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地方

突泉縣土特產“火”出圈

發布時間:2023-07-12 16:56:00來源: 內蒙古日報

  清晨6點,家住興(xing) 安盟突泉縣六戶鎮的王海波準時走出家門,將一張張薄如紙、色如金的幹豆腐搬到開往縣城的客車上。再過幾個(ge) 小時,這些幹豆腐就將變成一道道菜肴,出現在千家萬(wan) 戶的餐桌上……這便是在當地頗有名氣的“六戶幹豆腐”。

  “六戶幹豆腐”作為(wei) 突泉縣六戶鎮的土特產(chan) ,已經有百年曆史。從(cong) 選豆、泡豆、磨漿、熬漿、點豆腐、潑豆腐、壓包、揭包到成品足足有十幾道製作工序。這樣用心做成的幹豆腐幹、薄、細、韌,一直以來都供不應求。為(wei) 此,六戶鎮搶抓市場機遇,規劃實施突泉縣六戶特色食品產(chan) 業(ye) 園項目,著力打造幹豆腐、韓燒雞、榛菌包等土特產(chan) 品牌。

  鄉(xiang) 村振興(xing) ,重中之重在於(yu) 產(chan) 業(ye) 振興(xing) 。

  近年來,突泉縣在全麵推進鄉(xiang) 村振興(xing) 的大背景下,全心謀劃“土特產(chan) ”文章,努力在擴數量、增產(chan) 量、提質量上下功夫。通過延伸產(chan) 業(ye) 鏈,增加產(chan) 品競爭(zheng) 力,將家鄉(xiang) 土特產(chan) 推向大江南北。

  行走在突泉縣突泉鎮大營子村的鄉(xiang) 間小路上,一片片嫩綠的蒜苗輕輕搖曳,種植紫皮蒜已有21個(ge) 年頭的蒜農(nong) 鄭俊芳從(cong) 田壟間探出身子,笑著招呼:“快來看看我家大蒜,長勢可好了。”

  大營子村因“蒜”出名,多年來堅持大蒜種植向綠色化、優(you) 質化、特色化、品牌化發展。今年,全縣紫皮蒜種植麵積達7000畝(mu) 以上,產(chan) 量也將突破4000萬(wan) 斤,通過深加工、精包裝臘八蒜、黑蒜、糖醋蒜等高附加值產(chan) 品,預計經濟效益可達4.8億(yi) 元。

  做好“土特產(chan) ”文章,關(guan) 鍵在“土”,立意在“特”,支撐在“產(chan) ”。

  “三畝(mu) 地的鮮食玉米預計能收入5000元,是傳(chuan) 統蔬菜種植收入的好幾倍。”突泉縣九龍鄉(xiang) 永豐(feng) 村村民張鳳明家的三畝(mu) 庭院,今年沒有像往年一樣種植瓜果蔬菜,而是種上了“土特產(chan) ”鮮食玉米。

  鮮食玉米又稱為(wei) 甜玉米或蔬菜玉米,既可以煮熟吃也可以生吃。九龍鄉(xiang) 這幾年以庭院經濟獎補項目為(wei) 支撐,整鄉(xiang) 推進鮮食玉米種植。目前,全鄉(xiang) 共簽訂種植訂單624戶5021畝(mu) ,預計每戶增收均在2000元以上。

  與(yu) 此同時,當地還注冊(ce) 了九龍新風金穗商標,並投資500萬(wan) 元實施鮮食玉米加工項目,建設1200平方米保鮮庫1座,配套脫粒機、切斷機、真空包裝機等加工設備,進一步拓展產(chan) 品種類,實現鮮食玉米產(chan) 業(ye) 鏈提檔升級。工廠建成後,日可加工鮮食玉米20餘(yu) 萬(wan) 穗,倉(cang) 儲(chu) 量可達6000噸,年產(chan) 值可達2100萬(wan) 元。依托“源在興(xing) 安”“興(xing) 安產(chan) 、安心選”區域公用品牌推廣契機,已經成功與(yu) 13家北京企業(ye) 及預算采購單位簽約,訂單金額達4.1億(yi) 元。

  “土特產(chan) ”之“土”,源於(yu) 一方水土。突泉縣作為(wei) 典型的農(nong) 業(ye) 大縣,現有耕地266萬(wan) 畝(mu) ,年均日照時數2905小時,光熱資源充足,蛟流河水灌溉下的肥沃土壤孕育出一大批“獨甲一方”的特色產(chan) 品。這些看似平常的土特產(chan) ,不僅(jin) 飽含著濃濃的鄉(xiang) 情鄉(xiang) 愁,也牽動著老百姓的“錢袋子”。當地將繼續保持“土”味,彰顯“特”色,壯大“產(chan) ”業(ye) ,用心走出鄉(xiang) 村振興(xing) 的特色發展之路。(記者 李國萍)

(責編:李文治)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