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質量發展調研行】傳統優勢產業換擋提速
激情五月,萬(wan) 木並秀;三晉大地,百業(ye) 競發。
看,“煤海蛟龍”——掘支運一體(ti) 化快速掘進係統的問世,徹底解決(jue) 了長久以來煤巷掘進、支護、運輸不能平行作業(ye) 的世界級難題;太重集團“大型露天礦用挖掘機5G融合改造”等工業(ye) 5G融合應用項目,成功入選國家級試點或典型案例;宏藝玻璃器皿建設“數字雲(yun) 工廠”,為(wei) 企業(ye) 發展帶來無限可能。牢牢把握高質量發展這個(ge) 首要任務,我省正全力加快推進傳(chuan) 統優(you) 勢產(chan) 業(ye) 改造提升,煤焦、化工、電力、冶金、裝備製造的高端化、綠色化、智能化邁進,白酒陳醋、法蘭(lan) 瑪鋼、玻璃器皿、日用陶瓷的強龍頭、拓市場、塑品牌行動,正不斷打造極具競爭(zheng) 活力的行業(ye) 優(you) 勢,為(wei) 加快構建現代化產(chan) 業(ye) 體(ti) 係貢獻“山西力量”。
跟隨著熱潮奔湧的轉型發展節奏,日前,記者進園區、訪車間、探一線,傾(qing) 聽我省傳(chuan) 統產(chan) 業(ye) 拔節之音,感受行業(ye) 成長競速之旅。
向“新”出發,提升資源精深利用水平
5月23日,潞安化機集團晉華爐分廠內(nei) ,弧光交錯、機器低鳴。第三代晉華煤氣爐的研製成功,推進了高灰分高灰熔點山西本地煤製氣工藝的大踏步前進,為(wei) 我省煤炭清潔高效利用提供了新方案。
“我們(men) 正在加緊製造10套第三代晉華煤氣爐,向新疆、寧夏、江蘇等省份提供高端煤製氣設備。”晉華爐分廠廠長郝曉東(dong) 告訴記者。
加大對關(guan) 鍵核心技術自主化攻關(guan) 力度,潞安化機集團近年來一舉(ju) 打破了長期以來國外對煤氣化領域的市場壟斷,成功實現了本土氣化裝備從(cong) 跟跑、並跑、再到領跑的轉變。目前,公司核心產(chan) 品晉華爐已牢牢占據全國煤氣化裝置市場占有率前三位,並成功出口海外市場。
晉華爐的成功,不僅(jin) 為(wei) 煤炭由燃料向原料轉化、提升精深利用水平、實現煤炭資源清潔利用提供了更多可能,而且為(wei) 我省傳(chuan) 統優(you) 勢產(chan) 業(ye) 的高端化轉型提供了有益借鑒。
日內(nei) 瓦國際發明展金獎、國家先進製造業(ye) 和現代服務業(ye) 融合發展試點企業(ye) 、中國煤炭工業(ye) 科學技術特等獎、山西省科學技術進步一等獎、山西省技術創新示範企業(ye) ……“我們(men) 將牢記大國重器使命,以時不我待的緊迫感推進科技自立自強,持續領跑全球煤氣化技術。”潞安化機集團總經理李廣民說。
焦化行業(ye) 是國民經濟重要的大宗基礎性行業(ye) ,是煤—焦—鋼產(chan) 業(ye) 鏈重要環節。我省提出,以全麵關(guan) 停退出4.3米焦爐和實現幹法熄焦為(wei) 突破口,努力深化供給側(ce) 結構性改革。在2022年關(guan) 停4.3米焦爐1467萬(wan) 噸產(chan) 能、推動42戶企業(ye) 8024.7萬(wan) 噸產(chan) 能建成幹熄焦的基礎上,今年確保年底前全省4.3米焦爐全部關(guan) 停,焦化企業(ye) 全麵實現幹法熄焦。
在有色金屬行業(ye) ,深化鋁鎂銅材精深加工,推動新增20萬(wan) 噸精煉銅、5萬(wan) 噸銅板帶箔、5萬(wan) 噸鋁線材和2萬(wan) 噸鎂合金加工能力;加快推廣應用和全麵普及先進適用以及成熟可靠的節能工藝技術裝備;優(you) 先利用廠區建築空地、屋頂布局光伏發電項目,積極參與(yu) 集中式光伏發電等新能源項目,提高企業(ye) 先進發展能力。
電力行業(ye) 、建材行業(ye) 同樣向“新”出發,不斷加快技術成果研發和轉化應用。一係列新工藝、新技術、新裝備、新模式的應用,讓我省傳(chuan) 統產(chan) 業(ye) 煥發出新活力。
向“綠”而行,擦亮高質量發展底色
5月25日,山西晉南鋼鐵集團旗下的恒瑞昆新材料技術有限公司鍍銅車間內(nei) ,數十條生產(chan) 線開足馬力,一圈圈焊絲(si) 鋼盤條由粗變細,最後穿上金色的“外衣”,發往全國各地。“這些鍍銅焊絲(si) 將用於(yu) 鋼結構建築、電力、能源等領域。其中高強度焊絲(si) 產(chan) 品填補了西北、華北區域市場空白。”晉南鋼鐵集團總裁助理、山西恒瑞昆新材料技術有限公司總經理趙雷介紹。
經過不斷的技術改造,恒瑞昆新材料技術有限公司實現了鍍銅焊絲(si) 生產(chan) 線的全麵升級。如今,兩(liang) 條長66米的生產(chan) 線隻需一人操作;使用的直驅永磁同步電機拉絲(si) 機,與(yu) 傳(chuan) 統拉絲(si) 機相比節電25%;砂帶機處理代替傳(chuan) 統的酸洗處理,高壓水洗烘幹代替磷化和塗硼工序,硫酸銅鍍液循環使用,清洗用水直接回收循環利用,節能環保效果顯著。
這是我省鋼鐵產(chan) 業(ye) 轉型發展、綠色發展的一個(ge) 縮影。近年來,聚焦綠色低碳發展,我省積極推動構建鋼鐵產(chan) 業(ye) 全閉環低碳產(chan) 業(ye) 鏈,充分發揮鋼鐵、焦化、化工產(chan) 業(ye) 的資源互補優(you) 勢,有力推進鋼化聯產(chan) 、氫能冶煉,形成了“鋼—焦—化—氫”低碳綠色發展產(chan) 業(ye) 新模式。
在工信部公布的2022年度綠色工廠名單中,太原獅頭水泥有限公司等建材企業(ye) 上榜,實為(wei) 不易。這是我省堅持“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發展理念、加快傳(chuan) 統產(chan) 業(ye) 綠色化轉型步伐的有力體(ti) 現。
進行節能降碳改造升級,提升重點用能設備能效,強化工業(ye) 能效標杆引領,推進工業(ye) 水效提升改造……傳(chuan) 統產(chan) 業(ye) 的向“綠”而行,不斷擦亮著我省工業(ye) 高質量發展的底色。
統計顯示,截至目前,我省已培育國家級綠色工廠85戶,綠色設計產(chan) 品54個(ge) ,綠色園區6個(ge) ,綠色供應鏈管理企業(ye) 5戶。
向“智”而興(xing) ,塑造發展新優(you) 勢
一麵麵大屏幕上,數據不斷躍動,各條生產(chan) 線的生產(chan) 情況一目了然;一輛輛無人駕駛叉車,在運輸指令下自動裝載產(chan) 品,往來穿梭。作為(wei) 一家製造行業(ye) 的老牌企業(ye) ,華翔集團近年來全力強化智能製造優(you) 勢,隨處可見的數字化應用場景盡顯智能高效。
5月22日,在全省“5G+工業(ye) 互聯網+智能製造”現場會(hui) 上,山西華翔總裁王淵向來自全省的重點企業(ye) 代表分享了企業(ye) 的數智化轉型曆程。麵對激烈的市場競爭(zheng) ,華翔為(wei) 了破解發展瓶頸,以專(zhuan) 業(ye) 化、精益化、智能化、綠色化為(wei) 目標,啟動“精益管理+四化”改革,在省、市、縣有關(guan) 部門和中國移動臨(lin) 汾分公司的大力支持下,一張覆蓋3個(ge) 園區的華翔5G專(zhuan) 網建成,數據實現了毫秒級傳(chuan) 輸。目前,華翔集團通過5G工業(ye) 網關(guan) ,可以對3000台以上的設備以及人、財、物、能等數據進行采集,搭建起七大數字化管控應用平台,推動生產(chan) 經營提質增效,人均產(chan) 值提升33%,降低運營成本8%。
數智賦能千行百業(ye) ,促進我省傳(chuan) 統產(chan) 業(ye) 的蝶變升級。在我省傳(chuan) 統消費品工業(ye) 領域,白酒、陳醋、紡織、玻璃、陶瓷等傳(chuan) 統優(you) 勢企業(ye) ,按照省委省政府戰略部署,圍繞強龍頭、拓市場、塑品牌,堅持把數字化作為(wei) 轉型發展的核心引擎和重要抓手,塑造發展的全新優(you) 勢,不斷提升行業(ye) 競爭(zheng) 力。
全力以赴打造數字經濟新動能,全省信息化和工業(ye) 化融合發展水平持續提升,兩(liang) 化貫標達標企業(ye) 總量達到398戶,7戶企業(ye) 入選工信部新一代信息技術與(yu) 製造業(ye) 融合發展試點示範;規上工業(ye) 企業(ye) 關(guan) 鍵工序數控化率達58.1%,位列全國第10位。5G融合應用不斷深入,能源、製造等行業(ye) 5G應用場景建設加快推進;智能製造快速發展,累計培育6個(ge) 國家智能製造試點示範項目、6個(ge) 國家智能製造試點示範工廠揭榜單位、4個(ge) 智能製造優(you) 秀場景、29個(ge) 省級標杆項目以及193個(ge) 省級試點示範企業(ye) 。
5G、工業(ye) 互聯網、智能製造已成為(wei) 推動經濟社會(hui) 數字化轉型的重要驅動力量。我省將加快推進5G基站建設,積極構建工業(ye) 互聯網平台體(ti) 係,推進能源、冶金、裝備、化工等領域龍頭企業(ye) 建設企業(ye) 級工業(ye) 互聯網平台。《山西省智能製造2023年行動計劃》明確的重點任務和目標是:加速推進能源裝備、煤機裝備、重型機械、汽車等重點領域工業(ye) 企業(ye) 智能化升級,建設智能礦山,在重點產(chan) 業(ye) 集群區強化布局優(you) 勢,實施智能化改造;為(wei) 200戶企業(ye) 開展智能製造診斷服務,認定50個(ge) 省級智能製造試點示範企業(ye) 和遴選10個(ge) 省級智能製造標杆項目。
插上數智化羽翼,傳(chuan) 統產(chan) 業(ye) 開啟乘風競速之旅。(記者晉帥妮)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