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法庭”釋放“大能量”
住宅門前私裝防護門,看似是家門口的“自家事”,實則侵占了公共空間,損害了其他業(ye) 主的利益。然而,這樣的情況在很多社區屢見不鮮,鄰裏間爭(zheng) 論不休,不僅(jin) 增添了矛盾糾紛,也帶來了安全隱患。天津市北辰區秋瑞家園社區“門挨門”的一對鄰居就曾因為(wei) 這樣的事鬧上了法庭。
“我們(men) 經過梳理,發現這樣的案件具有典型性和警示教育意義(yi) ,決(jue) 定以‘流動法庭’的形式在社區開庭,地點就選在社區圖書(shu) 閱覽室。”北辰區人民法院青光人民法庭副庭長王偉(wei) 軒說。
當事雙方都已年過七旬,庭審開在家門口,不僅(jin) 保護了當事人權益,將矛盾化解在基層,也對社區處理類似問題提供了借鑒意義(yi) 。
聽說要在社區開庭,很多居民都想過來聽一聽。開庭當天,在莊嚴(yan) 的國徽下,一名審判長、兩(liang) 名審判員身穿法袍正襟危坐,一名書(shu) 記員認真記錄。“流動法庭”規模雖小,但氣氛莊重嚴(yan) 肅,合議庭嚴(yan) 格按照程序,高質量完成庭審,並全程錄像,庭後再次進行了現場勘驗。
“總覺得上法院打官司,離咱老百姓很遠。看完庭審,真是長見識,學到了法律知識。往後遇到這類事,我們(men) 知道怎麽(me) 辦了。”居民劉阿姨是樓門長,這次庭審令她印象深刻。她告訴記者,法庭最終判決(jue) 拆除私裝防護門,實現案結事了。之後,社區又針對此案進行了宣傳(chuan) 教育,類似現象明顯減少。
近年來,青光鎮堅持和發展新時代“楓橋經驗”,針對鄰裏糾紛易發、種類多樣、有效調處難等問題,積極對接北辰區法院,充分發揮人民法庭麵向基層、定紛止爭(zheng) 前沿作用,創新“流動法庭”一線工作法,打通司法服務群眾(zhong) 的“最後一公裏”。2022年以來,青光人民法庭受理民事案件同比減少11.87%,截至2023年5月底,案件調解撤訴率達76.5%,訴源治理效果顯著。
2021年4月,青光鎮聚焦村民超萬(wan) 人的韓家墅村、青光村和全市最大的保障房片區雙青新家園,配合區法院設立3個(ge) “便民工作站”,同時結合公眾(zhong) 號,形成“3+1”線上線下覆蓋,開展普法宣傳(chuan) 、訴訟引導、谘詢解答、訴前調解等“一站式”便民服務,實現司法便民“零距離”。
針對相對集中的類型化案件,“便民工作站”從(cong) 固定站點向外輻射,以“流動法庭”形式開展巡回審判,促進類案快速化解、源頭治理。在一起排除妨害糾紛案件中,原告小區業(ye) 委會(hui) 訴被告小區公建區域體(ti) 育場館經營者,要求增加出行道路、拆除廣場圍欄。“流動法庭”在社區開庭前進行調解,邀請範圍擴大至居民代表,經過各方充分表達,最終案件順利化解。
青光人民法庭通過“便民工作站”近距離接觸群眾(zhong) 、服務群眾(zhong) 的同時,不斷擴大參與(yu) 基層化解矛盾糾紛的“朋友圈”。與(yu) 此同時,針對鄉(xiang) 村“熟人社會(hui) ”模式和婚姻家庭、鄰裏關(guan) 係等糾紛頻發等特點,青光鎮發揮鄉(xiang) 賢、村幹部等貼近鄉(xiang) 村生活、熟悉村情民意的優(you) 勢,推進村居“法律明白人”培養(yang) 工程,加強業(ye) 務指導。通過“法治驛站”公眾(zhong) 號、“12348”法律服務熱線、村社區微信群等線上平台,公示各站點聯係方式,設置“社情民意征集箱”。全麵開展“訴調對接”“無訟鄉(xiang) 村”創建,深化訴源治理,使“流動法庭”成為(wei) 化解群眾(zhong) 急難愁盼的“便捷通道”。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