挖掘鹽堿地資源潛力(美麗中國·關注鹽堿地治理⑥)
核心閱讀
吉林省西部是我國蘇打鹽堿地的集中分布區之一。近年來,吉林省通過合理調配和利用各類水資源治理鹽堿地,科學開展鹽堿地等耕地後備資源綜合利用,挖掘鹽堿地生態效益和經濟效益。
吉林省鹽堿地等耕地後備資源總麵積達670多萬(wan) 畝(mu) ,其中90%分布在白城、鬆原兩(liang) 市。
近年來,吉林省科學開展耕地後備資源綜合利用,喚醒“沉睡”的鹽堿地資源。
完善水資源配置網絡
午後,涼爽的清風吹過剛剛結穗的水稻,激起層層稻浪。在白城市鎮賚縣嘎什根鄉(xiang) ,吉林省農(nong) 業(ye) 科學院水稻研究所副研究員馬巍正在稻田間查看水稻長勢。“這塊地就是鹽堿地,我們(men) 正在這裏進行耐鹽堿水稻品種的選育,努力讓鹽堿地上多打糧。”馬巍說。
泛白的田埂和水稻根部泛起的白色鹽漬表明,這裏的土地鹽堿化程度不低。從(cong) 20世紀80年代開始,吉林省農(nong) 業(ye) 科學院就對蘇打鹽堿地的成因、類型、分布、理化性質、季節變化特征等展開研究,探索鹽堿地改良方法。“經反複論證,‘以稻治堿’成為(wei) 改良吉林省西部鹽堿地行之有效的方法之一。”馬巍說。
“‘以稻治堿’離不開水。”長期紮根鹽堿地進行農(nong) 業(ye) 科研工作,馬巍深知水對治理鹽堿地的重要性。
吉林省西部地區地勢平坦,屬於(yu) 幹旱半幹旱地區。河流帶來的鹽堿在此匯集沉澱,大量的蒸發讓土壤裏的地下水不斷揮發,鹽分則留在了地表土壤中。
俯瞰吉林省西部,這裏泡沼遍地,湖泊星羅棋布,地表並不缺水。但過去由於(yu) 沒有科學合理的引水和排水係統,當地人隻能望水興(xing) 歎。如何利用好水資源,成為(wei) 治理鹽堿地問題的關(guan) 鍵之一。
多年來,隨著引嫩入白、哈達山水利樞紐及大安灌區、鬆原灌區等供水工程的實施,鬆嫩平原大片農(nong) 田得到灌溉。2013年起在吉林省西部地區實施的“河湖連通”工程,在保障區域經濟社會(hui) 用水的基礎上,合理調配和利用各類水資源,以提水、引水、分水方式,將嫩江、洮兒(er) 河、霍林河等水係資源打通,為(wei) 西部地區的重要湖泡、濕地供水,回補地下水,恢複和改善區域生態環境。
如今,位於(yu) 引嫩入白供水工程渠首的鎮賚縣,已有超半數的耕地改為(wei) 水田,年產(chan) 水稻近20億(yi) 斤。
去年9月,吉林省政府辦公廳印發《關(guan) 於(yu) 開展鹽堿地等耕地後備資源綜合利用的指導意見》,將堅持以水定地、有序開發作為(wei) 基本原則之一,要求結合全省鹽堿地等耕地後備資源分布情況,加快推進中西部供水、引嫩入白擴建、大安灌區二期、鬆原灌區等骨幹水利工程建設進度,持續完善幹支渠(溝)輸水排水體(ti) 係,進一步優(you) 化水土匹配格局,完善水資源配置網絡體(ti) 係,不斷提升耕地後備資源綜合利用中的水資源支撐和保障能力。
綜合治理,釋放鹽堿地生態效益、經濟效益
驅車行駛在白城市東(dong) 南區域,穿越成片的鹽堿地,蘆葦茂密、鷗鳥翔集的牛心套保國家濕地公園出現在眼前。
不同於(yu) 周遭裸露的白色鹽堿地,綠色是牛心套保國家濕地公園的主色調。
大安市牛心套保葦場的老職工韓忠海見證了這裏的變化。“最初牛心套保是漁場,後來水源緊缺,加上過度捕撈,讓這裏慢慢變成了葦場,再後來蘆葦長勢不好,職工們(men) 為(wei) 了討生活開始放牧,直到遠遠望去地裏連棵草都沒有,隻剩白花花的鹽堿地。”韓忠海說。
昔日“棒打麅子瓢舀魚”的濕地,從(cong) 退化為(wei) 光禿禿的鹽堿地,再恢複到如今的蘆葦滿塘、成為(wei) 國家濕地公園,牛心套保蛻變的背後,有許多科研人接續努力的身影。
2002年,中國工程院院士、中國科學院東(dong) 北地理與(yu) 農(nong) 業(ye) 生態研究所研究員劉興(xing) 土帶隊來到牛心套保調研,針對牛心套保生態嚴(yan) 重退化問題開展科研攻關(guan) ,治理退化成光斑鹽堿地的葦場。
修渠引水、恢複濕地植被、轉變利用方式……經過多年努力,源源活水注入牛心套保,退化的濕地逐步恢複往日水草豐(feng) 美的景象。為(wei) 了可持續發揮濕地功能和綜合改良利用鹽堿地,團隊還探索出鹽堿濕地生態漁業(ye) 、蘆葦資源化利用、鹽堿稻田種養(yang) 結合技術等大批成果。
“鹽堿地需要綜合治理,合理釋放鹽堿地生態效益、經濟效益有助於(yu) 多方受益。”中國科學院鬆嫩平原西部鹽堿濕地生態研究站站長文波龍讀博期間便紮根牛心套保。“劉興(xing) 土院士帶領團隊首創蘇打鹽堿蘆葦濕地葦—蟹(魚)—稻複合生態模式,良性生態循環讓濕地生態功能顯著提升,也讓周圍村民收獲經濟效益。”文波龍說。
“再過1個(ge) 多月,牛心套保的螃蟹蟹膏就豐(feng) 腴起來了。”文波龍介紹,科研人員長期堅守、努力付出,不斷完善葦田養(yang) 蟹(魚)、水生經濟植物栽培、葦基食用菌栽培、重度鹽堿地種稻、稻田蟹種培育等技術,實現了生態效益、經濟效益和社會(hui) 效益的共贏。
如今,在“以稻治堿”為(wei) 鹽堿地重要改良方式的鬆嫩平原西部地區,基於(yu) 中國科學院東(dong) 北地理與(yu) 農(nong) 業(ye) 生態研究所的技術成果,鹽堿濕地河蟹養(yang) 殖模式已經大麵積推廣,稻田種養(yang) 共作規模也在迅速擴大。
“改地適種”和“改種適地”同步進行
去年,一場“擂台賽”曾在大安市海坨鄉(xiang) 鹽堿地生態修複治理示範基地上演,吸引了11家單位參賽。比的是鹽堿地生態修複治理技術水平,目的是為(wei) 了係統總結鹽堿地改良的先進技術成果。
“各單位在基礎條件基本相同的地塊上通過采用工程、物理、化學、農(nong) 藝以及生物等措施綜合治理鹽堿地,實現了鹽堿地當年改良、當年種植、當年收獲,為(wei) 大安今後的鹽堿地土壤改良提供寶貴經驗和科技支撐。”大安市自然資源局土地整理中心主任王長誌介紹。
大安市位於(yu) 白城市東(dong) 部,轄域內(nei) 鹽堿地近100萬(wan) 畝(mu) 。多年來,諸多院校、科研單位和企業(ye) 在大安開展鹽堿地改良試驗。
在海坨鄉(xiang) 的中科佰澳格霖農(nong) 業(ye) 發展有限公司種植基地裏,水稻迎風搖曳。殊不知,2016年春季,這裏還是一片白花花的鹽堿地,地表隻有零星的雜草。
“這裏土壤pH值範圍為(wei) 9.5—11,含鹽量在0.4%—0.6%,堿化度在32%—40%。土壤不改良,農(nong) 作物無法生長。”該公司負責人孟憲東(dong) 介紹,從(cong) 2016年開始治理以來,曆經整地、施改良劑和有機肥等一係列程序,現在這片地已經可以正常耕種,產(chan) 量與(yu) 正常地塊差距不大。
“2016年以來,大安市已累計實施鹽堿地治理項目11個(ge) ,新增耕地12.73萬(wan) 畝(mu) 、糧食產(chan) 能1.55億(yi) 斤。”王長誌說。
“改地適種”之外,“改種適地”也在同步進行。
在白城市鎮南鹽堿地生物修複試驗示範區,白城市農(nong) 業(ye) 科學院院長任長忠正在試驗田裏觀察燕麥的長勢。
“這些年我們(men) 一直在研究燕麥育種,探究由治理鹽堿地適應作物向選育耐鹽堿植物適應鹽堿地轉變。”任長忠在白城這片鹽堿地堅守30多年,帶領團隊著力選育耐貧瘠、耐鹽堿的“白燕”係列燕麥品種。如今,團隊已取得50多項科研成果,白城市域內(nei) 外28萬(wan) 畝(mu) 的鹽堿地種上了他們(men) 培育的燕麥品種。
“就在眼前這片500畝(mu) 的鹽堿地上,我們(men) 選育出了數個(ge) 耐鹽堿的燕麥品種。經過10多年連續優(you) 選種植,這裏的土壤鹽堿程度有了明顯改觀。”順著任長忠手指的方向望去,滿目青翠,1米多高的燕麥苗正在風中搖曳。
《 人民日報 》( 2023年08月23日 15 版)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