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民“移”出好生活
閱讀提示
近年來,我省緊緊圍繞移民增收目標,結合脫貧攻堅和鄉(xiang) 村振興(xing) 戰略,重點做好直補資金發放、美麗(li) 家園建設、產(chan) 業(ye) 轉型升級等方麵工作,確保了政策兌(dui) 現、資金安全、移民受益、社會(hui) 穩定,有力推動了大中型水庫庫區和移民安置區基礎設施建設和經濟社會(hui) 發展,極大增強了移民的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走出產(chan) 業(ye) 扶持新路子
仲夏時節,長治市潞州區大辛莊街道果園村的蔬菜花卉繁育基地裏,色彩斑斕的仙客來競相開放,水果黃瓜、西紅柿等果蔬長勢喜人,前來采摘的遊客絡繹不絕。搬運、修剪、澆水,一個(ge) 個(ge) 忙碌的身影穿梭在基地中。“我以前在市區打零工,自從(cong) 村裏有了花卉大棚,就來這上班,收入比在外麵打工掙得多。”正在照看大棚的村民李慧蘭(lan) 說。 果園村是修建漳澤水庫時,由原祿村整村搬遷至現址的一個(ge) 移民村。20世紀70年代,該村以盛產(chan) 期年產(chan) 30萬(wan) 斤優(you) 質蘋果成為(wei) 長治市“三大果品生產(chan) 基地”之一,果園村因此得名。隨著果樹的老化、傳(chuan) 統的種植模式、單一的產(chan) 業(ye) 結構成為(wei) 製約果園村實現鄉(xiang) 村振興(xing) 的重要因素。
為(wei) 扶持水庫移民村產(chan) 業(ye) 發展,2019年以來,市區兩(liang) 級水利部門為(wei) 果園村下撥產(chan) 業(ye) 扶持資金599萬(wan) 元。村黨(dang) 支部、村委會(hui) 有效利用水庫移民後期扶持資金和自籌資金,實行“公司+基地+專(zhuan) 業(ye) 合作社+農(nong) 戶”的運營模式,建設大型現代日光大棚蔬菜花卉種植基地項目,以專(zhuan) 業(ye) 種植無公害、綠色蔬菜,培育各類高、中檔花卉為(wei) 主。項目全部建成後,將直接帶動周邊萬(wan) 餘(yu) 家農(nong) 戶和農(nong) 民專(zhuan) 業(ye) 合作社種植蔬菜、花卉,年均可增收100萬(wan) 元以上,可增加就業(ye) 農(nong) 民純收入3萬(wan) 元以上,可安排本村及周邊農(nong) 民100人以上就業(ye) 。
近年來,為(wei) 不斷提升水庫移民生活水平,我省各地堅持問題導向,創新扶持方式,因地製宜,不斷加大移民產(chan) 業(ye) 發展扶持力度,有力促進水庫移民增收。黃河小浪底水利樞紐工程移民安置村垣曲縣古城鎮古城村,發展了杞柳工藝品編製產(chan) 業(ye) ;繁峙縣下茹越水庫移民村的瓦磁地村,大力發展葡萄酒產(chan) 業(ye) ;翼城縣小河口水庫移民安置村隆化鎮北衛村,建設蘋果保鮮庫項目,提高當地蘋果產(chan) 品品質,實現產(chan) 業(ye) 增值……截至2022年,全省形成“一村一品”特色產(chan) 業(ye) 水庫移民村39個(ge) ,培育新型經營主體(ti) 120個(ge) ,598個(ge) 水庫移民村村集體(ti) 經濟收入超過5萬(wan) 元,其中有些村已成為(wei) 當地的富裕村。
提升美麗(li) 家園新顏值
炎炎夏日,堯都大地風景如畫。走進堯都區縣底鎮河裏莊村,花開街巷,樹繞村莊,清新的空氣沁人心脾,蔥鬱的葡萄連廊沿路而設,村內(nei) 道路幹淨整潔,村莊在綠樹碧草的掩映下,形成一幅美麗(li) 的鄉(xiang) 村畫卷。 河裏莊村位於(yu) 堯都區東(dong) 部,縣底鎮北部,距離市區15公裏,因興(xing) 建巨河水庫,由庫區內(nei) 搬遷安置建立新村。該村主導產(chan) 業(ye) 以小麥、玉米為(wei) 主,特色種植葡萄600餘(yu) 畝(mu) 。近年來,堯都區水利局移民辦為(wei) 河裏莊村累計投資600餘(yu) 萬(wan) 元,通過水庫後扶項目的實施,改善了移民居住環境,改善了移民生產(chan) 、生活條件,移民收入也在逐年增長。
如今,河裏莊村美麗(li) 庭院建設全麵開展,農(nong) 村廁所改造全部完成,百餘(yu) 盞太陽能路燈已安裝完畢,垃圾收集站和公共衛生間為(wei) 群眾(zhong) 生活帶來極大便利,環境衛生管理長效機製紮實推行。村民遆小虎家的門口掛著“星級文明戶”的牌子,他自豪地說:“我們(men) 村現在越建越好,村容村貌明顯改善,大家的生活越來越好啦!”
住有所居是人們(men) 的基本需求,而住得好則是民生改善的具體(ti) 體(ti) 現。我省各地通過住房改造、設施完善、垃圾處理、汙水治理、衛生改廁等措施,不斷改善移民村人居環境,全麵加快移民美麗(li) 家園建設,增強水庫移民幸福感和獲得感。有的市縣采取整村推進的方式,對移民村實施美化潔化硬化亮化綠化“五化”工程,進一步改善移民村基礎設施水平;有的市縣通過建設移民村文化活動中心、日間照料中心等,提升了移民村公共服務水平,推進了公共服務均等化。經統計,截至2022年,全省共建成移民美麗(li) 家園230個(ge) ,部分移民村已經成為(wei) 當地的示範村。
打造移民增收新引擎
平陸縣是三門峽水庫移民大縣,全縣後期扶持移民人口核定登記64846人,太陽渡村是主要移民安置村之一。太陽渡曾是平陸縣黃河岸邊的一個(ge) 大碼頭,60多年前,村民都以水上運輸為(wei) 生,後因建設三門峽大壩,太陽渡村的村民們(men) 搬遷到附近的移民新村。新村土地分散,耕種困難,舊村土地在河邊,黃河水漲落不定,靠種地收入無法保障,因此村裏一多半村民都外出打工了。
大中型水庫移民後期扶持政策實施以來,平陸縣從(cong) 解決(jue) 庫區移民群眾(zhong) 基本生產(chan) 生活需求的“輸血”式扶持到鄉(xiang) 村全麵振興(xing) 的“造血”式扶持,這個(ge) 黃河邊的鄉(xiang) 村發生了天翻地覆的變化。從(cong) 2012年至2022年,平陸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促進中心共向太陽渡村扶持5個(ge) 特色產(chan) 業(ye) 發展項目,資金503.52萬(wan) 元,這些設施農(nong) 業(ye) 成為(wei) 群眾(zhong) 增收的新亮點。投資399萬(wan) 元的太陽渡村仝家潭自然莊的11個(ge) 高標準溫室大棚基地每年可為(wei) 移民群眾(zhong) 增收60餘(yu) 萬(wan) 元,同時增加了村集體(ti) 經濟收入。投資46.04萬(wan) 元,種植芍藥250畝(mu) ,其中150畝(mu) 由移民群眾(zhong) 自主經營,收益全部歸移民群眾(zhong) 所有,100畝(mu) 由村集體(ti) 進行經營,增加了村集體(ti) 收入。
“每年一到5月,我們(men) 這兒(er) 就成了‘網紅’打卡地!萬(wan) 紫千紅的芍藥花吸引了四麵八方的遊客來我們(men) 田裏賞春、拍照!”一說起村裏200多畝(mu) 花田,村民鄧春仙滿是驕傲。村民手裏的錢多了,村集體(ti) 的收入也逐年增長。隨著鄉(xiang) 村振興(xing) 和美麗(li) 鄉(xiang) 村建設的開展,太陽渡村利用村集體(ti) 的收入,也給自己製定了全新的發展方向——旅遊產(chan) 業(ye) 。如今這個(ge) 渡口古村重獲新生,可以說是鄉(xiang) 村現美景、村民能致富。
據統計,2022年,全省水庫移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達到14662元,占全省農(nong) 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90%,部分縣移民人均收入已經超過了當地農(nong) 村居民收入。“水庫移民工作要自動融入鄉(xiang) 村振興(xing) 大局,積極落實治水興(xing) 水戰略要求,進一步改善移民群眾(zhong) 發展條件,提高生活質量,讓水庫移民共享發展成果。”省水利廳水庫移民處處長馬禧說,“下一步,我們(men) 將以黃河古賢水利樞紐工程移民安置工作為(wei) 重點,紮實推進全省水利水電工程建設征地和移民安置工作,以促進水庫移民增收為(wei) 中心,全力做好水庫移民美麗(li) 家園建設、產(chan) 業(ye) 轉型升級、創業(ye) 就業(ye) 能力建設等工作,努力提升移民群眾(zhong) 的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記者範珍)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