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地方

勞有所得 贏得出彩人生

發布時間:2023-08-25 14:46:00來源: 內蒙古日報

 

  勞動是幸福的源泉,勞動是夢想的起點。如何讓群眾(zhong) 實現更充分更高質量就業(ye) ?“錢袋子”越來越鼓?贏得出彩人生?圍繞這些話題,記者進行了深入采訪。

  黨(dang) 的十八大以來,內(nei) 蒙古堅持實施就業(ye) 優(you) 先戰略和積極就業(ye) 政策,千方百計擴大就業(ye) 。全區累計實現城鎮新增就業(ye) 293.11萬(wan) 人,農(nong) 村牧區勞動力轉移就業(ye) 年均保持在245萬(wan) 人以上,每年幫助10萬(wan) 城鎮失業(ye) 和就業(ye) 困難人員實現就業(ye) ,每年幫助13萬(wan) 以上高校畢業(ye) 生實現就業(ye) 或落實就業(ye) 去向。

  穩就業(ye) 保就業(ye) 讓百姓有崗有收入

  “年齡大了,一直為(wei) 找工作發愁,沒想到通過政府幫助,有了一個(ge) 穩定崗位,別提有多稱心了。”近日,烏(wu) 蘭(lan) 察布市察右前旗脫貧戶趙鳳林高興(xing) 地說。

  今年,烏(wu) 蘭(lan) 察布市人力資源和社會(hui) 保障部門持續加大就業(ye) 服務力度,多措並舉(ju) 給予就業(ye) 困難群體(ti) 幫扶,將崗位、政策和服務送到他們(men) 家門口,通過鼓勵企業(ye) 吸納就業(ye) ,趙鳳林成了蔬菜種植基地工人,實現了就地就近就業(ye) ,年收入達到4萬(wan) 元。

  在商都縣十八頃鎮,郭曉霞有外出就業(ye) 願望,通過“春風行動暨京蒙勞務協作”招聘會(hui) ,她在北京找到了滿意的工作,實現了轉移就業(ye) ,月收入超過5000元。

  “我們(men) 不斷創新工作方法,通過鼓勵企業(ye) 、合作社、幫扶車間等各類經營主體(ti) 吸納就業(ye) 、建設零工市場、打造勞務輸出品牌等方式,實現有序有組織轉移就業(ye) 和就地就近就業(ye) 。”烏(wu) 蘭(lan) 察布市人力資源和社會(hui) 保障局黨(dang) 組書(shu) 記、局長雲(yun) 雪豔說。截至目前,全市農(nong) 牧民轉移就業(ye) 35.26萬(wan) 人,轉移6個(ge) 月以上31.05萬(wan) 人,轉移就業(ye) 人數和勞務收入總體(ti) 勢頭良好。

  為(wei) 穩定和擴大就業(ye) ,今年內(nei) 蒙古加大就業(ye) 優(you) 先政策實施力度,實施公共部門穩崗擴崗、公共就業(ye) 服務進校園等10項行動,已完成機關(guan) 事業(ye) 單位、國有企業(ye) 等政策性崗位招考招募4.08萬(wan) 人。同時落實“1311”幫扶措施,確保年末離校未就業(ye) 高校畢業(ye) 生就業(ye) 率達到90%以上。開展“春風行動”等活動,農(nong) 牧區勞動力轉移就業(ye) 221.43萬(wan) 人,就業(ye) 困難人員、失業(ye) 人員再就業(ye) 3.76萬(wan) 人、5.99萬(wan) 人,脫貧人口務工就業(ye) 20.32萬(wan) 人。截至7月底,全區城鎮新增就業(ye) 13.92萬(wan) 人,同比增加0.08萬(wan) 人,全區就業(ye) 局勢保持總體(ti) 穩定。

  打造勞務品牌 讓就業(ye) 名片更響亮

  “選擇‘寧城月嫂’這個(ge) 品牌,我看中的就是自治區級勞務品牌這塊金字招牌,在薪資待遇、行業(ye) 發展方麵有很大空間。”李紅話語中透露著喜悅。2021年,她在參加寧城月嫂培訓班後被直接推薦到就業(ye) 崗位,幾年來,近萬(wan) 元的月薪讓她的生活越來越好。近年來,赤峰市人社部門已累計培訓寧城月嫂1000餘(yu) 人,向區內(nei) 外勞務輸出800多人次,每年創造勞務經濟收入3000萬(wan) 元左右。

  赤峰市大力推動勞務品牌建設,逐步形成市場引導培訓、培訓帶動認證、認證促進就業(ye) 的工作機製,勞務品牌從(cong) “燎原星火”發展到“群星璀璨”。“敖漢架線工”“巴林左旗笤帚工”入選人社部勞務品牌名錄,“敖漢小米農(nong) 技工”“鬆州模具工”等7個(ge) 勞務品牌入選自治區級勞務品牌,目前全市已打造勞務品牌18個(ge) 。

  為(wei) 打造優(you) 質勞務品牌,全區各地按照“一縣一品牌”要求,堅持發展勞務品牌與(yu) 穩就業(ye) 和擴大就業(ye) 相結合、技能品牌與(yu) 輸出品牌相結合、特色品牌與(yu) 地域品牌相結合,大力推廣市場化運作、規範化培育、技能化開發、規模化輸出、品牌化推廣、產(chan) 業(ye) 化發展的“六化”發展模式,促進更高水平轉移就業(ye) 。

  內(nei) 蒙古在提高勞務品牌經濟“含金量”的同時,更加重視品牌社會(hui) 效益的“含金量”。幾年前,暢曉燕參加“烏(wu) 蘭(lan) 美健康服務”培訓取得資格證書(shu) 後,從(cong) 事養(yang) 老護理工作,經過努力,成為(wei) 養(yang) 老驛站店長。暢曉燕還被聘為(wei) 培訓講師,累計培訓專(zhuan) 業(ye) 護工278人。這些學員已成為(wei) 獨當一麵的技術能手,多次參加技能大賽取得優(you) 異成績。

  內(nei) 蒙古聚焦勞務品牌影響力、人員規模、人員收入“三個(ge) ”倍增效應,逐步形成“技能培訓、等級認定、品牌引領、連鎖運營、創業(ye) 孵化”的產(chan) 教融合發展模式。截至目前,自治區已認定“巴林左旗笤帚工”“敖漢架線工”“昆都侖(lun) 矽材料操作工”等自治區級勞務品牌30個(ge) ,累計帶動就業(ye) 60萬(wan) 人次。

  提高技能水平 讓人生舞台更寬闊

  提高職業(ye) 技能水平,是打造廣闊發展前景的重要途徑,是促進中國製造和服務邁向中高端的重要基礎。

  7月26日,在2023年全國高等學校民航服務技能大賽上,集寧師範學院現代服務學院的24名學生與(yu) 全國60餘(yu) 所高校千餘(yu) 名選手同台競技,經過民航形象與(yu) 禮儀(yi) 、民航安全服務技能等4個(ge) 項目的角逐,分獲“團體(ti) 綜合優(you) 秀獎”,學生王鑫垚獲得“形象大使”榮譽稱號。

  在供需對接就業(ye) 活動中,該院122名學生全部通過就業(ye) 崗位麵試,成功進入航司、郵輪等單位實現高質量就業(ye) 。

  在集寧師範學院,像這樣為(wei) 學生成長搭建“舞台”的事例不勝枚舉(ju) 。畢業(ye) 生就業(ye) 質量高、發展前景好,得益於(yu) 該校始終堅持高標準辦學,主動探索高素質應用型人才培養(yang) 新路徑。該校今年積極推進訪企拓崗專(zhuan) 項行動,進一步促進學校人才培養(yang) 和企業(ye) 發展、產(chan) 業(ye) 需求精準對接,提升高等教育服務地方經濟發展的能力。

  集寧師範學院現代服務學院院長王漢君說:“我們(men) 在教學過程中,不斷強化實踐教學環節,深化校企合作協同育人,推進‘雙師雙能’型教師隊伍建設。通過專(zhuan) 業(ye) 與(yu) 產(chan) 業(ye) 對接、課程內(nei) 容與(yu) 職業(ye) 標準對接、教學過程與(yu) 生產(chan) 過程對接,為(wei) 學生架設雙創實踐‘高梯’,實現人才培養(yang) 與(yu) 崗位需求零距離。”

  近年來,內(nei) 蒙古持續抓好技能人才隊伍建設,深入實施“技能內(nei) 蒙古行動”,先後建成29個(ge) 國家級、99個(ge) 自治區級高技能人才培訓基地,50個(ge) 國家級、92個(ge) 自治區級技能大師工作室,全區技能人才總量達385萬(wan) 人,湧現出11名中華技能大獎獲得者、94名全國技術能手、2300餘(yu) 名全區技術能手,為(wei) 推動自治區高質量發展注入強勁動力。

  在赤峰數字創意產(chan) 教融合基地內(nei) ,準能看到創客們(men) 在緊張有序地進行視覺設計、大數據標注操作。這裏創新實施的“133產(chan) 教融合模式”,吸引一大批中高職畢業(ye) 生、社會(hui) 靈活就業(ye) 人員、專(zhuan) 業(ye) 數字技術人員。

  該基地構建全鏈條培育孵化服務體(ti) 係,為(wei) 創業(ye) 者提供18類80項服務,涵蓋創業(ye) 實訓、投融資路演、市場營銷、人力資源等服務。目前,累計孵化數創企業(ye) 111家,實現就業(ye) 1500餘(yu) 人。

  近年來,內(nei) 蒙古以創業(ye) 群體(ti) 需求為(wei) 導向,充分發揮創業(ye) 孵化基地在成功創業(ye) 、擴大就業(ye) 、促進創新方麵所起到的重要作用,全區共培育打造創業(ye) 園(孵化基地)348家,其中國家級創業(ye) 示範性基地7家、自治區示範性創業(ye) 園(孵化基地)69家,在孵實體(ti) 1.61萬(wan) 戶,帶動就業(ye) 11.12萬(wan) 人。

  自治區人力資源和社會(hui) 保障廳黨(dang) 組書(shu) 記、廳長翟瑛珺表示,將深入貫徹以人民為(wei) 中心的發展思想,聚焦穩就業(ye) 促增收,落實落細就業(ye) 優(you) 先政策,千方百計穩存量、擴增量、提質量、兜底線,把就業(ye) 這個(ge) 最大的民生工程、民心工程、根基工程抓實抓好抓到位,讓群眾(zhong) 就業(ye) “飯碗”端得越來越穩。唯有勞動,方有所得。內(nei) 蒙古將持續采取更加有力的舉(ju) 措,讓勞動者用自己的雙手和汗水開拓出通往美好生活的康莊大道,鋪就人生出彩之路。(記者 梅剛)

(責編:李文治)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