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身圈,更好建身邊(評論員觀察)
進一步提升健身設施按人口要素、群眾(zhong) 需求均衡布局水平,推動城鄉(xiang) 健身設施從(cong) “有”向“優(you) ”轉變
利用廢舊廠房、城市邊角地,建設口袋體(ti) 育公園;把健身步道、沿河步道、城市綠道連通起來,形成園林健身步道係統;在農(nong) 村公共活動場地配備健身器材、籃球場、乒乓球台……近年來,越來越多環境舒適、設施齊全的健身場地在人們(men) 身邊建成,免費或低價(jia) 向社會(hui) 開放,受到廣泛歡迎。
健身去哪兒(er) ?這是人們(men) 日常生活中關(guan) 注的話題,也是各級政府一直在下大力氣解決(jue) 的問題。經過長期努力,我國全民健身場地設施不斷增加,但尚難充分滿足群眾(zhong) 就近健身需要。不久前印發的《全民健身場地設施提升行動工作方案(2023—2025年)》提出,到2025年,與(yu) 城鄉(xiang) 人民群眾(zhong) 需求相適應、與(yu) 人口要素相匹配的縣(市、區)、鄉(xiang) 鎮(街道)、行政村(社區)三級公共健身設施和社區15分鍾健身圈實現全覆蓋。進一步夯實群眾(zhong) 身邊的健身設施基礎,對於(yu) 解決(jue) 好群眾(zhong) “健身去哪兒(er) ”的難題,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yi) 。
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強調,“要緊緊圍繞滿足人民群眾(zhong) 需求,統籌建設全民健身場地設施”。目前,我國經常參與(yu) 體(ti) 育鍛煉的人數超過4億(yi) 人,對健身場地設施有著越來越高且多樣化的需求。必須進一步提升健身設施按人口要素、群眾(zhong) 需求均衡布局水平,推動城鄉(xiang) 健身設施從(cong) “有”向“優(you) ”轉變。
更加合理地配置健身設施,必須堅持以人民為(wei) 中心的發展思想,讓全民健身公共服務資源隨著人轉、跟著人走,建設好群眾(zhong) 身邊的多層次多樣化健身圈。一方麵,要加大向基礎薄弱區域和群眾(zhong) 身邊傾(qing) 斜力度,優(you) 先規劃建設貼近社區、方便可達的健身設施,加快補齊農(nong) 村健身設施短板,使全民健身場地設施更加公平可及地惠及群眾(zhong) 。另一方麵,要著眼於(yu) 滿足人們(men) 的多方麵健身需求。除了拓展居住區健身設施供給,還應鼓勵有條件的地方新建或改建一批符合群眾(zhong) 需求的戶外運動公共服務設施、向社會(hui) 高質量開放的公共足球場等,並完善應急救援等配套設施。
在群眾(zhong) 身邊建設更多健身場地,隻是第一步;通過高水平的公共服務提升群眾(zhong) 使用體(ti) 驗,更為(wei) 關(guan) 鍵。場地設施好不好用、符不符合需求,直接影響人們(men) 的健身熱情。老人和小孩在社區時間最長、使用設施最頻繁,配置健身場地設施時,要特別注重進行適老化、適兒(er) 化改造。同時,應增加可全天候使用的健身設施數量,推動有條件的公共體(ti) 育設施免費或低價(jia) 向社會(hui) 開放。尤其是大型體(ti) 育場館,應在舉(ju) 辦賽事之餘(yu) 製定賽後利用方案,增設適合大眾(zhong) 的健身休閑空間。此外,應積極推進全民健身設施和公共服務的智慧化建設,為(wei) 群眾(zhong) 提供更多便利。
全民健身是全體(ti) 人民增強體(ti) 魄、健康生活的基礎和保障。如今,人們(men) 的健康意識不斷提高,體(ti) 育運動正在成為(wei) 一種生活方式。擁有更多高質量的健身場地,是社會(hui) 的共同期盼。順應群眾(zhong) 健身新需求,下更大力氣在群眾(zhong) 身邊建設更多綠色便捷的全民健身場所,同步提升服務水平,就能讓更多人在家門口健身,在更專(zhuan) 業(ye) 的場地中鍛煉,在與(yu) 大自然的親(qin) 近中放鬆身心,繪就體(ti) 育強國和健康中國建設的美麗(li) 畫卷。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