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地方

邛窯:成功複原釉下彩工藝

發布時間:2023-08-14 16:24:00來源: 人民網-人民日報

人民日報。截圖

  人民日報。截圖

  前不久,位於(yu) 四川邛崍的邛窯國家考古遺址公園舉(ju) 行了揭牌儀(yi) 式。邛窯遺址成為(wei) 繼三星堆、金沙之後,四川的第三個(ge) 國家考古遺址公園。

  說起邛窯,很多人可能會(hui) 感到陌生。邛窯是中國最古老的民窯之一,始創於(yu) 東(dong) 晉,成熟於(yu) 南朝,唐時極盛,宋末方衰,燒造曆史綿亙(gen) 800餘(yu) 年。邛窯開創了複合彩繪裝飾等重要的工藝技術,在中國陶瓷史上有著舉(ju) 足輕重的地位。

  邛窯在四川分布很廣,如邛崍十方堂、瓦窯山,成都市區的青羊宮窯、琉璃廠窯,都江堰的玉堂窯,等等。其中,邛崍十方堂窯址麵積大、窯包多、時間延續長、器物流傳(chuan) 廣,是邛窯的典型。邛窯國家考古遺址公園就是依托十方堂窯址而建。十方堂窯址具有代表性的1號龍窯,長達42米,宛如一條長龍斜臥在窯廠中心山體(ti) 上。窯床坡度為(wei) 15度至17度,是古代斜坡龍窯的科學坡度。

  “北有唐三彩,南有邛三彩”,邛三彩即邛窯生產(chan) 的三彩器。舉(ju) 世聞名的唐三彩屬於(yu) 陶器,釉上施彩,主要作為(wei) 隨葬品,以大型動物或人物雕塑居多。邛三彩的工藝比較先進,達到瓷器的燒造溫度,主要采用釉下彩工藝,多為(wei) 碗、盤、杯、罐及小件雕塑等日常生活用品,種類豐(feng) 富。

  在過去相當長一段時間裏,人們(men) 普遍認為(wei) 湖南長沙銅官窯是中國釉下彩瓷的發源地。邛窯與(yu) 銅官窯的器物,在裝飾風格、工藝流程、產(chan) 品形態等方麵都有驚人的相似之處,被後世稱為(wei) “姐妹窯”。邛窯比銅官窯“年長”數百年,由出土器物可以看出,邛窯經曆了從(cong) 低溫瓷到高溫瓷、從(cong) 釉上釉下彩瓷到彩繪瓷的發展過程。不少專(zhuan) 家認為(wei) ,銅官窯的彩繪瓷應是吸收了邛窯的經驗和技術。考古學家俞偉(wei) 超曾指出,唐代邛窯在製作銅、鐵著色的多色彩瓷器方麵有首創之功。故宮博物院研究員耿寶昌認為(wei) ,邛窯的高低溫釉下彩、三彩工藝傳(chuan) 播於(yu) 江南諸名窯,而又以湖南長沙銅官窯受其影響最深。

  邛窯的工匠不僅(jin) 掌握著先進工藝,在器物設計上也頗有巧思。最有趣的,當數今天人們(men) 耳熟能詳的省油燈。目前已知最早的陶瓷省油燈就出自邛窯。省油燈瓷盞中空,側(ce) 有小孔,可通過小孔往裏注水,利用水的蒸發降低瓷碗溫度和油溫,從(cong) 而減緩油的燃燒速度,降低油耗。宋代詩人陸遊的《齋居紀事》記載:“書(shu) 燈勿用銅盞,惟瓷盞最省油,蜀有夾瓷盞,注水於(yu) 盞唇竅中,可省油之半。”節能效果如此出眾(zhong) ,可見古人的智慧。

  宋末,邛窯的熊熊窯火熄滅了。邛窯的衰落有其自身因素。當地瓷土銅鐵含量高、延展性不足,燒出來的器物相對厚重。十方堂窯址一度被當地人稱為(wei) “蠻碗山”,“蠻”即有“粗大”之意。這與(yu) 宋代細膩典雅的審美情趣漸不相容,逐漸失去了競爭(zheng) 力。20世紀30年代,邛窯被重新發現,引起考古界和古陶瓷研究者們(men) 的重視。如今,沉寂千年的窯址重現華彩。邛陶燒造技藝成為(wei) 四川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chan) ,通過試驗,人們(men) 成功複原了古邛窯的各種高低溫釉下彩工藝。每年一屆的邛窯柴燒藝術季,吸引了不少外地的陶瓷藝術家。

  立足本土,突出自身文化特色,邛窯還有廣闊的發展空間。相信國家考古遺址公園的金字招牌,能為(wei) 邛窯文化的傳(chuan) 承發展帶來更多機遇。

  《 人民日報 》( 2023年08月05日 第 07 版)

(責編:李文治)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