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地方

加強基礎研究人才自主培養(教育時評)

發布時間:2023-08-28 16:17:00來源: 人民日報

  自2020年探索實施以來,“強基計劃”已經成為(wei) 廣大試點院校基礎學科選才育才的新機製,一批有誌於(yu) 服務國家重大戰略需求且綜合素質優(you) 秀或基礎學科拔尖的學生脫穎而出。從(cong) “拔尖計劃1.0”“拔尖計劃2.0”,到“中學生英才計劃”,再到近年來啟動實施的“強基計劃”,我國堅持走基礎研究人才自主培養(yang) 之路,基礎學科教育體(ti) 係進一步優(you) 化,高校特別是“雙一流”高校積極發揮主力軍(jun) 作用,為(wei) 科技自立自強夯實人才根基。

  加強基礎研究,歸根結底要靠高水平人才。我國在基礎研究人才培養(yang) 的規模和質量等方麵,目前與(yu) 國家重大戰略需求還存在一定差距。人才的專(zhuan) 業(ye) 水平、創新意識及實踐能力有待提升,創新型複合型的國家急需高層次人才供給不足。隻有牢固樹立人才自主培養(yang) 理念,全麵提高人才自主培養(yang) 質量,才能將人才競爭(zheng) 優(you) 勢和科技創新主動權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

  當今世界正處於(yu) 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加強基礎研究人才自主培養(yang) 須抓住關(guan) 鍵契機,充分發揮教育的基礎性、先導性、全局性作用。一方麵,立足國內(nei) 現實,堅持“四個(ge) 麵向”,胸懷“國之大者”,加強科研攻關(guan) ,將基礎學科建設融入國家重大戰略需求,不斷拓展研究的廣度深度;推動不同地區、不同層次、不同類型高校,結合自身特色與(yu) 內(nei) 外環境,形成分類發展、多元和諧的辦學格局。另一方麵,堅持從(cong) 本國的曆史文化出發,發揮自身優(you) 勢,發揚中華優(you) 秀傳(chuan) 統文化,打造基礎研究人才的“中國範式”,走適合自己的道路。借鑒國外有益做法的同時紮根中國大地,為(wei) 黨(dang) 育人、為(wei) 國育才。

  與(yu) 此同時,基礎研究人才自主培養(yang) 的質量,事關(guan) 基礎研究水平、重大科技突破和高水平自立自強能力。目前,我國大學硬件條件已有很大改善,部分高校的硬件同世界一流大學相比已沒有顯著差別,關(guan) 鍵是在提高人才自主培養(yang) 質量上下功夫。在麵上,要充分認識到使用人才也是培養(yang) 人才,在創新活動中培育人才,加強科教融合、校企聯合協同育人,構建基於(yu) 實際需求進行科學預測的人才培養(yang) 結構動態調整機製,把參與(yu) 高水平科研訓練作為(wei) 培養(yang) 人才的關(guan) 鍵環節,把參與(yu) 行業(ye) 一線生產(chan) 實踐作為(wei) 培養(yang) 人才的重要條件。在點上,造就一批拔尖人才,在守牢教育公平底線的基礎上關(guan) 注兩(liang) 端,完善人才發現和選拔的機製,營造讓人才“冒”出來的健康土壤,滿足科技創新所急所需。

  蓋有非常之功,必待非常之人。當今世界的競爭(zheng) 說到底是人才競爭(zheng) 、教育競爭(zheng) 。中國式現代化的壯闊征程中,教育、科技、人才“三位一體(ti) ”的基礎性、戰略性作用將前所未有,高校師生都已深刻感受到時代賦予的巨大機遇。廣大高校應當把基礎研究人才自主培養(yang) 當作是一項具有特殊地位的戰略任務,牢牢抓住這個(ge) 關(guan) 鍵點,完善創新培養(yang) 模式,形成高水平培養(yang) 體(ti) 係,為(wei) 堅持走基礎研究人才自主培養(yang) 之路、源源不斷地造就規模宏大的基礎研究後備力量作出應有的貢獻。

(責編:李文治)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