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地方

《京津冀協同發展報告(2023)》發布

發布時間:2023-07-04 16:21:00來源: 河北日報

  《京津冀協同發展報告(2023)》發布,建議三地——

  在區域資源配置與(yu) 產(chan) 業(ye) 分工協作上求突破

  日前,河北省重點高端智庫省社科院京津冀協同發展研究中心與(yu) 經濟科學出版社聯合發布《京津冀協同發展報告(2023)》。報告提出,京津冀作為(wei) 重大國家戰略的實施主體(ti) ,應主動應變,積極作為(wei) ,為(wei) 中國式現代化建設打造一個(ge) 協同發展的示範樣板。

  報告認為(wei) ,京津冀要在區域資源的配置方式與(yu) 產(chan) 業(ye) 分工協作路徑上實現新突破,形成區域層麵共同富裕的樣板。要在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協調發展上實現新突破,形成區域全麵發展的新範式。要在發展方式綠色轉型上實現新突破,成為(wei) 全國人口生態與(yu) 經濟協調發展的高地。要在高質量協同發展模式的確立上實現新突破,形成中國式現代化區域高質量協同發展的示範。

  京津冀協同發展已進入全新階段,亟待體(ti) 製機製創新

  報告提出,當前,京津冀協同發展已進入全新階段,產(chan) 業(ye) 、創新、環保、基礎設施、公共服務建設發展中深層次問題的解決(jue) 和協同發展新空間的創造都亟待通過體(ti) 製機製創新來進行突破,提供製度保障。

  報告認為(wei) ,京津冀三地發展不平衡、不充分的狀況有所緩解,但經濟差距並未縮小,與(yu) 均衡共富的要求還相差較遠。

  京津冀協同發展戰略實施以來,京津冀三地均獲得了長足發展,三地經濟實力均獲得了不同程度提升。2011年到2021年,京津冀地區生產(chan) 總值由4.4萬(wan) 億(yi) 元增加至9.6萬(wan) 億(yi) 元,增加了5.2萬(wan) 億(yi) 元。從(cong) 發展增速來看,從(cong) 2019年至2022年第三季度(除2021年外),河北的GDP增速均要高於(yu) 京津,表明京津冀三地內(nei) 部發展差異有向小的趨勢。與(yu) 此同時,京津冀內(nei) 部發展不平衡的問題仍然沒有改變。一是三地之間發展不平衡。以人均地區生產(chan) 總值為(wei) 例,河北與(yu) 京津的差距呈擴大趨勢。二是三地自身城鄉(xiang) 發展不平衡,三地城鎮居民和農(nong) 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差距也在擴大。

  京津冀協同發展戰略實施以來,三地盡力彌補公共服務的發展差距。2021年,京津冀區域共享發展指數為(wei) 127.6,較上年提高1.8。從(cong) 基本公共服務看,區域每千名常住人口擁有衛生技術人員9人,較上年增長9.6%;區域城鄉(xiang) 基本養(yang) 老保險參保人數達8211萬(wan) 人,較上年增加48萬(wan) 人,區域公共服務不斷發展。盡管如此,三地公共服務差距不平衡的狀況依然存在,公共服務支出的差距與(yu) 不平衡式發展在一定程度上製約了居民獲得感和幸福感的提升。

  在各項政策舉(ju) 措的激勵和約束下,京津冀汙染排放較為(wei) 集中的河北將去產(chan) 能範圍由國家要求的鋼鐵、煤炭兩(liang) 個(ge) 行業(ye) 調增為(wei) 鋼鐵、煤炭、焦化、水泥、平板玻璃、火電6個(ge) 行業(ye) 。與(yu) 此同時,在環保、質量、技術、能耗、水耗、安全等方麵實施了嚴(yan) 於(yu) 國家標準的地方標準,倒逼不達標產(chan) 能退出市場。生產(chan) 方式的綠色轉型取得了顯著效果,但麵臨(lin) 以人與(yu) 自然和諧發展為(wei) 導向的產(chan) 業(ye) 結構調整要求,京津冀產(chan) 業(ye) 結構調整未來麵臨(lin) 的形勢依然複雜而艱難。

  近年來,河北與(yu) 京津不斷深化文化合作,文化創新創造活力初現。2021年,河北省1324家規模以上文化及相關(guan) 產(chan) 業(ye) 企業(ye) 營業(ye) 收入達到968.3億(yi) 元,同比增長19.0%,高於(yu) 全國平均水平3.0個(ge) 百分點。北京市文化產(chan) 業(ye) 收入合計17563.8億(yi) 元,同比增長17.5%,兩(liang) 年平均增長8.9%,超過了疫情前水平(2019年增幅8.2%)。盡管京津冀三地文化創新創造取得了較好的發展成效,但文化賦能的能力還明顯不足。不少文化企業(ye) 依舊局限於(yu) 傳(chuan) 統的發展機製,自主創新能力相對不足。跨越京津冀的文化產(chan) 業(ye) 集群生態還未形成。

  創新區域協同發展動力、機製與(yu) 模式,推動京津冀都市圈高質量發展

  報告分析了中國式現代化建設中京津冀協同發展的戰略重點。

  一是創新區域協同發展動力、機製與(yu) 模式,推動京津冀都市圈高質量發展。

  創新協同發展動力,形成加快協同發展的創新支撐體(ti) 係。加快構建創新人才支撐體(ti) 係,努力實現京津冀人才支持政策相互銜接、工作體(ti) 係相互對接、資源市場相互貫通、發展平台相互支撐、體(ti) 製機製改革相互促進,不斷增強對高端人才的吸引力。加快構建創新平台支撐體(ti) 係,鼓勵京津冀三省市在科技前沿、共性關(guan) 鍵技術和公共安全等領域集中優(you) 勢科技資源,加快建設國家實驗室、國家重點實驗室、國家技術創新中心、國家產(chan) 業(ye) 創新中心、國家製造業(ye) 創新中心、國家臨(lin) 床醫學研究中心等重大科技創新基地。

  創新協同發展機製,推動三地實質性構建利益共同體(ti) 。盡快建立區域利益協調機製,推動生產(chan) 要素在京津冀區域內(nei) 有序流動。全麵梳理和重新定位全產(chan) 業(ye) 鏈協同發展的政策體(ti) 係,提升發展政策的針對性、有效性和落地性。

  創新協同發展模式,打造大開放、大協同的區域發展格局。打破經濟融合的行政性障礙,建立都市圈內(nei) 統一的經濟運行規則,促進要素自由流動和優(you) 化配置,依靠市場機製實現都市圈內(nei) 的資源整合,以達到整體(ti) 效益的最大化。

  二是健全京津冀公共服務體(ti) 係和共富製度安排,推動京津冀構建均衡協調發展新圖景。圍繞適應現代經濟社會(hui) 要素流動需要,加快構建包容共享、協同一體(ti) 的都市圈公共服務新體(ti) 係。優(you) 化京津冀公共教育資源的配置,促進京津冀高等教育協同發展。聯合製定促進醫療衛生服務均等化的相關(guan) 激勵政策,推動京津三甲專(zhuan) 科醫院或綜合性醫院疏解或通過對口幫扶等形式支持河北建設,謀劃共建共營一批重大文化體(ti) 育設施、醫養(yang) 結合設施和城市公共服務綜合體(ti) 。完善社會(hui) 保險跨省區轉移接續機製,在實現養(yang) 老保險和基礎養(yang) 老金省級統籌的基礎上,逐步推進基礎養(yang) 老金京津冀統籌,三地養(yang) 老保險單位繳費比例、繳費基數下限基本統一。

  三是突出新能源發展和新動能培育,持續推動京津冀產(chan) 業(ye) 綠色轉型提升。以能源產(chan) 業(ye) 新發展打造經濟增長新引擎,推動京津冀聯合建設京津冀綠色技術與(yu) 產(chan) 業(ye) 孵化平台。聚焦新一代信息技術、生物醫藥健康、高端智能裝備等綠色產(chan) 業(ye) 的發展,推動三地以國家級新區、自貿試驗區、自主創新示範區、全麵創新改革試驗區、高新區、經開區、綜合保稅區為(wei) 依托,打造綠色產(chan) 業(ye) 創新場景開發基地。多維構建京津冀產(chan) 業(ye) 轉型提升的保障體(ti) 係。加大對京津冀尤其是河北發展戰略性新興(xing) 產(chan) 業(ye) 的國家支持,使河北在退出傳(chuan) 統產(chan) 能的同時,新興(xing) 產(chan) 能及時跟進,補齊京津冀產(chan) 業(ye) 發展和大氣汙染治理的短板。

  四是統籌融合京津冀文化資源,激活區域文化創造力和引領力。建立京津冀三地文化發展資源庫,摸清文化資源家底。強化公共文化服務與(yu) 治理,培養(yang) 區域文化認同與(yu) 自信。推進三地公共文化服務一體(ti) 化體(ti) 係建設,進一步探索現代公共文化服務體(ti) 係建設體(ti) 製機製改革路徑,著力解決(jue) 三地製約公共文化服務高質量發展的突出矛盾和問題,打破體(ti) 製界限,整合三地社會(hui) 資源,提高配置效率,形成開放多元的公共文化服務供給體(ti) 係。(記者馬彥銘)

(責編:李文治)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