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綠色成為美麗鄉村的底色(現場評論)
“千村示範、萬(wan) 村整治”工程是時任浙江省委書(shu) 記的習(xi) 近平同誌親(qin) 自謀劃、親(qin) 自部署、親(qin) 自推動的一項重大決(jue) 策。多年來,浙江堅持一張藍圖繪到底,造就萬(wan) 千美麗(li) 鄉(xiang) 村,造福萬(wan) 千農(nong) 民群眾(zhong) 。今年是“千萬(wan) 工程”實施20周年,本版推出係列評論,聚焦相關(guan) 經驗做法,為(wei) 全麵推進鄉(xiang) 村振興(xing) 、建設美麗(li) 中國提供借鑒、匯聚力量。
——編 者
重視生態,就能獲得大自然的饋贈。推動綠色發展,歸根結底要調動廣大村民的積極性
浙江省安吉縣天荒坪鎮井村村的兩(liang) 山綠道,返鄉(xiang) 青年林誌遠正在道旁茶室裏忙活生意。
門前小河邊,客人正帶著孩子抓螃蟹。“小時候,我們(men) 都在這條河裏抓螃蟹。”回想從(cong) 前,林誌遠感慨萬(wan) 千,“後來,河水變汙水,螃蟹幾乎沒了蹤影,我也外出闖蕩了。”汙水的源頭是礦山。當地人一度“靠山吃山”,開礦炸山,村裏炮聲不絕於(yu) 耳。口袋是富了,可環境毀了。“山是禿頭光、水成醬油湯”,垃圾池臭味熏天,村裏養(yang) 不了人,也留不住人,一批批年輕人隻好外出闖蕩。沒了人氣,村子由盛轉衰。村民們(men) 意識到,經濟增長不能以犧牲環境為(wei) 代價(jia) 。
改變勢在必行。2003年6月,時任浙江省委書(shu) 記的習(xi) 近平同誌謀劃部署“千萬(wan) 工程”,從(cong) 全省4萬(wan) 個(ge) 村莊中選擇1萬(wan) 個(ge) 左右的行政村進行全麵整治,把其中1000個(ge) 左右的中心村建成全麵小康示範村。乘著政策東(dong) 風,礦山關(guan) 停、村道硬化、垃圾收集、衛生改廁、河溝清淤、雨汙分流、村莊綠化……一項項工作漸次鋪開,村容村貌發生了翻天覆地的改變。生態美了,村民笑了,年輕人也回來了。
從(cong) “待不住”到“舒心住”,得益於(yu) 藍天碧水擦亮的生態底色。古人言,“天之所覆者雖無所不至,而地之所容者則有限焉”。井村村過去的教訓深刻說明:人類發展活動必須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否則就會(hui) 遭到大自然的報複。重視生態,就能獲得大自然的饋贈。良好生態環境,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良好人居環境,是廣大農(nong) 民的殷切期盼。“潺潺溪流映青山,精致小墅美家園”,這樣的村民居住環境更加舒適、安全、衛生、健康,為(wei) 美好生活夯實了基礎。
從(cong) “走出去”到“雁歸來”,歸功於(yu) 綠水青山提升的幸福成色。前幾年,聽說家鄉(xiang) 環境好了,林誌遠動了回鄉(xiang) 創業(ye) 的念頭,考察時最觸動他的,還是好山好水。“螃蟹又回來了,現在抓螃蟹是我這裏最熱門的親(qin) 子活動!”曾經的化工廠搖身變為(wei) 國漫主題咖啡廳,吸引了各地前來的年輕人;“空心村”成為(wei) “民宿村”,高峰時一房難求;音樂(le) 節、點茶體(ti) 驗等文化活動把村莊名片越擦越亮……事實證明,改善生態環境就是發展生產(chan) 力,良好生態環境是農(nong) 村最大優(you) 勢和寶貴財富。
生態文明是人民群眾(zhong) 共同參與(yu) 共同建設共同享有的事業(ye) 。推動綠色發展,歸根結底要調動廣大村民的積極性。群眾(zhong) 支持的內(nei) 生動力,是村居環境改變和產(chan) 業(ye) 發展轉型帶來的獲得感;群眾(zhong) 支持的有利條件,則是基層治理創新。在杭州市餘(yu) 杭區徑山村,依靠垃圾分類智能設備,村民正確分類投放垃圾將獲得積分,可用來兌(dui) 換各種飲品。各家各戶還有本《徑山村生物多樣性調查圖文集》,科普野生動植物知識。村黨(dang) 總支書(shu) 記俞榮華言語中是藏不住的自豪:“以前看到野生動物,村民總想打獵來吃,如今看到都會(hui) 向村裏主動報告。”理念轉變,帶來行動自覺。在浙江,越來越多村民成為(wei) 綠色生活方式的踐行者、生態環境的建設者。
從(cong) 自上而下的頂層設計,到自下而上的基層探索,“千萬(wan) 工程”凝聚起造就萬(wan) 千美麗(li) 鄉(xiang) 村的強大合力,開啟了一場持續20年的美麗(li) 接力。漫步浙江鄉(xiang) 村,隻見“土地平曠,屋舍儼(yan) 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屬”,陶淵明筆下的世外桃源成為(wei) 現實。讓綠色成為(wei) 美麗(li) 鄉(xiang) 村的底色,廣袤農(nong) 村一定會(hui) 更加宜居宜業(ye) ,群眾(zhong) 生活一定會(hui) 更加幸福美好。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