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地方

聽文物講述萬裏同風的中國故事

發布時間:2023-08-01 14:21:00來源: 內蒙古日報

  這支步搖純金打造,狀如鹿角,角上14片金樹葉熠熠生輝,1600年前,步搖主人帶著它由慕容鮮卑部遠嫁到拓跋鮮卑部,1600年後這支步搖在包頭市達茂旗發掘出土,曾經鮮卑貴族生活的樣貌栩栩如生地展現在人們(men) 麵前。內(nei) 蒙古博物院副院長張文平說,這支“鹿角金步搖冠飾”是《融合之路——拓跋鮮卑遷徙與(yu) 發展曆程展》中,最具融合氣質的文物之一。

  第二十屆中國·內(nei) 蒙古草原文化節期間,內(nei) 蒙古博物院推出係列大展,《文明曙光——內(nei) 蒙古地區史前與(yu) 青銅時代曆史文化陳列》《交融匯聚——公元八至十九世紀內(nei) 蒙古曆史文化陳列》,尤其重磅推出的是《融合之路——拓跋鮮卑遷徙與(yu) 發展曆程展》,這個(ge) 展覽匯集了與(yu) 拓跋鮮卑有關(guan) 的精品文物285件,配合石窟壁畫還原、視頻、投影等多媒體(ti) 展示手段,多角度、全方位地展現了拓跋鮮卑一路走向中原,兼納遠近,不斷革新,將遊牧民族充滿活力的氣質融入華夏文明中的曆程。

  據史載,拓跋鮮卑初起時是一個(ge) 遊弋於(yu) 大興(xing) 安嶺森林中的獵牧部落,他們(men) 很早就開始了南遷。從(cong) 巍巍興(xing) 安、湯湯呼倫(lun) 再到茫茫敕勒,無數故事在交往交流交融中流傳(chuan) 於(yu) 世。

  今天位於(yu) 呼和浩特市武川縣的北魏祭天遺址,是北魏孝文帝遷都洛陽之前,舉(ju) 行祭祖、祭天儀(yi) 式的地方,拓跋鮮卑在盛樂(le) (今呼和浩特市和林格爾縣以北)生活近300年,張文平說:“拓跋鮮卑以盛樂(le) 為(wei) 龍興(xing) 之地,盛樂(le) 之北的陰山成為(wei) 鮮卑遊牧人心目中的聖山,因此在聖山之巔修建了祭壇,每年都要在此祭天,參加祭天儀(yi) 式的有鮮卑人、敕勒人、漢人。祭壇采用了華夏傳(chuan) 統祭壇的形製,祭壇的形製加上北方遊牧民族的祭天禮儀(yi) ,這樣的結合體(ti) 是文化交流交往交融的一個(ge) 非常重要的體(ti) 現,我們(men) 今天研究北魏曆史對於(yu) 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ti) 意識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yi) 。”

  展廳中,“晉鮮卑歸義(yi) 侯金印”“銅鎏金飛馬紋飾牌”“彩繪陶牽手女俑”……一件件珍貴文物都是融合之路上的見證,麵孔穿梭如影,族群來了又走,停歇、駐紮、生活、通婚,文化在碰撞與(yu) 回響中重疊,悄悄地演變與(yu) 交融在了一起。

  “北魏王朝遷都洛陽後,洛陽逐漸成為(wei) 東(dong) 西南北文化交流的國際化大都市,北魏孝文帝的改革之路為(wei) 後來隋唐兩(liang) 代成為(wei) 統一的多民族國家奠定了基礎。”張文平說。

  在中華文明的曆史長河中,各民族共同開拓遼闊疆域,共同書(shu) 寫(xie) 悠久曆史,共同創造燦爛文化,共同培育偉(wei) 大精神。“羌侯腰纏歸義(yi) 印,西夏黑陶繪牡丹,金鞍白馬上京客,躞蹀偏似武陵原。”各民族在分布上的交錯雜居、文化上的兼收並蓄、經濟上的相互依存、情感上的相互親(qin) 近,形成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誰也離不開誰的多元一體(ti) 格局。一部中國史,就是一部各民族交融匯聚成多元一體(ti) 中華民族的曆史,就是各民族共同締造、發展、鞏固統一的偉(wei) 大祖國的曆史。

  本屆文化節閉幕在即,內(nei) 蒙古博物院為(wei) 了方便大家觀展,將閉館時間延後一小時,同時推出多項集章打卡活動,希望還沒有觀看三大展覽的觀眾(zhong) 走進內(nei) 蒙古博物院,體(ti) 會(hui) 一番中華民族多元一體(ti) 格局不斷形成的曆史進程。(記者 馮(feng) 雪玉)

(責編:李文治)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