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綠水清 產業發展
黃河一路奔湧進入山西,自北向南流經19縣(市),造就了晉陝大峽穀的壯美;與(yu) 此同時,黃河流經區域溝壑縱橫、土質疏鬆、植被稀疏,水土流失易發難治……
近年來,山西省委省政府深入學習(xi) 貫徹習(xi) 近平生態文明思想,持續推進黃河流域水土流失綜合治理,2018年至2022年,沿黃19縣(市)新增水土流失綜合治理麵積2300多平方公裏,水土保持率由53.8%提高到56%。
山綠了——
探索因地製宜造林,黃河流域森林覆蓋率不斷提高
從(cong) 偏關(guan) 縣乾坤灣望去,黃河水碧如翠。坡上一個(ge) 個(ge) 魚鱗坑裏,10多年前種的油鬆已有四五米高。
“偏關(guan) 的造林專(zhuan) 業(ye) 隊挖魚鱗坑不用拉線,打出來就是齊齊的。”看著滿山的綠,偏關(guan) 縣林業(ye) 局林業(ye) 站站長張誌勇頗有成就感。
偏關(guan) 縣地處毛烏(wu) 素沙地邊緣,風大多沙,是山西生態極度脆弱的區域。從(cong) 上世紀70年代起,偏關(guan) 人在梁峁山巒接力種樹,克服了育苗難、成活率低等難題。幾十年下來,當地綠化率從(cong) 1977年的不到4%提高到2022年的40%。
“無雨黃土滿天飛,有雨泥水遍地流”,黃河邊的永和縣曾飽受水土流失困擾。
“石質山土層薄,隻有10厘米厚,再加上幹旱少雨、蒸發量大,種活一棵樹不容易。”永和縣林業(ye) 局工作人員王愛民說,永和縣有9萬(wan) 多畝(mu) 石質山,造林是一場硬仗。
沒有土,就從(cong) 山下取土運上山;沒有水,就雨季造林,雨後7天內(nei) 必須把當年所有樹苗栽進去;沒有路,就在河兩(liang) 岸架起索道運送樹苗……永和縣不斷摸索,在整地、栽植、管護等環節探索出一套因地製宜的經驗,造林成活率達到了90%,森林覆蓋率由新中國成立初期的0.5%提高到2022年的28%。
2021年,山西省黃河流域86縣(市、區)森林覆蓋率達到22.16%。“十四五”期間,山西將力爭(zheng) 實現黃河流域宜林荒山基本綠化。
水清了——
多部門協同治理,推進生態清潔小流域治理
站在鄉(xiang) 寧縣棗嶺鄉(xiang) 馱澗村山頭眺望,山坡上側(ce) 柏青青,溝壩地裏玉米成行,梯田上蘋果豐(feng) 收在望……
馱澗村所在的馱澗溝流域溝壑縱橫,一到雨季,山洪便如黃龍般流入黃河。修建淤地壩,是阻攔泥沙流入黃河的“土法子”。從(cong) 上世紀50年代起,馱澗溝就開始造溝壩地,推動流域治理。
“現在修淤地壩,挖掘機、裝載機、壓路機聯合施工,工作更高效。建設標準也不斷提升,壩體(ti) 、放水建築、溢洪道齊全,還配套監控設備。”鄉(xiang) 寧縣水利局水保移民股股長張鵬剛說,鄉(xiang) 寧縣先後在馱澗溝流域建設淤地壩4座、溝壩地1000畝(mu) 、梯田2000畝(mu) ,綠化5000畝(mu) ,累計完成水土流失綜合治理麵積1000公頃。
馱澗村路兩(liang) 邊,排水渠加裝了蓋板,實現雨汙分流;雨水順著渠道匯集到新建的一個(ge) 個(ge) 集雨蓄水池,用來灌溉;塬麵種地用的都是有機肥。馱澗溝流域出口水質已達到三類水標準。
“以前是水利部門單打獨鬥,現在是水利、農(nong) 業(ye) 農(nong) 村、自然資源、林業(ye) 等多個(ge) 部門協同治理。”張鵬剛介紹,2022年,鄉(xiang) 寧縣馱澗生態清潔小流域獲評國家水土保持示範工程。
當前,山西正推進小流域綜合治理提質增效,2025年前在全省選取10個(ge) 縣(市、區),開展整縣推進生態清潔小流域試點,打造100條高質量精品小流域。
民富了——
以水土保持項目為(wei) 引領,創新發展特色產(chan) 業(ye)
“家裏種了十幾畝(mu) 果園,畝(mu) 產(chan) 穩定在7000斤,一年收入十幾萬(wan) 元。農(nong) 閑時,在村裏的農(nong) 業(ye) 公司打工,一天能掙100元。”站在山頭,馱澗村村民楊德榮說起如今的好日子頗為(wei) 自豪。
鄉(xiang) 寧縣以承包、租賃、股份合作等方式吸引社會(hui) 力量投入水保治理。昱德新農(nong) 業(ye) 發展有限公司累計投資1.1億(yi) 元,建成梯田2000畝(mu) ,打造蘋果、西紅柿、南瓜種植基地,配套建設冷庫,延伸番茄醬、藥茶等加工鏈條,帶動周邊200多名村民人均年增收約1.5萬(wan) 元。
“水保工作不僅(jin) 要守護綠水青山,更要造富於(yu) 民。”山西省水利廳水土保持處處長崔哲峰介紹,山西沿黃地區以水土保持項目為(wei) 引領,因地製宜發展特色產(chan) 業(ye) 。
在吉縣,隨著“三北”防護林工程的實施,形成了以蘋果為(wei) 主導的水果經濟林。如今,吉縣共種植28萬(wan) 畝(mu) 蘋果樹,年產(chan) 值超過12億(yi) 元,打造出“吉縣蘋果”區域公用品牌。
“吉縣80%以上的農(nong) 民是果農(nong) ,農(nong) 民80%的收入來自蘋果產(chan) 業(ye) 。”吉縣蘋果產(chan) 業(ye) 協會(hui) 會(hui) 長楊朝輝介紹。
好生態催生新產(chan) 業(ye) 。山西打造全長1238公裏的“黃河一號旅遊公路”,其中的永和段,將黃河沿線的乾坤灣、黃河蛇曲地質公園、紅軍(jun) 東(dong) 征永和紀念館、望海寺等景點串珠成鏈,吸引眾(zhong) 多遊客前來領略紅色文化、感受綠色生態、體(ti) 驗黃河美景。沿著旅遊公路,民宿、農(nong) 家樂(le) 、采摘、文化演繹等業(ye) 態多點開花,帶動沿線村民吃上“旅遊飯”。
《 人民日報 》( 2023年09月08日 07 版)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