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們為聽障兒童組建一支合唱團,還登上了世界舞台!
天津有一支合唱團,全部由佩戴人工耳蝸的聽障兒(er) 童組成。在兒(er) 童節到來之際,讓我們(men) 一起走近了解這個(ge) 合唱團。
小海豚聽障兒(er) 童合唱團成立於(yu) 2014年11月。合唱團的發起人之一肖玲,當初隻是想找人教孩子唱唱歌。
她也是一個(ge) 聽障兒(er) 童的母親(qin) ,同時有多年聾兒(er) 語訓工作經曆,但她發現,即使孩子學會(hui) 說話,內(nei) 心也依然很封閉。“我想試試用藝術、用音樂(le) 陶冶孩子們(men) 的性情,幫助他們(men) 打開心門,建立自信。”
肖玲找到了當時經常給殘疾人藝術團創作歌曲的作曲家張如昕,他聽完後提出,組建一支合唱團,這樣比單個(ge) 學唱歌強。
聽到這個(ge) 提議,很多人都不敢相信,因為(wei) 難度太大了。
沒有老師,他自己作詞自己教,同時找同行、學生幫忙,誌願者從(cong) 一開始隻有4人,發展到現在45人。
家長聽說後找到合唱團,團員從(cong) 8名,增加到50名。
人多了,沒有場地。河西區文化館聽說後,為(wei) 小海豚提供了一個(ge) 溫暖的“家”。從(cong) 2015年開始,合唱團有了固定的音樂(le) 排練廳,不用四處找場地。
開始上課後,老師又麵臨(lin) 教學上的困難。
“聽障兒(er) 童的音域很窄,學唱歌比學說話更難,而參加有不同聲部的合唱團那是難上加難。”誌願者王思雯老師說,健聽(聽力正常)兒(er) 童學一首歌很快,而聽障兒(er) 童辨聽出“Do Re Me”幾個(ge) 音的高低強弱就需要重複訓練幾個(ge) 月。
根據聽障兒(er) 童的特點,張如昕老師創造出適合不同階段學習(xi) 的歌曲一兩(liang) 百首歌曲,比如初期的《我叫哆來咪》,有了一定基礎後學唱的《叫醒耳朵》《我行,你也行》《小鯉魚跳龍門》等。
這些歌曲用充滿童真的語言鼓舞孩子,給他們(men) 以信心。比如《叫醒耳朵》的歌詞:
“喂喂喂 你聽到了嗎?喂喂喂 你看著我,我要為(wei) 你唱首歌,叫醒你的小耳朵。”
“嗨嗨嗨 我聽到了,剛才耳朵睡著了,歌聲一響叫醒了我......”
合唱團有了進步後,張老師又提出一個(ge) 大膽的想法,走出去參加比賽。
2016年,合唱團赴俄羅斯索契參加合唱比賽。當聽到小海豚獲得大賽表演民謠組公開賽銀獎、和平友誼特別獎時,孩子、父母、老師驚呼興(xing) 奮,笑著笑著都哭了。後來又赴德國、法國參加合唱比賽,與(yu) 聽力健全兒(er) 童同台競技,收獲無數稱讚。
用音樂(le) 為(wei) 聽障兒(er) 童打開一扇門,小海豚合唱團的成員和誌願者,做到了。
時間在旋律聲中慢慢流淌。“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這輕柔的力量澆灌在孩子們(men) 的心中,慢慢開出花來。
“一開始孩子們(men) 都隻是靜靜地聽,甚至不配合,到慢慢地開口嚐試,露出微笑,到愛上音樂(le) ,登台演出,自信快樂(le) 地歌唱、表達。”王思雯做誌願者老師七年來見證了這個(ge) 過程,也目睹了孩子們(men) 性格的變化。
“孩子現在是人越多,唱的越起勁兒(er) 。”佑佑媽媽說,小海豚合唱團很負責,還很人性化,讓家長參與(yu) 課堂。
“有的歌曲設計了讓媽媽唱一個(ge) 聲部,孩子唱一個(ge) 聲部,共同學習(xi) 練習(xi) ,完成一首歌曲,有助於(yu) 加深親(qin) 子之間的交流與(yu) 理解。”王思雯老師說,聽障兒(er) 童的教育,需要孩子、老師和家長共同投入持久的耐心和強大的意誌力。
“孩子們(men) 的笑臉,還有張如昕老師的精神,是支撐我們(men) 堅持下去的力量。”王思雯說。很遺憾,張如昕老師因病於(yu) 2022年年底去世。如今,合唱團的其他誌願者老師一起接力,將愛心傳(chuan) 遞延續下去,“讓更多人看到聽障兒(er) 童,關(guan) 注聽障兒(er) 童。”
現在,小海豚合唱團誌願者把一批團員帶出來以後,再接著教新成員,一年又一年,盡最大力量,去幫到更多的聽障兒(er) 童。
“非常好,這裏的Do再唱輕一點,不要唱成‘到’。”王思雯老師右手彈琴,左手在空中抬起、放下,示意音高。
“再來一遍,深呼吸,一、二,唱......”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