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小院 大有可為(深度觀察)
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給中國農(nong) 業(ye) 大學科技小院的同學們(men) 回信,提出殷切期望,希望同學們(men) 誌存高遠、腳踏實地,把課堂學習(xi) 和鄉(xiang) 村實踐緊密結合起來,厚植愛農(nong) 情懷,練就興(xing) 農(nong) 本領,在鄉(xiang) 村振興(xing) 的大舞台上建功立業(ye) ,為(wei) 加快推進農(nong) 業(ye) 農(nong) 村現代化、全麵建設社會(hui) 主義(yi) 現代化國家貢獻青春力量。
從(cong) 2009年在河北省曲周縣成立第一家科技小院開始,目前中國農(nong) 業(ye) 大學已在全國牽頭建立了139個(ge) 科技小院,將實驗室“搬”到田間地頭,並和眾(zhong) 多高校院所、科研機構形成了協同創新的良好局麵。科技小院取得了什麽(me) 成績,收獲了哪些成果?請看3個(ge) 科技小院的故事。
——編 者
大理古生村科技小院
“長”在地裏 治“大學問”
雲(yun) 南大理洱海邊,一群師生來自五湖四海,他們(men) 的“家”是古生村科技小院。
2022年2月,小院正式揭牌。科技小院做什麽(me) ?“保護洱海,發展綠色農(nong) 業(ye) ,讓老百姓腰包鼓起來。”科技小院負責人、中國農(nong) 業(ye) 大學副教授金可默說。
初來乍到,不是所有村民都認可科技小院。師生吃飯時,有村民趴在窗口盯著他們(men) ,一位村民更是直言:“你們(men) 來能幫我們(men) 做什麽(me) ?”
村民的疑慮並非沒有道理。科技小院會(hui) 不會(hui) 是一陣風?
流經古生村後注入洱海的陽溪,是蒼山18條溪水之一。守住綠水青山,洱海流域嚴(yan) 控汙染物排放。汙染物從(cong) 哪裏來?不同季節、區域又有什麽(me) 差異?搞清楚這些基本問題,保護洱海才有科學的依據。
2021年11月,大理白族自治州邀請中國農(nong) 業(ye) 大學教授張福鎖院士來考察並建起科技小院,這是初衷。
“我們(men) 沿著水係,設置了22個(ge) 監測點,取樣、記錄、分析水質,摸清流域汙染情況。”湯博文告訴記者。這位中國農(nong) 大研究生,是科技小院麵源汙染研究小組的成員之一。
研究小組逢雨而動,有時早晨5點就要直奔田間,淋著雨待到中午。“穿著雨衣,外濕內(nei) 悶,又不抗凍,我一個(ge) 小夥(huo) 子都冷得直打哆嗦。”湯博文說。
分析樣品後,研究小組初步得出結論:看比例,古生片區村落汙染占39%—51%,農(nong) 田麵源汙染占35%—55%——後者比調查前預計的低。
“這些數據,對科學指導農(nong) 田養(yang) 分管理價(jia) 值很大。”研究小組成員王明陽解釋說,了解農(nong) 田流失了多少養(yang) 分,結合當季作物產(chan) 量、施肥量等信息,就能明確作物養(yang) 分需求量,從(cong) 而精準施肥。
洱海流域發展農(nong) 業(ye) ,一直受“高值不綠色、綠色不高值”的困擾。比如,一些蔬菜價(jia) 錢好,但耗水耗肥,汙染比較大;水稻等農(nong) 作物汙染小,但產(chan) 值不高。破題之策,在於(yu) 以需定肥、優(you) 化種植模式,讓農(nong) 業(ye) 生產(chan) 既生態又高值。
做到這一點,單靠一個(ge) 團隊不行。依托科技小院,雲(yun) 南農(nong) 業(ye) 大學、雲(yun) 南大學、西南大學、北京師範大學、大理大學等高校專(zhuan) 家成立了聯合團隊,搭建起綠色種植研究平台。雲(yun) 南農(nong) 墾等企業(ye) 也參與(yu) 進來,村裏合作社拿出100畝(mu) 地當試驗田……20多家單位,20多位高校教師,100多名研究生長期駐紮,張福鎖說:“我們(men) 要打一場洱海科技大會(hui) 戰!”
油菜是洱海流域重要經濟作物。去年3月到科技小院後,中國農(nong) 大博士後王康瞄準的,正是多用途油菜(菜薹)綠色生產(chan) 技術。
“洱海流域土壤有機質高,油菜養(yang) 分投入很大,卻隻收油菜籽,產(chan) 值低。水稻、油菜輪作,一畝(mu) 地年產(chan) 值隻有3400元。”王康調研後發現。對症下藥,小院師生指導農(nong) 民優(you) 化用肥和種植,水稻—薹油兩(liang) 用油菜輪作、水稻—油菜薹輪作、周年油菜薹種植等三種模式落地生根。
油菜收獲時節,王康差不多“長”在地裏:“新模式施肥少了,菜籽產(chan) 量高出一大截,還收獲了菜薹。以水稻—油菜薹輪作為(wei) 例,保守測算,畝(mu) 產(chan) 值超過1萬(wan) 元。”
變化的不隻是油菜。試驗田裏,綠色水稻畝(mu) 產(chan) 突破800公斤,產(chan) 量提升30%以上。監測顯示:采用綠色種植新模式後,減氮11%、減磷55%,稻田徑流汙染物負荷顯著降低。前不久,大理市決(jue) 定:推廣小院水稻種植模式,在洱源縣一次拿出2萬(wan) 畝(mu) 做示範。
萵筍、蠶豆……更多綠色種植模式正在探索。“小院的實踐證明,協同生態保護和農(nong) 業(ye) 發展可以兼得。”金可默難掩自豪。
古生村耕地基本已經流轉,如何直接增加村民收入?培訓農(nong) 民拍短視頻,靠電商致富。
去年10月首期培訓班開班,科技小院的學生王冬梅記憶猶新:第一天來了30人,第二天隻有1人。何故?講得不接地氣。他們(men) 一邊調整內(nei) 容,一邊動員村民,第三天前來聽講的10位村民感到教得“有意思”。人越來越多,最後一場,課堂擠了60多人,有些農(nong) 民從(cong) 別的村子專(zhuan) 程趕來。
短短幾個(ge) 月後,兩(liang) 位村民何利成、趙財紅拍攝短視頻,吸引了數量可觀的粉絲(si) 。
組建白族刺繡工作室、科普水資源利用、入戶宣傳(chuan) 垃圾分類……瞄準鄉(xiang) 村振興(xing) ,豐(feng) 富多樣的課題正在有序推進。
如今,入戶調研時,村民時常邀請科技小院師生留下吃飯,並叮囑:“舉(ju) 辦什麽(me) 活動,別忘了叫上我們(men) 。”
談起在學校做基礎研究、寫(xie) 論文,金可默說,在科技小院,看到自己的工作幫到了農(nong) 民,學生也順利成長,比論文刊出更有成就感。
與(yu) 不同學校、不同學科的研究者合作,王康很欣喜:“多元化的視角,拓寬了自身研究視野。”
學生們(men) 得到了多方麵的鍛煉。王明陽不善言談,起初在展板前為(wei) 參觀者講解時,緊張得發抖,嘴巴裏蹦不出幾個(ge) 詞。實踐錘煉了自信,如今與(yu) 農(nong) 民、專(zhuan) 家交流,她已經從(cong) 容自如。
在湖南隆回縣鄉(xiang) 村長大的科技小院學生陽瓊霖坦言:22歲“回”農(nong) 村讀研究生,一開始不知道自己能幹什麽(me) 。“深入鄉(xiang) 村,讓我看到自身價(jia) 值。”
科技小院的師生基本全年無休。為(wei) 更好推進下一步工作,今年“五一”,他們(men) 帶著問卷走村串戶,了解項目的影響,查找存在的問題。
“在古生村,我們(men) 治的是‘大學問’。”科技小院師生告訴記者。
“什麽(me) ‘大學問’?”
“把論文寫(xie) 在田野大地上。”
梨樹科技小院
土地作“黑板” 作物當“教材”
吉林省梨樹縣四棵樹鄉(xiang) 三棵樹村,村頭有一棟白色二層小樓,樓後成片的玉米地一眼望不到頭。樓前小院的門垛子上,“科技小院”的牌子格外醒目。進進出出的,是一群農(nong) 民打扮的年輕人。
這裏就是梨樹科技小院所在地。時值玉米生長關(guan) 鍵期,1個(ge) 多月來,中國農(nong) 業(ye) 大學研究生沙野每天早晨6點起床,在試驗田裏一泡就是一整天:測土、播種,跟蹤玉米生長、分析土壤數據、做施肥與(yu) 土壤耕作實驗,樣樣不落下。
“做試驗和示範,工作要比一般農(nong) 戶做得細致,這既是‘種地’,也是科研,需要更加用心。”沙野說。
2009年,中國農(nong) 業(ye) 大學、吉林農(nong) 業(ye) 大學共同建立科技小院,在梨樹縣開展玉米高產(chan) 高效種植技術,試驗和推廣黑土地保護性耕作技術。小院成立至今,80多名研究生在此紮根,短則一年,長則五六年。從(cong) 碩士讀到博士,這是沙野在小院的第六個(ge) 年頭。
“我們(men) 的研究到底能不能用,怎樣才能用好?”這個(ge) 問題曾長期困擾中國農(nong) 業(ye) 大學教授米國華。何不帶學生去東(dong) 北做玉米高產(chan) 高效實踐?當張福鎖院士向他提議時,米國華欣然答應。這正中他的下懷:在生產(chan) 實踐中解答困惑。
2009年,科技小院與(yu) 梨樹縣農(nong) 技推廣站合作開展“玉米高產(chan) 高效競賽”,既了解農(nong) 戶生產(chan) 需求,也建立技術傳(chuan) 播渠道,更發掘了一批愛農(nong) 業(ye) 、想在農(nong) 業(ye) 上幹出大事業(ye) 的農(nong) 戶。
競賽吸引了上千人參與(yu) ,米國華有了信心。不多久,6名研究生分別進駐四棵樹鄉(xiang) 三棵樹村和小寬鎮西河村開展調研、試驗和農(nong) 技推廣,科技小院正式在這裏“安家”。
一開始,不少農(nong) 戶對城裏來的大學生並不信任。“你們(men) 拿尺子量根、葉子這些東(dong) 西有啥用啊,現在就能量出哪個(ge) 產(chan) 量高嗎?”三棵樹村村民薑雲(yun) 飛的觀點很有代表性。
困難沒有難倒小院師生。農(nong) 戶不明白的技術細節,他們(men) 絞盡腦汁地用大白話解釋;農(nong) 戶不相信出苗效果,他們(men) 就直接把示範田建在農(nong) 民地裏,讓農(nong) 戶“眼見為(wei) 實”。他們(men) 引進先進農(nong) 機,建立了“條耕技術”,使秸稈的覆蓋免耕得到有效推廣……春種到秋收,小院的師生工作在地裏,吃住在村裏。
如何讓更多農(nong) 民用上好技術?多年的實踐中,小院師生想了很多辦法,最終找到了思路。“‘玉米高產(chan) 高效競賽’中有的農(nong) 戶打破高產(chan) 紀錄,但應用麵積增加慢,主要是一家一戶的經營模式影響了技術推廣效果。”曾在小院工作6年、如今是一家農(nong) 業(ye) 科技企業(ye) 負責人的伍大利告訴記者。
2012年,高產(chan) 示範戶郝雙帶領本村農(nong) 戶開展規模化經營,小院為(wei) 這家“雙亮合作社”製定了種植技術規程和管理方案,當年就實現規模化種植110公頃,節約成本10%、平均增產(chan) 25%,每戶增收5000至8000元。
以合作社為(wei) 平台,梨樹縣建立了科技小院聯盟。“聯盟以‘點對點’服務為(wei) 機製,安排學生開展從(cong) 種到收的全程技術跟蹤,並開展聯合培訓、聯合試種等。大量新技術得到應用,取得了良好效果。”受小院社會(hui) 服務經曆影響、畢業(ye) 後繼續從(cong) 事農(nong) 業(ye) 技術推廣的趙英傑說。
合作社、科技小院聯盟,推動實現了技術服務全麵化、技術應用規模化。
“我有農(nong) 大的研究生做同學、農(nong) 大的教授當老師,需要的先進技術都不缺。”盧偉(wei) 說。他是一家農(nong) 機合作社的理事長。近些年,科技小院學生的技術支持和跟蹤服務,成了這家合作社的“金字招牌”。如今,該合作社入社農(nong) 戶176戶,耕地麵積達690公頃。
“科技小院成了農(nong) 戶打開視野的窗口,也是科研部門調整研究方向、服務基層農(nong) 戶的窗口。”梨樹縣農(nong) 業(ye) 技術推廣總站站長王貴滿說。
“送走一茬茬大學生,科技小院留下了一項項實用的成果。“小院學生與(yu) 農(nong) 民交流,能發現很多農(nong) 業(ye) 生產(chan) 一線的問題。簡單的,就從(cong) 書(shu) 本上找到答案;複雜的,就用科研手段來解決(jue) 。”米國華說。
拿土地作“黑板”,把作物當“教材”。14年來,梨樹科技小院累計培訓農(nong) 民2.5萬(wan) 人次,技術推廣麵積3萬(wan) 多公頃。在此駐紮過的研究生完成畢業(ye) 論文30餘(yu) 篇,在國內(nei) 核心期刊發表文章20餘(yu) 篇。科技小院還與(yu) 縣農(nong) 技推廣總站合作,將技術輻射至東(dong) 北地區300多個(ge) 合作社。
科技小院讓科學家成了“農(nong) 民”、農(nong) 民成了“科學家”。“深鬆土地不能淺,選種包衣是重點。適時早種別太晚,合理密植別太遠……”如今,談起技術,梨樹縣很多農(nong) 民頭頭是道。
村民楊青雲(yun) 自主設計了簡易式秸稈歸行機,2016年申請專(zhuan) 利,批量生產(chan) 並投入使用;村民宋國峰不僅(jin) 是一家專(zhuan) 業(ye) 合作社的理事長,還評上了省中級農(nong) 技師的職稱;村民在務農(nong) 之餘(yu) ,還會(hui) 來小院當實驗員,打土鑽、清洗掃描玉米根係,幹起細活也不含糊……得益於(yu) 科技小院,一批“科技農(nong) 民”快速成長。
曲周科技小院
教授變“農(nong) 民” 農(nong) 民變“教授”
“李老師,我家麥子被蟲咬了,到底咋回事?”河北省曲周縣白寨鄉(xiang) 的村民呂誌海攥著一截麥苗,火急火燎地衝(chong) 進村西頭的科技小院。聽到聲音,中國農(nong) 業(ye) 大學研究生李蕙趕忙迎了出來:“走,咱們(men) 地裏瞧瞧去。”
經過田間觀察,李蕙指導呂誌海調整麥苗養(yang) 護方式。沒過多久,麥田重現生機。
這樣的故事,在科技小院屢見不鮮。
曲周科技小院是中國農(nong) 業(ye) 大學在全國建立的第一個(ge) 科技小院。10多年前,張福鎖和同事在曲周調研後,產(chan) 生了強烈的共識:“上一代前輩治堿來解決(jue) 糧食生產(chan) 和安全問題;我們(men) 這代人,要探索農(nong) 業(ye) 高產(chan) 高效、綠色發展的新路子。”
會(hui) 議室裏,討論異常激烈。
“隻有技術深度融入農(nong) 村,才能讓農(nong) 業(ye) 大變樣。”
“團隊一年能發100多篇國際論文,但父老鄉(xiang) 親(qin) 誰讀論文?我們(men) 能不能到生產(chan) 一線去,根據生產(chan) 需求來做科技創新,在產(chan) 業(ye) 發展過程中培養(yang) 新人?”
“不能再住實驗站了,必須住到農(nong) 民中間去!”
2009年,張福鎖率隊住進白寨鄉(xiang) 一處廢棄的院子,“從(cong) 實驗室搬到田間地頭,把科技送到農(nong) 民身邊”的生動實踐開始了。
白天下地幹活,晚上組織培訓、傳(chuan) 播農(nong) 業(ye) 技術。一批批來自中國農(nong) 業(ye) 大學、河北省農(nong) 林科學院的師生與(yu) 曲周縣農(nong) 技人員一起,每年200多天待在科技小院。
一場大風過後,白寨鄉(xiang) 的玉米倒了一大片。農(nong) 民急了想去扶,科技小院師生全體(ti) 出動,勸說農(nong) 民:不能扶稈子,扶了就壞了。果然,過了一段時間,那些倒伏的玉米自己拐了個(ge) 彎兒(er) ,又長直了。收獲的時候,玉米產(chan) 量還不錯。當地人伸出了大拇指。
10多年來,科技小院開發、引進了測土配方施肥、小麥玉米精播等25項技術。眼見著收成好了,農(nong) 民打心眼裏認可科技小院,一有問題就主動找師生們(men) 谘詢。
調研時餓了,師生們(men) 就蹲在田埂上,卷著大蔥吃大餅。他們(men) 個(ge) 個(ge) 曬得黝黑,幹起活來如同“老把式”,耕地時拖拉機開得賊溜。培訓老鄉(xiang) 時,沒有了文縐縐的專(zhuan) 業(ye) 術語,而是接地氣的家常話。
與(yu) 老百姓同吃、同住、同勞動,讓教授變成了“農(nong) 民”。科技小院製定了零距離、零時差、零門檻、零費用的“四零”原則,確保技術推廣一對一、手把手、全覆蓋。
師生們(men) 告訴記者,科技小院的成功,不隻是推廣了農(nong) 業(ye) 技術。更重要的是,它把科研人員和農(nong) 民聯結在一起,農(nong) 民認可科技小院,打心眼裏相信科技,激發了他們(men) 學科技、用科技的內(nei) 生動力。
師生們(men) 發現,隻有讓農(nong) 民變成“教授”,才能形成科技興(xing) 農(nong) 的良性循環。通過培訓,科技小院培養(yang) 了一批技術型農(nong) 民,提高了農(nong) 業(ye) 技術應用率。
科技小院的牆上,寫(xie) 著中國農(nong) 業(ye) 大學的校訓“解民生之多艱 育天下之英才”。
第一次動員師生們(men) 下地時,張福鎖講了一個(ge) “實”字:“這個(ge) 字像一個(ge) 人頭戴著一頂草帽——我們(men) 要下到地裏,老老實實幫老百姓解決(jue) 問題。”
中國農(nong) 業(ye) 大學教授李曉林又提了一個(ge) “思”字:“應該把心放在農(nong) 民的田上。”
如今,這兩(liang) 個(ge) 字成為(wei) 科技小院的準則。
駐村早期,有學生不理解:“好不容易從(cong) 農(nong) 村考入北京,為(wei) 什麽(me) 又把我打回來?”有的學生一時不習(xi) 慣農(nong) 村勞作生活,心裏難免有抵觸情緒。
科技小院要做好,老師要帶好頭。他們(men) 言傳(chuan) 身教,幫助學生紮下來、沉下去。
在科技小院,學生既是研究生,要搞研究、寫(xie) 論文;也是老師,要給農(nong) 民講課;還是技術員,要下田指導農(nong) 民。曾經寡言內(nei) 向的學生,如今麵對幾百個(ge) 老鄉(xiang) 能自信大方地講兩(liang) 小時;有的學生從(cong) “十指不沾陽春水”到洗衣做飯樣樣精通,驚呆了來探望的父母。
曆經錘煉,老師對科技小院的學生刮目相看:“他們(men) 的眼睛是發光的。”
大地不僅(jin) 收獲糧食,也產(chan) 出學術成果。並沒有專(zhuan) 門奔著寫(xie) 論文的目的去,但過去10多年中,科技小院師生撰寫(xie) 技術專(zhuan) 著10多部,發表學術論文400多篇。
《 人民日報 》( 2023年06月05日 19 版)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