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楊浦:菜場大棚變“人人講堂”
在上海市楊浦區五角場街道,有這樣一番圖景:早上,上班族可以買(mai) 上一杯提神醒腦的咖啡;買(mai) 完菜的爺爺奶奶一起歇歇腳、聊聊天;傍晚,孩子們(men) 討論作業(ye) 、讀書(shu) 自習(xi) ;晚上,年輕人放鬆休閑,進行創新靈感的碰撞……
在這樣一個(ge) 多元的社區裏,菜場的煙火氣伴隨著書(shu) 屋的咖啡香,客廳的書(shu) 香味交織著社區的人情味,滋養(yang) 著社區居民的美好生活,同時也大大提升老百姓的認同感和歸屬感。
從(cong) 社區融合到多元共治,創新治理思路
楊浦區有不少建於(yu) 20世紀90年代的老舊小區,社區裏存在很多未被利用的畸零角落,它們(men) 都能成為(wei) 潛在的“睦鄰空間”。國定支路就是一個(ge) 典型例子。
國定支路作為(wei) 五角場街道的街坊道路,全長約550米,沿線分布有菜市場、為(wei) 老服務中心、社區醫療點、學校等公共設施,周邊多個(ge) 老舊小區共有居民約1萬(wan) 人,道路連接上海財經大學、複旦大學管理學院,同時緊鄰大學路商圈和創智天地商務辦公區。
過去幾年,國定支路沿線小區通過“美麗(li) 家園”改造煥然一新,但家門口這條承擔主要交通和服務功能的國定支路在商業(ye) 設置、功能定位上卻仍顯落後:綠化散亂(luan) 、環境髒亂(luan) 、市政設施陳舊、機非混行……
道路被“遺忘”的根源在於(yu) ,其用地範圍分別屬於(yu) 三個(ge) 小區,區域內(nei) 有5家業(ye) 委會(hui) 、3家物業(ye) 公司和3家居委會(hui) ,各業(ye) 委會(hui) 和物業(ye) 公司紛紛修建圍牆,讓小區與(yu) 國定支路物理隔絕,導致該路段逐漸成了亂(luan) 象叢(cong) 生的“無主道路”。
要實現從(cong) “無主”到“共治”,還需從(cong) 源頭治理。受“睦鄰門”與(yu) “邯鄲路20弄案例”啟發,五角場街道決(jue) 定通過居民自治、社區共治的方式,推進睦鄰建設。街道牽頭建立睦鄰街區自管委員會(hui) ,將業(ye) 委會(hui) 、居民區黨(dang) 總支、物業(ye) 等匯聚一堂,打破隔閡,平衡權益,在充分溝通的基礎上對國定支路的改造方案形成共識,同時積極聽取周邊居民的意見。
國定支路的改造計劃不僅(jin) 包括對沿街公共設施的規範與(yu) 提升,還將對道路功能進行延伸,將黨(dang) 群服務元素融入其中,建立一個(ge) “集約化、開放式、共享性”的黨(dang) 群服務驛站和四個(ge) 黨(dang) 群服務微空間。
經過反複斟酌、因地製宜、結合實際,街道最終確定建成四個(ge) “微空間”,功能定位包括適老助老服務、睦鄰休憩談心、鄰裏資源共享和黨(dang) 史教育宣傳(chuan) ,並分別取名為(wei) “吾老微空間”“心享微空間”“向陽微空間”和“黨(dang) 群微空間”,把國定支路打造成睦鄰街區版本的“大學路”。“微空間”的日常管理、清潔均交由黨(dang) 員和誌願者自治管理,輪班負責每日巡視和打掃,實現“人人參與(yu) 、人人負責、人人奉獻、人人共享”。
從(cong) 一扇門、四間房到一條街,將大學路、睦鄰門、創智農(nong) 園串聯起來,形成從(cong) 大學路到國定支路的黨(dang) 建之路,體(ti) 現了從(cong) 社區融合到多元共治的創新治理思路。
踐行全過程人民民主,實現“為(wei) 了人人”
2023年6月13日,國定支路旁,緊貼著菜場和居民區的“人人講堂”開張了。首場活動就以一場“大楊浦小地名”的講座開啟。
“我希望居民們(men) 買(mai) 菜、散步的時候,一扭身就能到‘人人講堂’坐坐,看會(hui) 兒(er) 書(shu) 、聽一場大咖的講座。”“人人講堂”的運營方學悅風詠書(shu) 社董事長陶焱對記者說。今後,“人人講堂”將每年開展100場主題活動,內(nei) 容涵蓋海派文化講座、非遺傳(chuan) 承、中醫谘詢、人文行走等多項內(nei) 容。
當日,最引人矚目的是一塊展示板,被居民們(men) 裏三層外三層地圍了好幾圈,大家議論個(ge) 不停。原來展示板上麵共有十個(ge) 主題活動內(nei) 容正進行著投票,票數最高的將成為(wei) “人人講堂”首期活動項目。
在周邊互聯網公司上班的吳女士對“大楊浦小地名”饒有興(xing) 趣,她說:“雖然在五角場工作生活已經有三四年了,但對楊浦的人文、曆史了解得還不多,希望可以補補課。”
剛買(mai) 完菜的張阿姨為(wei) 名為(wei) “太極與(yu) 健康相約”的講座投上了一票。張阿姨說:“我喜歡打太極,每天都會(hui) 去打,風雨無阻,經常打太極對身體(ti) 好。”
另一邊的陳爺叔則為(wei) “皮影戲表演”打call,陳爺叔說:“我要帶著我孫子看皮影戲,我孫子可喜歡了。”
經過三天的投票,“何以楊浦”係列講座“大楊浦小地名”票數最高,當天的講座由複旦大學檔案館特聘研究員張國偉(wei) 主講,張老師帶領觀眾(zhong) 們(men) 詳細了解楊浦地名的曆史和由來,生動的講課讓“人人講堂”掌聲不斷。
就這樣,在菜市場旁建設起來的“人人講堂”,也讓書(shu) 籍的溫度、菜場的熙攘交織在一起。
“人人講堂”是五角場街道打造國定支路睦鄰街區的重要一環,也是五角場邁出校區園區化、園區社區化、三區一體(ti) 化的又一個(ge) 堅定步伐。
“人人講堂”屋頂造型設計為(wei) “人”字,在外觀設計上融合了“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為(wei) 人民”理念,又形似一本正在翻閱的書(shu) 籍,融合了煙火氣和書(shu) 香味。
街道通過排摸國定支路上的社區公共空間資源,最終選定國定支路菜場周邊大棚。街道主動牽頭對接商貿集團,與(yu) 大棚使用方積極協商,完成大棚清空工作。
在“人人講堂”設計規劃階段,街道充分凝聚周邊資源,整合多方力量,用好人大“選民接待日”、團工委“吾友治慧堂”和“五位一體(ti) ”會(hui) 議、居民參觀日等平台,利用周末時間累計舉(ju) 辦20餘(yu) 場意見建議懇談會(hui) ,多次向周邊居民、白領、大學師生等發放調查問卷,征詢居民、學生等群體(ti) 的需求和意見,社區居民、在職黨(dang) 員、誌願者、中小學生共同化身“編外規劃師”,以群眾(zhong) 需求為(wei) 導向,最終確定“人人講堂”的外觀設計、功能定位、活動內(nei) 容等。
“把‘人人講堂’建在菜場邊,就是要增強基層工作的實效性。從(cong) 選址到設計再到內(nei) 容輸出,我們(men) 全程發動群眾(zhong) ,聽取意見,讓居民自己投票決(jue) 定。我們(men) 會(hui) 把基層治理的全過程人民民主延續下去,讓‘人人講堂’真正實現‘人人參與(yu) ,人人受益’。”五角場街道黨(dang) 工委書(shu) 記、人大工委主任周靈表示。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