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原劉家堡村:邂逅非遺鄉韻 留住詩意鄉愁
瓦藍的天空,點綴著幾朵白雲(yun) ;墨綠色的樹冠,閃動著清新、靈澈;鱗次櫛比的民居,幹淨寬敞的村道,與(yu) 田園風光完美地融為(wei) 一體(ti) ,童年那故鄉(xiang) ,不期然地在眼前重現。
安居美景,悠然自得。位於(yu) 太原市小店區南端的劉家堡村,曆史悠久、淵源深厚,史載是後漢開國皇帝劉知遠築堡屯兵之地,故名劉家堡,是現存最早的王姓族人發源地,明代大學士王瓊故裏。
圖為(wei) 王瓊故裏。
隨著鄉(xiang) 村振興(xing) 戰略的推進,劉家堡村大力發展鄉(xiang) 村休閑旅遊,以“聽王瓊故事,賞非遺文化,喝小店犧湯”為(wei) 口號,打造新型農(nong) 家樂(le) 、民宿、康養(yang) 聚集地,昔日傳(chuan) 統農(nong) 業(ye) 村發展為(wei) 現如今的鄉(xiang) 村農(nong) 文旅多元發展模範村。
圖為(wei) 劉家堡村民居。
在劉家堡村,非遺文化一條街、美食一條街和古建一條街,串起一路好風景,讓鄉(xiang) 村旅遊的打開方式不止一麵。
依傍著茫茫沃野,一棟磚紅色牆體(ti) 與(yu) 玻璃牆麵相結合的不規則造型建築,呈現在眼前。進入館內(nei) ,近十米高的開闊空間,讓人眼前豁然開朗。上萬(wan) 冊(ce) 藏書(shu) ,整齊地擺放在一列列直通屋頂的書(shu) 架上。
圖為(wei) 劉家堡村內(nei) 圖書(shu) 館。
尋一本心愛的圖書(shu) ,或席地坐在色彩繽紛的大圓墊子上,或靜靜地倚靠在書(shu) 架一角,或正襟端坐在書(shu) 桌前……陽光穿透巨大的落地窗,遊客們(men) 一邊盡覽夏日時光,一邊沉浸書(shu) 香,隨心自在。
圖為(wei) 劉家堡村圖書(shu) 館內(nei) 部。
“2020年開始,劉家堡村進行全麵鄉(xiang) 村改造,以非遺帶動文旅產(chan) 業(ye) 發展,振興(xing) 鄉(xiang) 村文化。”穿行在街道其間的劉家堡村黨(dang) 委副書(shu) 記王俊利,向遊客們(men) “數”說著劉家堡村“蝶變”的精彩痕跡。
非遺街道上,黑色鏤空“見初成器”四個(ge) 字,透露出濃濃的藝術氣息。走進屋內(nei) ,一名學徒正捧一抔陶土擺放在陶輪上。陶輪轉動,在指尖一點點塑造著陶的胚型。牆上展架內(nei) ,一個(ge) 個(ge) 不同中國色的茶盞成品,借古香陶光,穿梭萬(wan) 千歲月,訴說往昔。
圖為(wei) “見初陶藝”工作室內(nei) 陳列的手工藝作品。
劉家堡村內(nei) ,一個(ge) 個(ge) 閑置院落搖身變為(wei) 文化味兒(er) 十足的非遺小院,非遺鄉(xiang) 韻融入別樣田園風光。現如今,劉家堡村已集聚國家級非遺項目太重鼓樂(le) 、省級非遺項目西華門舞獅、市級非遺項目妙藝堂葫蘆、梅藝漆坊、神針火療法以及區級非遺衣禮漢服、古法陶藝、穆府老膏藥等47個(ge) 非遺、手工藝項目入駐,成為(wei) 遠近聞名的“非遺小鎮”。80後王學強夫婦紮根“見初陶藝”,以手傳(chuan) 心,以器載道;太原市傳(chuan) 統漆器手工技藝傳(chuan) 承人郭喜梅精心耕耘著她的漆器手工技藝……一個(ge) 個(ge) 守藝人讓非遺項目在鄉(xiang) 村散發出別樣魅力。
青年格鬥聯賽、文化藝術節、農(nong) 民豐(feng) 收節、中華垂釣大賽、民俗迎春花燈會(hui) 等活動接連登場,節假日的劉家堡村總是熙熙攘攘,增添了另一番熱鬧,有的吃有的玩還有內(nei) 涵,鄉(xiang) 村魅力輻射周邊。
“在人的一生中,他應當同尚在記憶之中的大地,有一次傾(qing) 心的交流。他應當把自己交付於(yu) 一處熟悉的風景,從(cong) 多種角度去觀察它,探索它,細細地品味它。”美國自然文學作家莫梅迪這樣說道,而於(yu) 劉家堡村,就是這樣。流連於(yu) 詩意鄉(xiang) 愁,尋自在閑趣,覓得尋常心。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