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地方

吉林:藏糧於地、藏糧於技,守住糧食生產的“命根子”

發布時間:2023-08-08 16:26:00來源: 人民網-吉林頻道

  7月20日,二十屆中央財經委員會(hui) 第二次會(hui) 議召開。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在會(hui) 上發表重要講話強調,糧食安全是“國之大者”,耕地是糧食生產(chan) 的命根子,要落實藏糧於(yu) 地、藏糧於(yu) 技戰略,切實加強耕地保護,全力提升耕地質量,充分挖掘鹽堿地綜合利用潛力,穩步拓展農(nong) 業(ye) 生產(chan) 空間,提高農(nong) 業(ye) 綜合生產(chan) 能力。

  吉林省委宣傳(chuan) 部組織中省直媒體(ti) 在全省開展“牢記囑托 踔厲奮進”主題調研采訪活動。采訪團前往四平市、白城市等地。

  升級“梨樹模式”,保護耕地中的大熊貓

  四平市梨樹縣是全國糧食生產(chan) 先進縣、國家重點商品糧基地縣,位於(yu) 吉林省西南部,地處鬆遼平原腹地、世界上“三大黑土區”——中國黑土區的中部。生長在東(dong) 北的孩子,自幼便在潛移默化中深知,生活的地方是片沃土,有“一兩(liang) 土二兩(liang) 油”的比喻,這裏肥沃的土地也孕育著東(dong) 北人寬厚的性格。

  來到梨樹百萬(wan) 畝(mu) 綠色食品玉米標準化基地核心區,眼前是連成片的翠綠莊稼,長勢壯實、喜人。正是日頭強時,放眼望去,葉稈卻精神得很。梨樹縣農(nong) 業(ye) 技術推廣總站站長王貴滿蹲下身,抓起地壟旁覆蓋的秸稈摳出下麵的土壤,那土依然是潮濕的。基地以“玉米秸稈全覆蓋免耕栽培技術”即“梨樹模式”為(wei) 核心,實行測土配方施肥,建立秸稈覆蓋、播種—施肥—除草—防病及收獲全程機械化的技術體(ti) 係,實施“生產(chan) 基地+合作社+企業(ye) ”的產(chan) 業(ye) 模式,與(yu) 省級農(nong) 業(ye) 產(chan) 業(ye) 化龍頭企業(ye) 、合作社農(nong) 戶進行整合、嫁接,實現農(nong) 戶“訂單生產(chan) ”。

  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曾在這裏語重心長地說,“東(dong) 北是世界三大黑土區之一,是‘黃金玉米帶’、‘大豆之鄉(xiang) ’,黑土高產(chan) 豐(feng) 產(chan) 同時也麵臨(lin) 著土地肥力透支的問題。一定要采取有效措施,保護好黑土地這一‘耕地中的大熊貓’,留給子孫後代。梨樹模式值得總結和推廣。”

  而人們(men) 口口相傳(chuan) 、誇讚不已的“梨樹模式”到底是什麽(me) ?

  《農(nong) 民日報》以“非‘鐮刀彎’地區玉米怎麽(me) 種——‘梨樹模式’值得借鑒”為(wei) 題進行了整版報道,“梨樹模式”就此得名。

  梨樹縣農(nong) 業(ye) 技術推廣總站站長王貴滿表示,“梨樹模式”的要義(yi) 就是秸稈覆蓋還田,因為(wei) 隻有秸稈覆蓋還田,才能保持土壤水分、防治土壤風蝕水蝕、培肥土壤肥力、減少土壤耕作、節約成本等。說白了,“秸稈覆蓋”就是給大地“穿衣蓋被”。“梨樹模式”形成,不僅(jin) 有專(zhuan) 家的成果,還有農(nong) 民的智慧。當地與(yu) 中國農(nong) 業(ye) 大學形成了政府、科研、企業(ye) 、農(nong) 技推廣、合作社“五位一體(ti) ”的工作機製,農(nong) 民也在不斷完善總結。

  談到3年來的變化,王貴滿總有嘮不完的嗑:第一,最大的變化就是“意識”,整個(ge) 社會(hui) “黑土地保護”的意識基本形成,政府也明確了“黑土地保護”的方向和目標。第二,“梨樹模式”推廣實現了跨越式發展,2022年梨樹縣推廣麵積285萬(wan) 畝(mu) 全覆蓋,實現了適宜區域的全覆蓋。目前,“梨樹模式”的研究向縱深發展,“現代農(nong) 業(ye) 生產(chan) 單元”從(cong) 概念變為(wei) 了現實,“單元模式”是以合作社為(wei) 主體(ti) ,政府主導,金融、糧貿、保險和專(zhuan) 業(ye) 化服務組織等為(wei) 一體(ti) 的生產(chan) 格局。通過單元建設,從(cong) 機製上構建全社會(hui) 推廣“梨樹模式”的格局,規範化標準化推廣“梨樹模式”。第三,通過3年的時間,免耕播種機實現了跨越式提升,免耕播種更加簡便、精準。第四,在梨樹縣結合半山區、低窪易澇區和風沙區建立了5個(ge) 萬(wan) 畝(mu) 示範方,集合中國農(nong) 業(ye) 大學、中國農(nong) 業(ye) 科學院等十幾家科研單位,計劃通過幾年的時間,完成不同區域“梨樹模式”的技術體(ti) 係建設,基地也從(cong) 技術層麵向縱深發展。

  四平市梨樹縣通過創建國家“梨樹模式”黑土地保護標準化示範區,實施標準化管理機製,提高黑土地的農(nong) 業(ye) 綜合生產(chan) 能力,增強農(nong) 產(chan) 品市場競爭(zheng) 力,促進農(nong) 民增收、農(nong) 業(ye) 增效和縣域經濟發展。

  截至2022年年末,四平市糧食生產(chan) 實現“十九連豐(feng) ”,吉林省唯一水土保持示範園落戶四平。吉林省保護性耕作“梨樹模式”推廣麵積3283萬(wan) 畝(mu) ,位居全國第一位。

  “良田+良種+良法”,“大安模式”在這裏推廣

  10多年前,記者曾無意間到過天津塘沽的一處鹽堿地,看見一種在吉林少見的蜻蜓到處盤旋,一旦蜻蜓碰到坑窪不平的地麵便被粘上,動彈不得,那是記者第一次見識到鹽堿地的厲害。

  當記者站在白城市鎮賚縣稻田邊,跟當地工作人員談起之前的經曆時,他介紹說:“這裏和沿海的鹽堿地又是不同,這裏是蘇打鹽堿地”,鹽堿成分主要為(wei) 碳酸鈉和碳酸氫鈉。區域內(nei) 不僅(jin) 鹽分高,同時還具有很強的堿性,對作物既會(hui) 造成鹽害還會(hui) 造成堿害,使得作物生長發育受到嚴(yan) 重影響。

  這裏的人們(men) 一直在和鹽堿地“較勁”,但他們(men) 並不是“單打獨鬥”——吉林省農(nong) 業(ye) 科學院從(cong) 20世紀80年代就開始對蘇打鹽堿地成因、類型、分布、理化性質、季節變化特征等進行研究,探索鹽堿地改良方法。經反複實際論證,“以稻治堿”成為(wei) 改良吉林省西部鹽堿地行之有效的方法。1988年,吉林省農(nong) 業(ye) 科學院水稻研究所派4位水稻專(zhuan) 家長期駐紮嘎什根鄉(xiang) 開展科技試驗示範工作並建立水稻試驗示範基地,如今在這裏默默耕耘的已是第三代農(nong) 科人。

  見到吉林省農(nong) 業(ye) 科學院水稻研究所副研究員、鎮賚縣嘎什根鄉(xiang) 科技副鄉(xiang) 長馬巍時,他剛講課回來。利落地套上齊腿的水靴穿上白大褂,馬巍帶著記者奔到田裏細數起水田裏種的寶貝疙瘩。

  “隨著人們(men) 生活水平的提高,水稻不光要產(chan) 量高,產(chan) 出的稻米還要更好吃,未來我們(men) 在這兒(er) 還要針對當地生產(chan) 實際需求開展優(you) 質食味稻米的選育工作。”作為(wei) 一名80後的科技工作者,鄉(xiang) 裏鄉(xiang) 親(qin) 都愛稱馬巍為(wei) “我們(men) 的‘馬博士’”,他成了當地百姓打心底服氣的水稻專(zhuan) 家。“醫者父母心”,在大夥(huo) 兒(er) 看來,他是鹽堿地的“稻田醫生”,有啥毛病,隻要有馬巍在,心裏就托底。一年365天,單位和家都在公主嶺的他,有200多天都把自己“紮”在了嘎什根鄉(xiang) ,“把論文寫(xie) 在祖國的大地上”。

  “我們(men) 每到一個(ge) 地方,就會(hui) 把選育的水稻新品種和配套栽培技術帶過來,通過種植示範真正將科技成果‘種’在百姓身邊,讓他們(men) 能親(qin) 眼看到。采取科技培訓結合現場觀摩技術示範的形式,‘以點帶麵’,首先示範教會(hui) 當地技術人員、種糧大戶和能手,再通過他們(men) 去引領示範、傳(chuan) 播,以裂變的模式讓老百姓在家門前就能了解新品種的特征特性,掌握新技術,這樣他們(men) 就更容易去接受。”隻要是談起工作,談起水稻,馬巍總是滔滔不絕。

  截至2022年,吉林省農(nong) 業(ye) 科學院已在嘎什根實驗站累計篩選了耐鹽堿水稻品種272個(ge) 、適宜吉林省西部的優(you) 質豐(feng) 產(chan) 耐鹽堿水稻品種15個(ge) 、耐鹽堿能力強的水稻品種6個(ge) 、耐鹽堿中等水稻品種22個(ge) 。實驗站改良當年水稻產(chan) 量由原來2019年的每公頃1000斤提升到每公頃超16000斤,並實現每公頃節水灌溉10.3%~12.6%,減少氮肥施用10.8%~15.2%。

  去年,馬巍他們(men) 還致力於(yu) “一水兩(liang) 用、一田雙收”,嘎什根引嫩江水,水質好,他們(men) 就指導鎮賚縣稻田養(yang) 蟹——這裏的弱堿環境有利於(yu) 河蟹的生長,在堿性的環境下,才能形成硬殼,惱人的弱勢又顯示出了得天獨厚的優(you) 勢。

  站在嘎什根鄉(xiang) 的土地上,成片挺實的水稻與(yu) 寸草不生的荒脊形成了鮮明的對比,一片片水稻組成的“綠洲”帶給了人們(men) 新的希望。

  鎮賚縣嘎什根鄉(xiang) 實施“以稻治澇、以稻治堿”,自從(cong) 種出了第一批水稻嚐到甜頭後,嘎什根鄉(xiang) 及東(dong) 部各鄉(xiang) 鎮便開始大麵積開墾並以種稻的方式改良周邊的鹽堿土地。目前嘎什根鄉(xiang) 水田麵積超22萬(wan) 畝(mu) ,成為(wei) 名副其實的吉林省水稻第一大鄉(xiang) 。鎮賚縣也總結了關(guan) 於(yu) 鹽堿地治理的成功模式和經驗,“以水治堿”成了鎮賚縣鹽堿地改造最常見的方法。

  2022年9月,白城市所轄的大安市、鎮賚縣獲批為(wei) 國家鹽堿地等耕地後備資源綜合利用試點縣。試點工作從(cong) 2023年起到2025年止,預計增產(chan) 糧食5.2億(yi) 斤。吉林省各地科學開展鹽堿地等耕地後備資源綜合利用,發掘耕地後備資源潛能,2022年實施補充耕地項目99個(ge) ,實現新增耕地37萬(wan) 畝(mu) 。

  加強高標準農(nong) 田建設,守住“黑土糧倉(cang) ”

  近年,吉林省在實施“千億(yi) 斤糧食”產(chan) 能建設工程中,突出抓好高標準農(nong) 田建設,不斷夯實耕地保護和糧食安全發展根基。截至2022年年底,全省累計建設高標準農(nong) 田4330萬(wan) 畝(mu) ,約占永久基本農(nong) 田麵積52.8%,建成了一大批旱能澆、澇能排、高產(chan) 穩產(chan) 的“良田”地塊。

  吉林省堅持因“地”製宜推進高標準農(nong) 田建設。在西部幹旱、半幹旱地區,建設農(nong) 用機井35.7萬(wan) 眼,全省有效灌溉麵積2980萬(wan) 畝(mu) ,大幅提升農(nong) 業(ye) 生產(chan) 春季抗旱保苗能力。在中部雨養(yang) 農(nong) 業(ye) 區,實施農(nong) 田溝渠清理整治工程,2022年秋季以來全省累計整治田溝、毛渠、鬥渠17601.83公裏,農(nong) 田作業(ye) 區域基本實現溝相連、渠通暢。在東(dong) 部丘陵漫崗山區,突出水蝕溝治理和田塊整治工作,推進農(nong) 田宜機化作業(ye) 。

  為(wei) 破解高標準農(nong) 田建後管護缺失難題,吉林省創新開展“三好良田”認定工作,今年首批在全省範圍內(nei) 培育選樹100個(ge) 高標準農(nong) 田建設好、使用好、管護好的示範田塊,引導農(nong) 民群眾(zhong) 參與(yu) 農(nong) 田建設管理,真正實現“建一塊,成一塊”,穩定發揮高標準農(nong) 田建設“穩增產(chan) 、促增收,保生產(chan) 、惠民生”社會(hui) 效益和經濟效益。

  吉林省想要守住耕地紅線,扛穩維護國家糧食安全責任,如何壓實黨(dang) 政同責、分級保護、逐級負責責任體(ti) 係,破解“人”的難題?

  2021年吉林省“田長製”誕生。作為(wei) “優(you) 質玉米之都”的四平市,探索推廣“田長+紀檢組長”“田長+檢察長”“田長+法院院長”“田長+公安局長”協作機製,多部門、多領域同向發力,織牢編密耕地保護防護網。

  2022年,吉林省分級建立田長體(ti) 係,全流程、全鏈條、全覆蓋的農(nong) 田保護機製和監管網絡搭建形成,各地共設置總田長152名、田長9787名,耕地保護防護網進一步織就。

  2022年,吉林省各地完成“三區三線”劃定任務,全省劃定耕地紅線保護麵積10944萬(wan) 畝(mu) ,較上輪增加1844萬(wan) 畝(mu) ,劃定永久基本農(nong) 田8202萬(wan) 畝(mu) ,較上輪增加822萬(wan) 畝(mu) 。

  牢記囑托、砥礪奮進。新時代新征程,吉林省將落實耕地保護黨(dang) 政同責、嚴(yan) 格耕地用途管製、提升耕地質量、強化耕地保護監督執法。藏糧於(yu) 地、藏糧於(yu) 技,守住“黑土糧倉(cang) ”,守住糧食生產(chan) 的“命根子”。

(責編:李文治)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