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地方

“說一千、道一萬,增加農民收入是關鍵”(總書記的人民情懷)

發布時間:2023-06-19 15:42:00來源: 人民網-《人民日報》

  強國必先強農(nong) 。錨定建設農(nong) 業(ye) 強國目標,新征程,農(nong) 民增收的分量仍然很重。

  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強調:“農(nong) 業(ye) 農(nong) 村工作,說一千、道一萬(wan) ,增加農(nong) 民收入是關(guan) 鍵。”“要堅持把增加農(nong) 民收入作為(wei) ‘三農(nong) ’工作的中心任務,千方百計拓寬農(nong) 民增收致富渠道。”

  從(cong) 黃土地走來,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對農(nong) 民有著特殊的情感:“我們(men) 這代人有一份情結,扶一把老百姓特別是農(nong) 民。”暖心話語,語重心長。一次次考察調研,到田間地頭,到農(nong) 家炕頭,和鄉(xiang) 親(qin) 們(men) 促膝拉家常、細算增收賬。

  一家一戶的增收賬為(wei) 什麽(me) 有如此分量?

  小賬本承載萬(wan) 家幸福,飽含深情牽掛。

  羅霄山脈,峰巒疊嶂。2016年2月,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沿著崎嶇山路,來到江西省井岡(gang) 山市茅坪鄉(xiang) 神山村。

  村民彭夏英記憶猶新:“總書(shu) 記來到家裏,拉過一條板凳,招呼我和丈夫坐下,一起聊起了家常。總書(shu) 記問起家裏種了什麽(me) 、養(yang) 了什麽(me) ,一項一項問得很細。對咱老百姓,那是真心的好哇!”

  如今的神山村,山區變景區,戶戶捧上“聚寶盆”。彭夏英家的房子改造成農(nong) 家樂(le) ,一年收入超過10萬(wan) 元。

  在青海省剛察縣果洛藏貢麻村,聽牧民索南才讓細算收入賬;在福建省武夷山市星村鎮燕子窠生態茶園,和茶農(nong) 嘮致富經;在山西省汾西縣僧念鎮段村,同村民蔡文明問收入、算收益……山高路遠,見證本色依舊。

  日子美起來的鄉(xiang) 親(qin) 們(men) ,打心眼裏念著黨(dang) 的好。“牧民生活好,全靠黨(dang) 的政策好,衷心感謝黨(dang) 、衷心感謝總書(shu) 記。”索南才讓樸實的話語,道出了真摯的心聲。

  農(nong) 民增收是一個(ge) 老話題,又連著一個(ge) 個(ge) 新課題:誰來種地、怎麽(me) 種地?城鄉(xiang) 發展不平衡如何破解?農(nong) 業(ye) 農(nong) 村現代化道路怎麽(me) 走?

  直麵問題,深邃思考,大棚裏、田埂上、農(nong) 舍前,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問得深、點得透。一個(ge) 個(ge) 重要會(hui) 議,一次次重要講話,強農(nong) 惠農(nong) 富農(nong) 政策精準落子,農(nong) 民增收渠道更加多元。

  產(chan) 業(ye) 振興(xing) 促增收。在江蘇省鎮江市先鋒村農(nong) 業(ye) 園,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指出:“現代高效農(nong) 業(ye) 是農(nong) 民致富的好路子。要沿著這個(ge) 路子走下去,讓農(nong) 業(ye) 經營有效益,讓農(nong) 業(ye) 成為(wei) 有奔頭的產(chan) 業(ye) 。”在去年底召開的中央農(nong) 村工作會(hui) 議上,總書(shu) 記強調:“各地推動產(chan) 業(ye) 振興(xing) ,要把‘土特產(chan) ’這3個(ge) 字琢磨透。”

  這十年,小木耳變成大產(chan) 業(ye) ,小黃花長成致富花……從(cong) 南到北,一個(ge) 個(ge) “土特產(chan) ”變身鄉(xiang) 親(qin) 們(men) 增收致富的大產(chan) 業(ye) 。

  讓農(nong) 民挑上“金扁擔”。“要給農(nong) 業(ye) 插上科技的翅膀”“讓農(nong) 民用最好的技術種出最好的糧食”,一項項農(nong) 業(ye) 技術落地生根,我國農(nong) 業(ye) 科技進步貢獻率達到62.4%,農(nong) 民增收底氣更足了。

  完善聯農(nong) 帶農(nong) 機製。2020年7月,在吉林省梨樹縣八裏廟村的盧偉(wei) 農(nong) 機農(nong) 民專(zhuan) 業(ye) 合作社場院裏,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開了個(ge) 現場調研會(hui) 。

  “入社以後,大家感覺怎麽(me) 樣?”

  “非常好!”社員們(men) 你一言我一語,紛紛列舉(ju) 入社後的實惠:“一年分紅8000多元”“我在合作社當農(nong) 機手,每月領固定工資”……

  “厲害啊!土地流轉了,大家騰出手來了,可以在合作社工作,也可以搞些副業(ye) ,多渠道增加收入。”總書(shu) 記十分高興(xing) 。

  向改革要活力。山東(dong) 省濟南市三澗溪村的田園綜合體(ti) 裏,遊人如織,村黨(dang) 委書(shu) 記高淑貞說:“我們(men) 牢記總書(shu) 記囑托,帶著農(nong) 民幹,幫著農(nong) 民賺,讓資源變資產(chan) 、資金變股金、農(nong) 民變股東(dong) ,去年村民人均收入超過3萬(wan) 元。”

  富裕農(nong) 民、提高農(nong) 民、扶持農(nong) 民,政策舉(ju) 措紮實推進:提高工資性收入,強調“多措並舉(ju) 促進農(nong) 民工穩崗就業(ye) ”;對於(yu) 小農(nong) 戶和新型經營主體(ti) 關(guan) 係,告誡“不能富了老板、丟(diu) 了老鄉(xiang) ”;對於(yu) 農(nong) 業(ye) 經營規模,強調“堅持宜大則大、宜小則小,不搞一刀切,不搞強迫命令”……

  農(nong) 家小賬連成國家大賬。土地活了,產(chan) 業(ye) 火了,農(nong) 民腰包鼓了,工資性收入、家庭經營性收入、財產(chan) 性收入與(yu) 轉移性收入“四輪驅動”。2022年,農(nong) 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首次邁上2萬(wan) 元台階,城鄉(xiang) 居民收入比降至2.45。新時代十年,農(nong) 民收入十連增、城鄉(xiang) 居民收入比十連降。鄉(xiang) 村大地,活力奔湧。

  一本本農(nong) 家賬印證曆史大邏輯。從(cong) 脫貧攻堅到鄉(xiang) 村振興(xing) 、建設農(nong) 業(ye) 強國,千方百計促增收,廣大農(nong) 民生活定會(hui) 芝麻開花節節高。

  《 人民日報 》( 2023年06月19日 01 版)

(責編:李文治)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