紹興越城:“家門口”的暑期“紅學堂”熱起來
近年來,以國防教育為(wei) 載體(ti) ,紹興(xing) 市越城區深入實施“紅色根脈強基工程”,打造“紅色引擎”、激活“紅色細胞”、催生“紅色動能”,尤其是2023年暑假,以國防教育為(wei) 主題的紅色研學遊持續升溫。
“家門口”的國防教育中心
越城區靈芝街道鳳林社區是一個(ge) 年輕且富有潛力的社區。轄區麵積達0.88平方公裏,有5個(ge) 住宅小區、4所院校、各類企事業(ye) 單位10餘(yu) 家,是一個(ge) 集休閑、商貿、教育、居住於(yu) 一體(ti) 的綜合性社區。社區擁有越城區唯一一個(ge) 社區型全國青少年國防教育中心。
“看看這些大炮、彈片,就知道我們(men) 現在的日子多幸福。”8月6日,鳳林社區青少年國防教育活動中心內(nei) ,一位潘姓大爺正認真地欣賞一件件展陳,禁不住感慨。
其實,在該國防教育中心內(nei) ,像潘大爺這樣的居民隻是“配角”。每逢節假日,學生才是中心的常客,尤其是2023年暑假以來,中心更成了學生們(men) 競相打卡的紅色研學地。來自附近中小學的學生們(men) 在社工的引導下,依次參觀了中心內(nei) 的曆史文物角、越城烽火牆、奮鬥百年路。通過社區退役老兵楊周明的生動講解,這些文字、物件更為(wei) 立體(ti) 、更具穿透力。
鳳林社區小觀村走出了一位傅耀泉將軍(jun) ,為(wei) 充分發揮這一特殊優(you) 勢,2021年,鳳林社區打造了紹興(xing) 市首個(ge) 以社區為(wei) 載體(ti) 的青少年國防教育中心。“場館建成開放以來,我們(men) 已接待過客人好幾千人次,大部分是學生紅色研學團隊。”社區黨(dang) 委書(shu) 記王越珠說,作為(wei) 社區一級的國防教育點,這裏實現了青少年“家門口”的國防教育。
鳳林社區青少年國防教育中心場館占地麵積208平方米,集合了社區退役軍(jun) 人服務站、社區基層民兵連等功能,同時作為(wei) 青少年愛國主義(yi) 教育中心。走進展廳,腳下是以時間線為(wei) 軸的指示箭頭,串聯起越地兒(er) 女抗擊日寇侵略和新四軍(jun) 解放紹興(xing) 等曆史事跡。展廳的分布,還充分展示了紹興(xing) 市越城區數十年來日新月異的發展變化,以及靈芝優(you) 秀退役老兵和現役軍(jun) 人的風采。
“國防教育,從(cong) 孩子抓起,做好這篇文章,我們(men) 充分利用周邊院校多的優(you) 勢,正在對接打造各種實踐基地。”王越珠說,“活用”這一國防教育基地,中心不僅(jin) 是服務、凝聚、教育廣大未成年人的活動平台,也是促進青少年全麵發展的實踐課堂,更是體(ti) 驗式教育的活動中心,進一步推動了新時代國防教育的普及深入。此外,中心還設有社區退役軍(jun) 人服務站、社區基層民兵連等,既為(wei) 社區軍(jun) 人提供貼心的全方位服務,又實現退役軍(jun) 人進基地,在寓教於(yu) 樂(le) 中讓紅色教育宣講更鮮活。
作為(wei) 基層國防教育平台,鳳林社區青少年國防教育中心同時麵向居民敞開大門,成為(wei) 家門口的“紅學堂”。王越珠說,他們(men) 還打算引入一些老師、退伍軍(jun) 人等加入到社工團隊,切實將國防教育融進生活日常。
“家門口”的“紅色藏館”
越城區世禾社區總麵積達0.58平方公裏,社區戶籍人口5044人,常住人口8300餘(yu) 人,現有中共黨(dang) 員288人。
在世禾社區轄區內(nei) ,同樣有一家國防教育示範單位——偉(wei) 豐(feng) 紅色藏品館,收藏展出約677件紅色藏品。藏品館展區分為(wei) 六部分,時間跨度大、重要節點多、藏品代表性強。透過玻璃櫥窗,建黨(dang) 百年各個(ge) 時期的曆史風貌、黨(dang) 和人民在各重大曆史時期的奮鬥和建設真實再現,通過“實物+講解”的模式,生動展示了從(cong) 共產(chan) 黨(dang) 誕生到改革開放步入新時代近百年的曆史。
“你看,周六樹人小學的研學團隊剛剛來過,之前是魯迅小學,也是支26人的大隊伍。”相關(guan) 負責人丁劍鋒指著展館的參觀登記表說,“學紅”成為(wei) 學生們(men) 繼學工、學農(nong) 之後興(xing) 起的又一項研學實踐活動。紅色文物是不可替代的寶貴財富和紅色基因庫,這些展品的意義(yi) 早已超出物件本身。他們(men) 所做的就是挖掘本土紅色文物,把紅色文物保護好、管理好、運用好,向群眾(zhong) 闡釋紅色文物蘊含的故事,讓紅色文物煥發時代光彩,吸引更多的年輕人走進園區,走進社區。
作為(wei) 紹興(xing) 市首家民間紅色藏品館,該紅色藏品館自2019年正式開館以來,已發展成為(wei) 紹興(xing) 的紅色地標。展館常年展出,並對社會(hui) 公眾(zhong) 免費開放、提供講解。目前正值暑期,前來紅色藏品館參觀的團隊和散客較多,僅(jin) 七月就有10支團隊,人數最多的團隊達四五十人,均是學生。需要時,丁劍鋒便會(hui) 當起講解員,熟練地講起展品背後的故事。
談到紅色藏品館後續的發展,世禾社區黨(dang) 委書(shu) 記俞香花表示基地的教育功能需要得到加強。作為(wei) 社區裏的家門口的愛國主義(yi) 教育基地,該館旨在以“紅育融合”實踐育人,讓紅色根脈紮根校園。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