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地方

煤城烏海變身“全國水生態文明”城市

發布時間:2023-08-14 15:10:00來源: 內蒙古日報

  8月的烏(wu) 海湖湖光瀲灩,風景宜人。眼下正值烏(wu) 海旅遊旺季,在烏(wu) 海湖一號碼頭,坐船遊湖的遊客排起了長隊。“烏(wu) 海山、海、沙、城的美景很有特色,特別是烏(wu) 海湖沙與(yu) 水相交融,打破了我對西北的認知。”坐船行駛在寬廣的湖麵上,一位來自南方的遊客讚歎道。

  導遊王嘉鍇告訴記者,如今烏(wu) 海深度遊日益火熱,烏(wu) 海湖、甘德爾山、當代中國書(shu) 法藝術館等極具地域特色的景點頗受外地遊客青睞,烏(wu) 海市“來沙漠看海”的旅遊品牌已叫響。

  波瀾壯闊的烏(wu) 海湖、綠意盎然的甘德爾山、星羅棋布的公園綠地……眼前秀美的景致不僅(jin) 吸引著外地遊客,也讓很多老一輩烏(wu) 海人不禁感歎時光的飛逝和城市的日新月異。60多年前的那段火紅歲月,正是靠著他們(men) 的雙手,這個(ge) 戈壁沙漠連片的不毛之地才有了生機,烏(wu) 海這個(ge) 名字才出現在祖國的西北。

  上世紀50年代,國家“一五”時期的重點項目包鋼遇到了焦炭等輔料不足的問題。當時烏(wu) 海地區的煤炭發熱量高、品種多、結焦性能好,是鋼鐵冶煉的上好原料。在這種情況下,煤炭部和自治區黨(dang) 委把烏(wu) 海定為(wei) 包鋼的焦煤生產(chan) 基地,進行重點開發。

  1958年10月,一場轟轟烈烈的“萬(wan) 人上山奪煤大會(hui) 戰”在烏(wu) 海地區正式上演。來自祖國五湖四海的建設者們(men) 在烏(wu) 海的戈壁荒野中艱苦創業(ye) ,將優(you) 質的焦煤源源不斷地運到包鋼,為(wei) 新中國工業(ye) 的發展作出了重要的貢獻,也拉開了烏(wu) 海地區大規模開發建設的序幕。

  當時自治區派來大批幹部籌建烏(wu) 達礦務局、桌子山礦務局,同時大批工程技術人員、管理幹部、技術工人從(cong) 大同、開灤、撫順、雞西、井陘、峰峰、鶴崗等10多個(ge) 老礦區湧到烏(wu) 海煤田。

  王海潮就是親(qin) 曆者之一。1958年,作為(wei) 支援烏(wu) 達煤礦開發建設青年突擊隊的一員,20多歲的他背著一袋幹糧和一卷鋪蓋從(cong) 巴彥淖爾來到烏(wu) 達。據他回憶,當時初到烏(wu) 海的條件極為(wei) 困難,沒有住房、沒有飲水、沒有供電、沒有蔬菜,處處是戈壁黃沙。惡劣的環境沒有嚇退他們(men) ,廣大建設者們(men) 克服重重困難,打水井、修泵房,挖地窖建房,開荒種菜種糧,漸漸站住了腳,讓這座塞外煤城有了雛形。同時,大家以衝(chong) 天的幹勁投身煤礦生產(chan) 中,連創生產(chan) 佳績。1958年底,烏(wu) 達礦區、桌子山礦區均超額完成了自治區下達的全年生產(chan) 任務。

  這一場“萬(wan) 人上山奪煤大會(hui) 戰”為(wei) 烏(wu) 海這座城市帶來了第一批常住人口,鍛造了第一代產(chan) 業(ye) 工人隊伍,建成了煤炭基地雛形,帶動和加快了地方政權建設的步伐。而它所體(ti) 現出的戰勝一切困難的堅強意誌;重在奉獻、不圖私利的高尚品格;沒有條件也要積極創造條件的衝(chong) 天幹勁成為(wei) 了“吃苦耐勞、一往無前,不達目的絕不罷休”蒙古馬精神的最好詮釋。

  60多年來,“萬(wan) 人上山奪煤大會(hui) 戰”所帶來的精神力量也引領、激勵著烏(wu) 海一代代建設者拚搏前進。

  烏(wu) 海市曾經荒漠化麵積占總麵積的比重達60%,1976年建市初期,烏(wu) 海市森林麵積隻有533.3公頃,森林覆蓋率僅(jin) 為(wei) 0.38%。為(wei) 了生存發展,一代代烏(wu) 海人以其堅韌的品質向沙海宣戰,經過半個(ge) 世紀的不懈治理,烏(wu) 海市沙化荒漠化土地明顯減少,林地麵積、植被蓋度不斷增加,全市風蝕沙化和水土流失情況得到遏製,創造了“綠進沙退”的奇跡。如今,烏(wu) 海市建成區綠化覆蓋率達43%,人均公園綠地麵積19.5平方米。烏(wu) 海市先後躋身“全國綠化模範城市”“國家園林城市”“全國水生態文明”城市行列。

  作為(wei) 一座因煤而建的城市。地區基礎設施欠賬多、功能服務不健全長久以來困擾著群眾(zhong) 生活,也製約著城市發展。多年來,烏(wu) 海市用心用情用力書(shu) 寫(xie) 民生答卷,不僅(jin) 讓城市三分之一人口“出棚進樓”,實現安居,還持續提升醫療水平,推進教育均衡,完善基礎設施,千方百計促進就業(ye) ,創新市域社會(hui) 治理,全力為(wei) 群眾(zhong) 解難事、辦實事、做好事。

  去年開始,烏(wu) 海市將打造“一刻鍾社區生活圈”作為(wei) 提升居民生活品質和推動城市轉型的有力抓手,聚焦城市“基礎”“經濟”“顏值”“精神”“品質”“服務”等方麵內(nei) 容,既擦亮“麵子”,又充實“裏子”,不斷提高群眾(zhong) 生活的幸福感,提升城市品質。

  “搬進了新樓房,不僅(jin) 住得好了,而且小區裏還有活動中心、醫療室、大超市、幼兒(er) 園等配套設施,生活特別方便。”曾在煤礦棚戶區生活了半輩子的王金秀老人不禁感慨現在的幸福生活。

  從(cong) “萬(wan) 人上山奪煤大會(hui) 戰”到現如今,60多年轉眼而逝。這期間變化的是這座城市越來越美,群眾(zhong) 生活越來越好,不變的是“萬(wan) 人上山奪煤大會(hui) 戰”的精神依舊流淌在烏(wu) 海人的血液中,那段記憶仍然時常被喚起。

  當年老紅軍(jun) 康嶽響應國家號召來到烏(wu) 海支援煤礦建設,並帶領大家成立了烏(wu) 海地區第一個(ge) 黨(dang) 支部。如今他的孫子康煒繼承了爺爺的精神,不僅(jin) 成為(wei) 自治區勞模,還加入了自治區職工宣講團。平日裏,康煒積極走進機關(guan) 、學校、社區、企業(ye) ,為(wei) 大家講述回憶那段崢嶸歲月,讓“萬(wan) 人上山奪煤大會(hui) 戰”精神不斷傳(chuan) 承。

  “烏(wu) 海市從(cong) 無到有,從(cong) 小到大離不開這樣一種精神,當前和未來,我們(men) 依舊需要這種精神。”康煒說。(記者 郝飆)

(責編:李文治)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