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青春在社會實踐中閃光
原標題:讓青春在社會(hui) 實踐中閃光
河北省各高校開展豐(feng) 富多彩的暑期社會(hui) 實踐活動
讓青春在社會(hui) 實踐中閃光
實踐育人是思想政治教育體(ti) 係的一個(ge) 重要環節,是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重要抓手。今年暑假,河北省各高校把深化社會(hui) 實踐育人作為(wei) 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平台和載體(ti) ,教育引導廣大青年師生在社會(hui) 實踐中厚植家國情懷、了解國情民情、增長知識才幹,勇做擔當民族複興(xing) 大任的時代新人。
突出特色,服務鄉(xiang) 村振興(xing)
6月29日開始,河北農(nong) 業(ye) 大學“園藝+”暑期社會(hui) 實踐團隊的78名學生投身農(nong) 業(ye) 農(nong) 村,開展為(wei) 期近兩(liang) 個(ge) 月的暑期社會(hui) 實踐。
為(wei) 讓學生們(men) “真刀真槍”練技能,河北農(nong) 業(ye) 大學園藝學院結合學生實際和各地需求,精心設計實踐內(nei) 容。“我們(men) 分成5支小分隊,每支小分隊實踐10天,實踐內(nei) 容涉及大田、蔬菜、果樹等不同方向,學生可以根據自己專(zhuan) 業(ye) 及愛好自願報名。”該學院學工辦主任張麗(li) 芳介紹。
家住衡水市冀州區的該學院大二學生趙德賢,選擇了南和的實踐小分隊。
在南和萬(wan) 客來蔬菜專(zhuan) 業(ye) 合作社,實踐小分隊在這裏進行蔬菜育種、嫁接、授粉、瓜果采摘等實踐內(nei) 容。“以前,育苗隻在書(shu) 本上見過,聽老師講過,現在可以真正動手實踐,種子種下去的瞬間成就感不言而喻。”趙德賢說。
在滿城,恰逢河北省優(you) 質早熟桃鑒評暨產(chan) 業(ye) 技術交流會(hui) ,隊員們(men) 零失誤地完成了706份早熟桃2360個(ge) 數據的檢測任務;在張北,隊員們(men) 給農(nong) 民傳(chuan) 授西瓜蔓枯病的噴藥技術;在順平,隊員們(men) 練習(xi) 給葡萄疏果、蘸穗、套袋、剪枝、整形等技能。
社會(hui) 實踐讓同學們(men) 在解決(jue) 實際問題的過程中增長了才幹。同學們(men) 也表示,作為(wei) 新時代的農(nong) 科學子,他們(men) 要勇於(yu) 立足鄉(xiang) 村振興(xing) 舞台,為(wei) 實現鄉(xiang) 村振興(xing) 注入強大力量。“實踐期間,學生都是與(yu) 農(nong) 民同吃同住同勞動,在生產(chan) 中發現問題、解決(jue) 問題,在提供科技服務的同時,真正培養(yang) 起一批有能力、能吃苦、肯奉獻的新型農(nong) 業(ye) 科技人才。”張麗(li) 芳說。
行之愈篤,知之益明。社會(hui) 實踐是青年學生練就過硬本領的“大熔爐”,也是青年學子服務鄉(xiang) 村振興(xing) 的最好途徑。
7月1日9時,阜平縣不老樹村村委會(hui) ,已經排了不少等候就診的患者。
隨著大巴車來到這裏的是河北醫科大學博士團。該團隊由19名在校博士生組成,涵蓋心內(nei) 科、神經內(nei) 科、泌尿外科、消化科、骨科等多個(ge) 學科。
“阿姨,您哪裏不舒服?”義(yi) 診現場,河北醫科大學2022級外科醫學博士生王浩波認真細致地問病史、答疑難、做檢查、講知識、定方案,熱情接待每一位村民。王浩波接診的老年人中,以甲狀腺、乳腺、胃腸、泌尿係統的患者居多。他根據每個(ge) 人情況,給出合理診療建議。
在8天的醫療實踐服務中,博士團先後在阜平、雄縣等11個(ge) 鄉(xiang) 鎮衛生院、社區醫療衛生服務站等地開展義(yi) 診服務,免費接診當地群眾(zhong) 1000餘(yu) 人次。同時,通過開設醫學科普教育講座介紹專(zhuan) 業(ye) 領域的前沿動向、最新理論和先進技術,與(yu) 當地醫務工作者互學共進。博士團成員還深入到太行山深處的鄉(xiang) 村,為(wei) 行動不便的老人開展免費體(ti) 檢、送藥上門等醫療服務工作。
“通過實踐鍛煉了我們(men) 的臨(lin) 床技能,此外,實踐中基層百姓對優(you) 質醫療資源和衛生服務的渴求,成為(wei) 我努力學習(xi) 專(zhuan) 業(ye) 知識,不斷提升操作能力的重要動力。”王浩波表示。
社會(hui) 實踐也讓博士團成員了解了基層衛生情況,增強了服務意識。河北醫科大學研究生院黨(dang) 委副書(shu) 記劉曉飛表示:“通過社會(hui) 實踐引領高層次醫學人才走出教室,走向社會(hui) ,深入基層,在實踐中增長才幹,提升自我。接下來,我們(men) 將繼續引領青年學子聚焦社會(hui) 需求和百姓期待,提供精準而有溫度的健康服務。”
躬行求實,在調研中增進認知
蜿蜒的象泉河水在劄達土林的峽穀中靜靜流淌,景色迥異的高原風光映入眼簾……這個(ge) 暑假,河北地質大學組建的西藏阿裏劄達縣地熱科考實踐團,走進西藏開展地熱科考“三下鄉(xiang) ”社會(hui) 實踐活動。
該團隊共有7名學生,2名校內(nei) 指導教師,1名校外指導教師。社會(hui) 實踐期間,他們(men) 沿途分別考察了達格架間歇噴泉、巴爾沸泉、那不如沸泉、日傑沸泉、曲普水熱爆炸區等多個(ge) 溫泉。
“劄達縣擁有較為(wei) 豐(feng) 富的地熱資源,但目前區內(nei) 地熱水研究還不夠充分,研究劄達縣的地熱成因具有重要的實際應用價(jia) 值。”實踐團帶隊老師、河北地質大學水資源與(yu) 環境學院副教授劉昭介紹。
社會(hui) 實踐的本質是獲取實際經驗、求得真知。大學生參與(yu) 社會(hui) 實踐活動的首要任務就是深入社會(hui) ,做好調查。每到一處溫泉點,實踐團成員都會(hui) 對溫泉的溫度和流量進行測量和記錄,對溫泉進行水質取樣,方便後續進行水化學測試和水質分析。他們(men) 還向調研區居民發放調查問卷,分析了解當地居民的需求以及對地熱能開發利用的態度。
該實踐團隊9天行程4000多公裏,掌握了大量溫泉資料。社會(hui) 實踐結束了,但他們(men) 的科研項目仍在緊鑼密鼓進行中。“目前正在跟西藏地質礦產(chan) 勘查開發局地熱地質大隊聯合開展地熱產(chan) 學研合作項目,我們(men) 將把這次實踐成果反饋給劄達縣,助力當地經濟社會(hui) 發展。”劉昭表示。
暑期社會(hui) 實踐中,廣大青年學生充分發揮自身學科、專(zhuan) 業(ye) 優(you) 勢,在調研中不斷了解國情、社情。
“今天給大家帶來的是一款純蜂蜜,此款蜂蜜具有多種營養(yang) 物質和豐(feng) 富的礦物質……”近日,河北工程大學管理工程與(yu) 商學院實踐團走進貴州省獨山縣學莊村野生土蜜蜂連鎖養(yang) 殖場,和農(nong) 戶一同直播帶貨。
這個(ge) 暑假,該實踐團隊通過調研發現,蜂蜜已成為(wei) 學莊村群眾(zhong) 增收的“甜蜜路子”,但銷售渠道單一製約該地發展。實踐團隊充分發揮自身優(you) 勢,開展線上助農(nong) 直播間,還為(wei) 當地蜂場開通“養(yang) 蜂人”專(zhuan) 屬平台賬號,為(wei) 當地開辟鄉(xiang) 村振興(xing) 新模式。
“直播帶貨鍛煉了學生實踐能力,也為(wei) 當地野生蜂蜜提高了品牌知名度,拓寬了產(chan) 品銷售渠道。”河北工程大學管理工程與(yu) 商學院黨(dang) 委副書(shu) 記、社會(hui) 實踐團領隊李紫玥說。
河北工業(ye) 大學廊坊分校文法學院的140多名學生組成的暑期社會(hui) 實踐團,走進廊坊市大廠回族自治縣,以“一村一站一中心”實踐項目為(wei) 載體(ti) ,用所學知識助力鄉(xiang) 村振興(xing) ,用實踐成果促進大思政課的創新與(yu) 改革。“讓學生走進鄉(xiang) 村,就是努力將傳(chuan) 統文化、科學知識、思政教育相融合,用實踐成果回答‘強國建設,教育何為(wei) ’這一重大課題。”河北工業(ye) 大學廊坊分校黨(dang) 委書(shu) 記劉奎穎表示。
講好故事,傳(chuan) 播時代聲音
“一個(ge) 真正的戰士就不應該被打倒,就應該自己站起來……”7月11日,河北科技大學化工學院“小紅旗”宣講團為(wei) 正定新區消防救援大隊現場演繹情景劇《青年誌》,講述排雷英雄杜富國的事跡,現場不時掌聲雷動。
據了解,河北科技大學“小紅旗”宣講團,成立於(yu) 2015年,以該校化工學院學生黨(dang) 員為(wei) 主體(ti) ,宣講黨(dang) 的理論知識、紅色故事等,推進新思想在當代青年心中落地生根。
“宣講團緊扣時事熱點,在傳(chuan) 統單一的‘你說我聽’形式上,附加情景劇、舞蹈、詩配樂(le) 、快閃等喜聞樂(le) 見的方式,以此來達到更好的教育效果。”該團隊指導老師詹麗(li) 英介紹。
今年暑假,這支實踐小隊陸續深入到河北石家莊、滄州、邢台,山東(dong) 濰坊等地開展有內(nei) 涵、有人氣的宣傳(chuan) 教育活動。
該校化工學院2022級學生於(yu) 占江就是其中的一員。於(yu) 占江表示,通過宣講先鋒以及先進人物典型,讓他們(men) 更加直觀地理解和加深對學校、對國家的了解和認同,讓愛黨(dang) 、愛國成為(wei) 大家的堅定信念和行動自覺。“作為(wei) 一名年輕人,我們(men) 有責任將紅色故事傳(chuan) 播出去,把紅色精神傳(chuan) 承下來。”於(yu) 占江說。
利用暑假開展愛國主義(yi) 教育,是許多高校暑期社會(hui) 實踐的重要活動。重返革命聖地、聆聽先輩革命史和創業(ye) 史,使青年學子在感受革命情懷的同時,自我完善、自我提高。
7月19日至21日,河北師範大學20位師生先後前往延安革命紀念館、楊家嶺革命舊址、梁家河、寶塔山等地,通過實地參觀、聽取專(zhuan) 家報告和講解員講解、重溫入黨(dang) 誓詞等研學形式,追憶延安故事,探尋紅色記憶。
走進梁家河,師生們(men) 對“有理想、敢擔當、能吃苦、肯奮鬥”這句囑托有了更深刻的理解、更堅定的認同。在南泥灣,師生們(men) 深刻領會(hui) 到了中國共產(chan) 黨(dang) 在延安時期的自力更生、艱苦奮鬥的創業(ye) 精神。
河北師範大學博士生宣講團團長李澤璐說:“作為(wei) 新時代青年,我們(men) 要學會(hui) ‘自找苦吃’,敢於(yu) 吃苦、樂(le) 於(yu) 吃苦、善於(yu) 吃苦,努力在實現中國夢的生動實踐中綻放青春。”
紅色基因是革命精神的傳(chuan) 承,是中國共產(chan) 黨(dang) 人的精神內(nei) 核,是中華民族的精神紐帶。河北經貿大學大學生暑期實踐團隊把紅色文化故事搬到了支教課堂。
“1948年秋天,閆青海3歲多,得了重病奄奄一息,絕望的父母把他包裹起來放在碾盤上打算放棄,後來被住在西柏坡的董必武夫婦發現並及時送到醫院搶救才活了下來……”暑假期間,河北經貿大學公共管理學院聚星實踐團成員卓宇航,在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博爾塔拉蒙古自治州博樂(le) 市紅領巾課堂上給孩子們(men) 講起了發生在西柏坡的紅色故事。
河北經貿大學公共管理學院聚星實踐團由十名大學生組成,今年暑假,他們(men) 在博樂(le) 市青得裏鎮基建隊開設的紅領巾小課堂上當起了支教老師。團隊成員先後組織開展了“童心向黨(dang) ,築夢未來”知識競賽、紅歌傳(chuan) 唱、“青春有你,法伴童行”普法活動等,讓孩子們(men) 在紅色故事中,汲取奮進力量。
“我也想去看西柏坡”……課堂上,大學生們(men) 的精彩講授讓紅色基因深深印入了孩子們(men) 的腦海心田,也點燃了孩子們(men) 的夢想。
“接下來,我們(men) 將繼續做好民族團結進步的宣傳(chuan) 者、示範者和踐行者,讓民族團結之花盡情地綻放。”團隊成員紛紛表示。(記者陳華)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