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地方

行走黃河看三晉∣青塘村裏“粽”出甜蜜生活

發布時間:2023-06-11 10:50:00來源: 人民網-山西頻道

字號

  晴日暖風,潺潺湫水河,青青蘆葦蕩。

  走進呂梁市臨(lin) 縣安業(ye) 鄉(xiang) 青塘村,空氣中隨處散發著淡淡的粽葉香氣,耳邊傳(chuan) 來煮粽子的“咕嘟”聲。隨著端午節的臨(lin) 近,這個(ge) 曆史悠久的“粽子村”裏,到處都是村民們(men) 忙碌的身影。

青塘村。

  “三片葦葉,三顆棗,一百克糯米不能少”,粽葉交錯相疊,繞著左手大拇指來上一圈,形成一個(ge) 漏鬥狀,放入泡好的糯米和棗花蜜浸泡的黃河灘棗,粽葉封口、馬蓮草緊緊綁起,整套動作行雲(yun) 流水,短短十幾秒,一個(ge) 個(ge) “牛角狀”的粽子就包好了。

  6月7日,在臨(lin) 縣青塘村青塘粽子產(chan) 業(ye) 園扶貧車間內(nei) ,近30位裹粽工正在有序忙碌著。隔壁的煮製車間裏,8個(ge) 蒸煮鍋不停歇地工作著,車間裏粽香四溢,令人垂涎欲滴。待煮熟的粽子經過規定程序冷卻後,一旁的真空包裝車間內(nei) ,工人們(men) 緊鑼密鼓地給粽子進行包裝。

  “目前可日產(chan) 30萬(wan) 隻粽子,年產(chan) 量3000萬(wan) 隻,產(chan) 值達1億(yi) 元,年利潤約1300餘(yu) 萬(wan) 元。”臨(lin) 縣前青塘村黨(dang) 支部書(shu) 記兼村委會(hui) 主任張新文介紹說。

臨(lin) 縣青塘村青塘粽子產(chan) 業(ye) 園扶貧車間內(nei) 的真空包裝車間。

  青塘村中有一泉眼,當地人稱“海眼”。清澈的泉水從(cong) 中湧出,匯集成塘,“前青塘”由此得名。據《臨(lin) 縣誌》記載,從(cong) 元代起,前青塘村就是遠近聞名的粽子村。

  在這裏,一直流傳(chuan) 著“青塘的葦子,劉家莊的汝子”這樣一句俗語,意在稱讚青塘葦葉品質好。可數百年來,上好的葦葉卻沒能給青塘人帶來好生活。

  2014年以前,全村794戶村民中,有建檔立卡貧困戶344戶。全村人隻在端午節這天包粽子,粽子也僅(jin) 停留在村民們(men) 自家的餐桌上。其餘(yu) 時間隻賣葦葉,1斤葦葉最高也就賣到4塊錢。

  精準扶貧開始後,臨(lin) 縣大力支持前青塘村發展粽子加工業(ye) 。2015年青塘村食品有限公司成立,青塘粽子從(cong) 最初的家庭小作坊式生產(chan) ,逐漸發展成工廠化生產(chan) 。

  濃釅綿長、清婉幽邃、甜糯豐(feng) 沛的口感,讓青塘粽子一舉(ju) 打開銷路,有了更加廣闊的田地,小粽子逐漸發展成脫貧致富的大產(chan) 業(ye) 。“利用當地資源養(yang) 當地人”,隨著青塘粽子品牌知名度、市場認可度的不斷提升,加入生產(chan) 、銷售粽子的村民越來越多,從(cong) 最初的幾戶手工作坊發展到目前的150多家粽子加工企業(ye) ,很多家庭以此為(wei) 支柱產(chan) 業(ye) ,青塘村真正成為(wei) 了“粽子村”,一年四季,村內(nei) 都彌漫著粽子的香氣。2018年,青塘村實現整村脫貧。

青塘粽子產(chan) 業(ye) 園扶貧車間內(nei) 工人正在生產(chan) 粽子。

  “每天最快能包1400多個(ge) 粽子,每個(ge) 粽子工費2毛5,銷售旺季時一個(ge) 月能掙七八千塊錢。既能在家門口打工掙上錢,還能方便照顧家裏,挺好!”57歲的村民劉金梅一邊嫻熟地包著粽子一邊說道。

  “現在全村產(chan) 值達1億(yi) 元,村裏2600多人從(cong) 事粽子相關(guan) 工作,其中脫貧人口達410多人。”安業(ye) 鄉(xiang) 黨(dang) 委書(shu) 記曹雙龍介紹青塘村的粽子產(chan) 業(ye) 時,流露出一種自豪與(yu) 喜悅。2022年,青塘粽子入選全國名特優(you) 新農(nong) 產(chan) 品名錄,青塘村入選全國“一村一品”億(yi) 元村。

  “目前粽子產(chan) 量已經跟不上訂單數量,生產(chan) 吃緊,銷售高峰期全廠有300多名裹粽工,預計今年產(chan) 值將達到1.5億(yi) 元。”青塘村食品有限公司負責人張新勤說。

  這幾年,青塘粽子從(cong) 過去的節令食品,變成一年四季不愁賣的美食,村民們(men) 靠著小小的粽子改變了命運,青塘村釋放出全麵推進鄉(xiang) 村振興(xing) 的強勁動能。但是,青塘村的目光遠不止於(yu) 此,緊緊圍繞青塘粽子這一特色產(chan) 業(ye) ,推動青塘村一二三產(chan) 業(ye) 深度融合發展。

  十年,一個(ge) 大變化。蘆葦蕩,還是那片蘆葦蕩;青塘,已不再是原來的青塘。

青塘村池塘邊的遊樂(le) 場上,孩子們(men) 奔跑雀躍。

  前青塘村根據資源優(you) 勢,把葦子工藝品編織、水稻種植、魚塘垂釣、特色民居旅遊、農(nong) 家樂(le) 確定為(wei) 支柱產(chan) 業(ye) ,采摘園、觀光橋、小吃街、水上樂(le) 園等農(nong) 業(ye) 旅遊和觀光娛樂(le) 項目先後建成,初步形成了集采摘觀光、遊玩娛樂(le) 、民宿體(ti) 驗為(wei) 一體(ti) 的休閑農(nong) 旅模式。“一顆小粽子有力帶動了鄉(xiang) 村旅遊發展,促進了村集體(ti) 經濟發展。粽香不僅(jin) 是粽子本身的味道香,吃粽子的人更想吃到‘可以回憶的味道’”曹雙龍說。

  延綿的鳳嶺山下,潺潺清澈的海眼泉,滋潤著千畝(mu) 蘆葦及農(nong) 田。一灣池塘內(nei) ,遊客們(men) 泛舟遊玩;池塘邊的遊樂(le) 場上,孩子們(men) 奔跑雀躍;一旁的小吃街上,稻米飄香,美食集聚……這個(ge) 黃土高原上的村莊,靠著一枚枚小小的粽子,脫了貧致了富,帶著呂梁山蘆葦的清香和黃河灘棗的甜蜜走向遠方。(攝影 盧鵬宇)

(責編:李文治)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