亮麗名片——中國橋梁
中國橋梁建設史可追溯到商周時期,當時的橋梁以木質結構為(wei) 主,主要是梁橋和浮橋。秦漢時期,隨著冶煉技術的成熟和券石技術的產(chan) 生,我國具備了梁、拱、索、浮四大橋梁基本體(ti) 係。回溯中國古代橋梁建築,有不少屬於(yu) 世界橋梁史上的創舉(ju) ,潮州湘子橋、河北趙州橋、泉州洛陽橋、北京盧溝橋四大古橋是中國古代橋梁的建設典範。
河北趙州橋單孔石拱跨度超37米,在當時是一個(ge) 創舉(ju) 。設計師李春在原先疊梁拱的架構基礎上,兩(liang) 側(ce) 添加小拱,創造出第一個(ge) “敞肩拱”的新式橋型。這種設計,不僅(jin) 節約石料,減輕橋的自重,還能減輕洪水對橋身的衝(chong) 擊,在世界上相當長的時間裏是獨一無二的。
近代以來,自鴉片戰爭(zheng) 到新中國成立前的一個(ge) 多世紀,我國橋梁自主發展近乎停滯。直至20世紀30年代,“中國現代橋梁之父”茅以升主持修建錢塘江大橋,這是一座公鐵兩(liang) 用的雙層鋼桁梁橋。當時,國內(nei) 外都有人斷言,錢塘江江底流沙層厚,建橋不可能成功。但茅以升利用“氣壓沉箱法”克服了這一困難,隻以兩(liang) 年多的時間和較低的成本,就建成了我國近代史上第一座自行設計和主持修建的公鐵兩(liang) 用大橋,結束了由外國人壟斷中國橋梁建設的曆史。
新中國成立後,受限於(yu) 國內(nei) 資源、技術和工業(ye) 化水平,造橋基本靠手工作業(ye) 。盡管如此,這一時期,我國公路橋梁數量仍快速增長,規模由1957年的3.68萬(wan) 座增長到1978年的12.82萬(wan) 座。
其中,20世紀60年代修建的南京長江大橋是長江上首座新中國自行設計和建造的公鐵兩(liang) 用特大橋,打破了外國專(zhuan) 家做出的“水深流急,不宜建橋”的結論,在中國橋梁史和世界橋梁史上均具有重要意義(yi) 。南京長江大橋的建成,標誌著中國橋梁建設在勘測設計、科研試驗、施工技術、建築材料、設備製造等方麵均提升至全新水平,是中國橋梁建設曆程上的又一裏程碑。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開展了全球最大規模的現代橋梁建設,修建了主跨超600米的斜拉橋上海楊浦大橋、主跨888米的懸索橋廣東(dong) 虎門大橋、主跨420米的拱橋四川萬(wan) 縣長江大橋(現重慶萬(wan) 州長江大橋)。
江陰大橋是中國內(nei) 地首座千米跨徑橋梁。大橋橫跨長江黃金水道,為(wei) 保障航道暢通,建設要求一跨過江。作為(wei) 特大跨柔性橋梁,抗風設計十分重要。為(wei) 此,江陰大橋采用了穩定性較好的箱型加勁梁,並把箱梁的斷麵做成中間厚、兩(liang) 邊薄的“風嘴型”,同時在箱梁的兩(liang) 旁設置了導流板,進而提升大風中橋梁的安全性。
世界首座跨徑千米級斜拉橋蘇通長江公路大橋通車;杭州灣跨海大橋、矮寨大橋相繼建成,世界第一高橋北盤江大橋、世界上最大跨徑拱橋平南三橋、世界最長公鐵兩(liang) 用跨海大橋平潭海峽大橋等一批世界級橋梁陸續完工,標誌著中國橋梁建設不斷實現新跨越。
2018年10月,集橋、島、隧於(yu) 一體(ti) 的超級工程——港珠澳大橋建成開通。作為(wei) 世界裏程最長、投資最多、施工難度最大的跨海公路橋梁,為(wei) 同時保障海空航線運行,港珠澳大橋修建了一條6.7公裏長的海底隧道。隧道由33節鋼筋混凝土沉管對接而成。每節沉管重約8萬(wan) 噸,相當於(yu) 一艘重型航母的滿載排水量。更複雜的是,沉管需要沉入幾十米深的海底保證120年內(nei) “滴水不漏”。港珠澳大橋體(ti) 現了我國逢山開路、遇水架橋的奮鬥精神,體(ti) 現了我國的綜合國力、自主創新能力,是一座圓夢橋、同心橋。
數據顯示,黨(dang) 的十八大以來,我國新建公路橋梁31.98萬(wan) 座、4913.7萬(wan) 延米,截至2022年底,我國已建成公路橋梁103.32萬(wan) 座。
如今,中國橋梁工程的規模和技術水平均達到世界先進水平,由“跟跑”“並跑”走向“全麵領跑”,步履鏗鏘從(cong) 橋梁大國邁進橋梁強國,為(wei) 加快建設交通強國提供有力支撐。
(作者為(wei) 北京交科公路勘察設計研究院副總工程師,本報記者韓鑫采訪整理)
《 人民日報 》( 2023年07月04日 08 版)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