書(shu) 。王亞(ya) 婕以為(wei) ,村裏的文書(shu) ,無非就是填個(ge) 表、蓋個(ge) 章、開個(ge) 證明、寫(xie) 個(ge) 總結,不會(hui) 有多少事,她可以一邊幹村裏的活,一邊照顧生意。等真幹上了才知道,什麽(me) 台賬啊,報表啊,匯報材料等,事情真不少,忙的時候,家裏的生意就顧不上了。王亞(ya) 婕性格實誠,她覺得答應了做一件事情,就一定要做好,於(yu) 是幹脆把店裏的事交給母親(qin) 照料。

  轉眼到了2017年,村兩(liang) 委換屆,經過選舉(ju) ,她當選村委會(hui) 主任。

  但是,王亞(ya) 婕心裏卻直犯嘀咕:當個(ge) 村文書(shu) ,店裏的事都顧不上了,要是再當村委會(hui) 主任,非得把門店關(guan) 張不可。

  這個(ge) 時候,母親(qin) 也勸她:“村裏的事就別湊熱鬧了,做好你的生意就是了。”

  那個(ge) 晚上,王亞(ya) 婕失眠了。村裏的事總得有人來做,如果都隻考慮個(ge) 人的利益,村裏怎麽(me) 發展?等村裏的基礎設施改善了,產(chan) 業(ye) 發展了,還愁賺不到錢?自己回芙蓉橋,不就是希望家鄉(xiang) 盡快走向富裕嗎?這份濃濃的鄉(xiang) 情讓她打定了主意。她不顧母親(qin) 的反對,把店盤了出去,從(cong) 此一心撲在工作上。

  從(cong) 村文書(shu) 到村委會(hui) 主任,後來又走上村支書(shu) 的崗位,角色的轉換使她的思路也發生很大改變,她發現村裏確實存在許多急需解決(jue) 的問題。這些問題互相牽連,錯綜複雜,但事情又隻能一樣一樣地做。

  二

  高家山組,聽名字就知道與(yu) 山有關(guan) 。那裏遠離集鎮,居住著10戶人家。

  午後,我坐著王亞(ya) 婕的車從(cong) 集鎮出發。出了集鎮,沿著公路盤山而上,路陡,很多地方幾乎要拐九十度的彎,我嚇得額上沁出汗來。

  王亞(ya) 婕看我這麽(me) 緊張,不由得笑出聲來:“沒事,沒事,這路我熟悉。”

  車停在一戶人家門口,我走下車,望著遠處的山巒,長長地籲了口氣。

  那是一棟新修的房子,兩(liang) 層,十分寬敞。主人王柏平見到王亞(ya) 婕,熱情地喊著“王書(shu) 記”,忙著給我們(men) 倒茶,搬來椅子招呼我們(men) 坐下。王柏平是遠近聞名的民歌愛好者,會(hui) 唱山歌,會(hui) 拉二胡,會(hui) 吹銅管。平時忙著跑場子、帶徒弟。

  “我帶了500多個(ge) 徒弟!”說起自己的特長,王柏平很是得意。

  我問他:“沒修路以前,你們(men) 這裏生活怎麽(me) 樣?”

  王柏平介紹,以前隻有一條小路,種的黃豆、苞穀收下來,得一筐筐往家裏背,累得不行。通了水泥路後,好多了。

  他指著外麵的房子說:“你看,這些房子大部分是修路以後新建的,以前想建房都建不了,材料拖到那邊的坪裏,就得一樣一樣背過來,太費勁了。”

  我又問:“現在收入怎麽(me) 樣?”

  “除了在外麵跑場子,我還種了30多畝(mu) 苞穀,一年有3萬(wan) 元左右,這是多出來的收入,以前想都不敢想。”

  說完,他要帶我去路上看看。從(cong) 他家門口出發,水泥路向山那邊延伸。有幾戶人家住在山那邊的坡下,為(wei) 了那幾戶人家出行方便,路也修到了那裏。正是午後1點多,陽光灼熱,不一會(hui) 兒(er) ,汗珠就從(cong) 我們(men) 的臉上滾落下來。

  轉了一大圈,我們(men) 又回到他家門前。王柏平的妻子從(cong) 裏屋拿出一把鋤頭,背上背簍,要去挖點花生給我們(men) 帶走。她一再強調,這是自家種的,沒用一丁點兒(er) 化肥農(nong) 藥。

  我們(men) 委婉地拒絕了她的好意,驅車離開。車從(cong) 平整的水泥路上駛過,窗外,梨熟了,玉米有些已經收過、有些仍留在地裏。天氣雖然炎熱,田野裏仍是一派豐(feng) 收景象。

  離開高家山組後,我們(men) 到了廖道湖組村民王新絨家。這個(ge) 組也在山上,那裏地勢高,住著30多戶人家。

  王新絨今年59歲,家裏有4口人,原先住的是上世紀50年代建的木房子,房子已破敗不堪,不得不經常修修補補。兒(er) 子和兒(er) 媳拚命攢錢,想修一棟新房子,可是因為(wei) 沒通路,材料運不進來,隻能幹著急。

  路修通後,今年3月,王新絨一家著手建新房。如今,新房已經蓋好,年底裝修後,就可以住新房子了。

  見到王亞(ya) 婕,王新絨很高興(xing) ,拉著王亞(ya) 婕的手說起生活上的事。

  王亞(ya) 婕好像突然想起什麽(me) 事來,問道:“家裏現在有水嗎?”

  “有。”王新絨說。

  “水大不大?”

  “大呢!”

  王亞(ya) 婕起身去擰水龍頭,水嘩嘩地流下來。她轉回身說,我還得去另外幾家看看有水沒有。

  原來,這個(ge) 組地勢高,以前裝了自來水,但是水壓低了,一滴水都上不來,水管成了擺設,慢慢生了鏽。生活用水得去山腳挑,非常不方便,一些留守的老人,年紀大了挑不動,就更麻煩了。

  王亞(ya) 婕知道這件事後,在村裏一次會(hui) 上說:“這件事一定要解決(jue) ,而且要優(you) 先解決(jue) ,沒有水,日子怎麽(me) 過?”

  她想方設法籌措了50多萬(wan) 元資金,購買(mai) 了增壓泵,重新鋪設了水管,連入戶的管道都沒向村民收一分錢。

  路上,王亞(ya) 婕感歎,有時候做點事也不容易,籌錢不容易,村民的關(guan) 係協調也不容易。

  兩(liang) 年前,高壓線路改造,有根電線杆要豎在村民的地裏。好好的地裏突然冒出一根電線杆子,耕田和收割時都影響機械操作,戶主因此堅決(jue) 不同意。但因為(wei) 地勢原因,又隻能把電線杆豎在這塊地裏。王亞(ya) 婕反複上戶主家做工作,好話都說盡了,人家就是不鬆口。

  後來,那名村民說,除非把田邊的那段河改造好,才能豎電線杆。那段河緊靠好幾家村民的田,到了雨季,水常常漫到田裏,毀壞莊稼。

  王亞(ya) 婕答應了這個(ge) 要求。那名村民說,我是相信你王書(shu) 記,要不然肯定要先改造那段河,才能豎電線杆。電線杆豎起來後,那名村民見到王亞(ya) 婕就說,王書(shu) 記,答應的事不能忘啊。

  王亞(ya) 婕哪裏敢忘?她想方設法,又籌措了30多萬(wan) 元,把那一段河進行了徹底改造。為(wei) 此,那幾戶村民專(zhuan) 門跑到村委會(hui) 來感謝王亞(ya) 婕。

  王亞(ya) 婕說,答應了的事不做好,以後很多事都沒法做了。但隻要你真做好了,村民還是特別講道理的。

  說話間,我們(men) 來到鍾家台組的一戶人家。寬大的木房子呈凹字形。門前的屋坪裏曬著玉米,金黃的玉米粒在陽光下像是滿地的金子閃爍著光芒,我忍不住拿起手機拍照。

  穿過屋坪,進到屋裏,78歲的鍾大爺正坐在椅子上剝玉米,地上堆著一大堆玉米棒。隨著沙沙的響聲,玉米一粒粒灑落到地上。

  見到我們(men) ,老人很開心,一邊說“王書(shu) 記來了呀”,一邊起身去倒茶。

  王亞(ya) 婕問:“阿公,家裏有水嗎?”

  “有呢,好用得很。”老人笑道。

  王亞(ya) 婕起身去試有沒有水的時候,我和老人的鄰居阿婆聊了起來。阿婆告訴我,以前這裏沒水,她家人多,一天要挑六七擔水,碰上雨雪天氣,麻煩得很。

  我問她:“現在生活怎麽(me) 樣?”

  她笑了起來:“好多了。我平時去村裏的羅漢果基地打工,活不累,100塊錢一天。家裏還種了不少苞穀,還有1萬(wan) 多斤留在地裏,沒來得及收回來呢。”

  三

  從(cong) 鍾大爺家出來,王亞(ya) 婕要帶我去看看村裏的羅漢果基地。

  當初,王亞(ya) 婕剛擔任村支書(shu) ,就把目光瞄準了村裏的產(chan) 業(ye) 發展。但是,在芙蓉橋這樣的地方,要發展產(chan) 業(ye) ,並不容易。這裏山多田少,沒有資源優(you) 勢,也沒有地域優(you) 勢。剛開始,王亞(ya) 婕想過農(nong) 家樂(le) ,也想過攀岩、民宿,且不說這些項目的前景難以預測,關(guan) 鍵的一點是,村裏這片轄區是“無牙芙蓉龍”化石發掘地,還是孑遺兩(liang) 棲動物中國大鯢的繁衍棲息地,屬於(yu) 大鯢國家級自然保護區。除了在耕地上種莊稼,在其他地方伐木取土,都有嚴(yan) 格的審批流程。也就是說,要發展產(chan) 業(ye) ,難度很大。

  王亞(ya) 婕告訴我,那段日子她的腦子裏就兩(liang) 個(ge) 字:產(chan) 業(ye) 。會(hui) 開了一個(ge) 又一個(ge) ,到底種些什麽(me) ,一直沒有確定下來。

  那次從(cong) 永州考察回來,與(yu) 村裏幹部商量後,王亞(ya) 婕決(jue) 定,在政策許可的範圍內(nei) ,在村子裏建一個(ge) 羅漢果基地。她想把基地放在羊家峪和穀子界組,因為(wei) 這兩(liang) 個(ge) 組有25戶人家,這幾年,年輕人都外出打工去了,留下的都是些老人、婦女和孩子,好多地都撂荒了。

  項目定好了,錢從(cong) 哪裏來?王亞(ya) 婕組織村幹部開會(hui) ,討論來討論去,都不知道從(cong) 哪裏弄這筆錢。最後,王亞(ya) 婕試探著說:“要不這樣,我們(men) 幾個(ge) 人一起湊這筆錢。如果兩(liang) 年後還收不回本,算我欠你們(men) 的。”

  王亞(ya) 婕的為(wei) 人大家都清楚,她都這樣表態了,還說什麽(me) 呢?很快,4名村幹部一起湊了20萬(wan) 元。

  項目順利啟動,與(yu) 長沙某生物科技公司簽訂了協議,由公司保底收購。以水田每畝(mu) 400元、旱地每畝(mu) 200元、山地每畝(mu) 80元的價(jia) 格流轉土地100畝(mu) 。村裏進行了土地整理,修了機耕道、蓄水池,實際種植麵積60畝(mu) ,按保底價(jia) 計算,每畝(mu) 的毛利可達1.4萬(wan) 元,除去土地流轉、化肥、農(nong) 藥和人工成本,每畝(mu) 的純利潤有4000元,一年可創收24萬(wan) 元。

  車子穿過一片片林子,翻過幾個(ge) 山坳,爬上陡坡後,進入一條泥沙路,停在一個(ge) 黃土坪裏。

  我跟在王亞(ya) 婕的身後向前走,放眼望去,梯田上全是搭好的棚架,羅漢果的藤蔓爬在棚架上。四周青山如屏,張開懷抱,把這片梯田攬在懷裏。不遠處傳(chuan) 來鳥的啁啾聲,應和著山腳下河流的歌唱。

  趁著王亞(ya) 婕去查看水池的時候,我走進地裏。棚架下,一枚枚果子靜靜地垂下來,青綠、飽滿,長著密密的絨毛,眼看著豐(feng) 收在即。

  回去的路上,王亞(ya) 婕告訴我,這個(ge) 基地一定會(hui) 做好,不是為(wei) 了那些墊付的成本,關(guan) 鍵是要做出效益,讓村民相信你,看到希望,以後才可以發展成我們(men) 芙蓉橋村的支柱產(chan) 業(ye) 。

  如今,芙蓉橋村村民的收入連續翻番,已成為(wei) 全縣鄉(xiang) 村振興(xing) 的示範村。

  離開芙蓉橋村時,夕陽西下,夜幕即將降臨(lin) 。我獨自駕車行駛在鄉(xiang) 村公路上,街道、田壟、山巒、河流和人家,無數風景從(cong) 窗外閃過。遠處,有人在唱著當地的民歌,歌聲隨著晚風飄進窗來,讓人沉醉。想到在芙蓉橋村采訪的所見所聞,我相信,芙蓉橋村更美好的未來,正在路上……

(責編:李文治)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