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觀鳥會誌願者付建平:與北京雨燕有個約定
“每一次觀鳥都是在向大自然學習(xi) ,讓人懂得尊重和敬畏自然”
一隻深灰色的北京雨燕從(cong) 高處意外墜落,狹長的翅膀在水麵上快速撲扇。岸邊,兩(liang) 位觀鳥者迅速展開救援,趴臥堤岸、徒手打撈、吸水擦拭、晾曬翅膀……兩(liang) 個(ge) 多小時後,在圍觀人群的歡呼聲中,雨燕振翅重回藍天。
這是6月30日清晨發生在北京北海公園的一幕,其中一位參加救援的觀鳥者,是中國觀鳥會(hui) 誌願者付建平。
67歲的付建平退休前是一家雜誌的編輯。1997年5月,為(wei) 了給雜誌約稿,她參加了一次去北京密雲(yun) 黑龍潭觀鳥的活動。借助老式的雙筒望遠鏡,她看到崖壁上的蒼鷺昂首而立,頎長的白色脖頸上點綴著兩(liang) 串黑色的斑點,頭部的辮狀羽在微風中飄動。被眼前景象深深吸引的付建平,從(cong) 此加入了觀鳥、護鳥的行列。2005年起,她擔任北京觀鳥會(hui) (中國觀鳥會(hui) 的前身)會(hui) 長,一當就是10年。
雙筒望遠鏡、鳥類圖鑒、筆記本、筆……帶著這些裝備,付建平的觀鳥足跡遍及北京、安徽、江西、河南、湖南等10多個(ge) 省份。她還曾遠赴其他國家觀鳥。不外出的日子,付建平就在自家小區裏觀鳥。“每一次觀鳥都是在向大自然學習(xi) ,讓人懂得尊重和敬畏自然。”她說。
“要想保護好一種鳥,首先要了解它的習(xi) 性。”付建平說,鳥類環誌是世界上公認的研究候鳥遷徙規律、生活習(xi) 性的重要手段。鳥兒(er) 腳上的金屬環有唯一的編號,當被回收時,發現者可據此查閱鳥兒(er) 的相關(guan) 信息,並將信息報告給環誌機構。遷徙鳥類環誌的回收率很低,需要大量的環誌個(ge) 體(ti) ,這項工作在許多國家都是由經過培訓的誌願者完成。
2002年,付建平偶然得知有機會(hui) 去河北北戴河鳥類環誌站參與(yu) 環誌。“環誌可以近距離接觸鳥類,一定很有意思!”付建平滿懷期待。
一上手,付建平才發現這是一個(ge) “苦差事”。給鳥環誌,先要布網把鳥抓住。天還沒亮,付建平和同伴們(men) 就要到達現場,把撞入網中的鳥兒(er) 一一摘下、環誌、測量、放飛。為(wei) 了防止鳥兒(er) 掛網時間太久,每隔兩(liang) 個(ge) 小時,誌願者們(men) 就要在3萬(wan) 多平方米的網場內(nei) 巡查一遍。直到夜幕降臨(lin) ,過了鳥兒(er) 撞網的“晚高峰”時段,誌願者們(men) 才能結束一天的工作。
環誌是一項要求極高的技術活兒(er) 。付建平還記得第一次把鳥兒(er) 持握在手中的感覺,“抓緊了怕它受傷(shang) ,抓鬆了它可能溜走,遇上爪子尖利、嘴咬合力強的鳥兒(er) ,一不留神,手指就會(hui) 被抓咬出血口子。”
付建平傾(qing) 注了最深感情的鳥兒(er) ,莫過於(yu) 北京雨燕。春末匆匆而來,夏末翩翩而去,長期以來,圍繞北京雨燕有許多待解之謎。2007年,北京觀鳥會(hui) 在頤和園廓如亭啟動北京雨燕環誌項目。
北京雨燕一生幾乎不落地,很難像其他鳥類一樣在遷徙途中被捕獲,環誌難以回收。令付建平興(xing) 奮的是,隨著一款淨重僅(jin) 0.65克的光敏定位儀(yi) 的應用,北京雨燕的研究獲得巨大突破。
2014年5月24日淩晨兩(liang) 點半,廓如亭布下“天羅地網”。4點半之後,“睡眼惺忪”的北京雨燕開始出巢掛網。一片漆黑中,僅(jin) 靠頭燈照明,30餘(yu) 名經過培訓的中國觀鳥會(hui) 環誌誌願者與(yu) 鳥類及環誌專(zhuan) 家趙欣如研究團隊一起,捕捉、環誌、佩戴定位器、采集數據……在確保北京雨燕安全的前提下,中外專(zhuan) 家與(yu) 誌願者們(men) 配合默契,為(wei) 31隻北京雨燕戴上了光敏定位儀(yi) 。
時隔12個(ge) 月,2015年5月24日淩晨,付建平和誌願者們(men) 在廓如亭翹首期盼。回收數據顯示,2014年7月下旬,北京雨燕開始遷徙,飛過天山山脈,越過紅海,10月末到達非洲南部越冬。第二年2月,它們(men) 離開非洲,4月下旬回到北京,遷徙路途往返約3萬(wan) 公裏,途經37個(ge) 國家和地區。
“數據讀出來的那一刻,大家特別興(xing) 奮,感覺做了一件特別有意義(yi) 的事。”回憶起8年前的情景,付建平語氣中仍難掩自豪。此後,針對北京雨燕遷徙行為(wei) 的追蹤研究又曆時多年,最終首次精確揭示了北京雨燕遷徙生態學規律,成果在國際期刊上正式發表。
“每年5月到頤和園廓如亭去環誌,是我們(men) 與(yu) 雨燕的約定。”付建平說,“隨著研究的深入,一定能揭示更多北京雨燕的秘密,為(wei) 保護這一物種提供科學依據。”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