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地方

從衛星視角看“三北”工程(美麗中國)

發布時間:2023-06-15 16:51:00來源: 人民網-《人民日報》

 

  編者按:6月5日至6日,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在內(nei) 蒙古自治區巴彥淖爾市考察,主持召開加強荒漠化綜合防治和推進“三北”等重點生態工程建設座談會(hui) 並發表重要講話。他強調,加強荒漠化綜合防治,深入推進“三北”等重點生態工程建設,事關(guan) 我國生態安全、事關(guan) 強國建設、事關(guan) 中華民族永續發展,是一項功在當代、利在千秋的崇高事業(ye) 。要勇擔使命、不畏艱辛、久久為(wei) 功,努力創造新時代中國防沙治沙新奇跡,把祖國北疆這道萬(wan) 裏綠色屏障構築得更加牢固,在建設美麗(li) 中國上取得更大成就。

  1978年11月,黨(dang) 中央國務院作出建設“三北”防護林體(ti) 係工程的重大決(jue) 策。40多年來,老一輩工程建設者艱苦創業(ye) 、開拓進取,新一代三北人鍥而不舍、接續奮鬥。黨(dang) 的十八大以來,習(xi) 近平生態文明思想引領“三北”工程不斷前行,深入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統籌山水林田湖草沙一體(ti) 化保護和係統治理,一張藍圖繪到底,一茬接著一茬幹。

  2021—2030年是“三北”工程六期工程建設期,是鞏固拓展防沙治沙成果的關(guan) 鍵期,是推動“三北”工程高質量發展的攻堅期。本版推出特別策劃,從(cong) 衛星遙感監測視角,展現“三北”工程建設的偉(wei) 大成就。

  黨(dang) 中央高度重視荒漠化防治工作,把防沙治沙作為(wei) 荒漠化防治的主要任務,相繼實施了“三北”防護林體(ti) 係工程建設、退耕還林還草、京津風沙源治理等一批重點生態工程。經過40多年不懈努力,我國防沙治沙工作取得舉(ju) 世矚目的巨大成就,重點治理區實現從(cong) “沙進人退”到“綠進沙退”的曆史性轉變,保護生態與(yu) 改善民生步入良性循環,荒漠化區域經濟社會(hui) 發展和生態麵貌發生翻天覆地的變化。

  近年來,氣象部門積極利用風雲(yun) 氣象衛星遙感數據及產(chan) 品,發揮風雲(yun) 氣象衛星多星組網、協同觀測的優(you) 勢,對我國防沙治沙重點治理區域生態環境狀況進行高時間分辨率和高空間分辨率的動態監測評估。衛星遙感監測顯示,2007—2022年,“三北”工程區域生態環境質量呈向好趨勢,生態環境質量指數年均增幅0.4%,生態環境質量等級為(wei) 優(you) 和良的麵積占比從(cong) 2007年的19.9%提高到2022年的34.4%。生態環境質量指數是衛星遙感監測生態環境質量的重要指標體(ti) 係,反映一個(ge) 區域生態環境質量的變化情況。數值越大,代表生態環境質量越好。河北塞罕壩機械林場、庫布其沙漠、科爾沁沙地、渾善達克沙地等重點區域生態環境質量持續向好,充分體(ti) 現了我國生態環境建設的成就。

  國家衛星氣象中心專(zhuan) 家分析,植被覆蓋的改善是“三北”工程區域生態環境質量向好的主要原因。東(dong) 北區、華北區、西北區植被指數較2000年以來平均值分別增長了21.9%、15.7%和10.4%。

  衛星遙感監測顯示,2007—2022年,塞罕壩機械林場生態環境質量呈向好趨勢。生態環境質量指數年均增幅1.6%,2021年達到自2007年以來最大值。植被覆蓋度由最初的裸地、低覆蓋為(wei) 主顯著提高到超過80%,轉變為(wei) 高覆蓋。隨著塞罕壩地區生態向好,局地小氣候不斷改善。1961年以來,塞罕壩機械林場年降水量平均每10年增加14.3毫米,明顯高於(yu) 周邊地區3.6毫米的增幅。

  持續向好的生態成就背後,是塞罕壩人經過艱苦卓絕的努力,把塞罕壩從(cong) 茫茫荒原上的“一棵鬆”變成今天的百萬(wan) 畝(mu) 人工林海,生態環境質量不斷向好。

  衛星遙感監測顯示,2007—2022年,庫布其沙漠生態環境質量指數年均增幅1.0%,2022年達到自2007年以來最大值;歸一化植被指數年均增幅0.9%,2020年達到自2007年以來最大值。

  衛星遙感監測顯示,2007—2022年,科爾沁沙地生態環境質量指數年均增幅0.5%;歸一化植被指數年均增幅1.5%。

  近年來,科爾沁沙地降水呈現增多態勢。氣象監測顯示,科爾沁沙地區域年平均降水為(wei) 390.3毫米,近年來該區域降水較常年偏多。從(cong) 長時間尺度來看,平均每10年降水增加約2.224毫米。黨(dang) 的十八大以來,內(nei) 蒙古通遼市加快推進國家重點林業(ye) 生態工程和項目,先後組織實施“5820”“雙百萬(wan) 畝(mu) ”等一批林業(ye) 生態建設工程和收縮轉移戰略,2021年,科爾沁草原可持續性修複重大工程啟動,科爾沁沙地綜合治理取得了顯著成效,生態環境質量持續向好。

(責編:李文治)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